
玉米的故事
玉米,亦称玉蜀黍,我们这里的农民根据其果穗形状,叫它棒子。玉米的种植是何时引入赵县,我不知道。
玉米在引进赵县之初是春播,因不是当地农民的主食,种植者少,只在小户农家少量种植,做为“接嘴”粮食,大户人家是不种的。什么是接嘴粮食呢?小户人家,一般储粮不多,可能在次年秋收之前就没有粮食可吃了。玉米和谷子同时播种,可玉米比谷子早熟一个月。这样就可先吃玉米,等谷子熟了,再用小米做主食。所以就把玉米叫做接嘴粮食。1937年之前,我们家是不种玉米的,1937年之后,才开始种玉米。
我小时候在外祖父家住,每当玉米乳熟期,就掰许多嫩玉米棒,煮上一大锅,大家围坐在一起,吃起甜香的嫩玉米,非常惬意,美其名曰吹横笛,即不再做饭吃。其他小户人家也多如此。
谷子成熟后,怕风怕雨,必须及时收割,所以才有争秋夺麦,龙口夺粮之说。玉米成熟后,风雨对它危害不大,且可延时收获。日寇侵占赵县后,兵匪骚扰,不便耕作,如遇粮食收获季节,兵匪骚扰,谷子将绝收,而玉米可无害。于是,当地农民开始多种玉米,以防错过收获期而减产。渐渐地,玉米代替谷子成为主食了,吃玉米的方式方法也多起来。
再者,抗日战争初期,由于敌强我弱,八路军利用游击战术来消灭日伪的有生力量,是最好的选择。在山区,山高林密,便于军队隐蔽和运动。在平原,青纱帐是最好的屏障,所以多种高秆作物,形成连片的青纱帐,有利于八路军打伏击、打游击战。这也是我们这里那时候多种玉米的原因吧!
1944年,我家种了20多亩晚玉米。为了防备日伪军抢劫粮食,到霜降节才收获,带玉米棒割下来,待干透后,捆成捆,拉回家,垛成垛。
1958年,农业大跃进,提倡多种高产作物,玉米比谷子产量高,且管理简便,玉米、多穗高梁成为主要农作物了。

改革开放之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小麦渐渐成为主食,赵县由产棉区改为产麦区了。小麦收获后,等到秋后再播种,在当中这一百多天里,雨水阳光充足,正是农作物生长的好时期,所以就把春播玉米夏种,或在小麦成熟前的小满节在麦垅中点播玉米。这样提高了复种指数,也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达到吨粮田的要求。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作物品种的改良,缩短了玉米的生长日期,改为小麦收获后,用播种机种玉米,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小麦面粉和大米成为主食,偶尔喝顿玉米面粥,玉米退出主食品行列。现在它的用途有三,一是做消遣食品,如爆米花,小杂粮饼干、嫩甜玉米棒等。二是做饲料,鸡、猪和牛羊饲料中玉米为主。农民养殖鸡猪牛羊作为副业者也不少。三是做工业原料,可以制淀粉、汽油,做培养基、制葡萄糖等。所以玉米由人的主食转为经济作物了。
近来,科学家提出,要适当休整土地,减少复种指数,适当休耕以恢复土壤结构。看来又要减少玉米的种植面积改为一年只种一季小麦了。
农作物的种植是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同时也会影响民俗的变化。深入研究一种农作物的种植演变,也可反映出时代的变迁轨迹,同时也和民俗的演变息息相关。
民俗展现的是欢乐祥和的生活,反映的是祈求平安幸福的愿望。它是随着人类的文明进步和时代变迁而泯灭或新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