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为什么说“松”是为了求“顺”?(接上篇) 因为古传太极拳训练的目的是为了技击,只是后人才把这个“训练过程”用来养生祛病。所以,有了“行气”和“筋骨”之“顺”,古人还要在今后的习练中,继续通过“松”,去求得这个“顺”的极致,以达到功夫的最高境界。 我们大家知道,决定技击水平高低的,永远都是速度和力量这两个绝对元素。速度除了体现在追杀时的奔跑迅猛以外,还体现在贴身对抗时的灵活多变。而力量则是决定在肢体接触时的技术施展,和最后的致命绝杀。 古人所讲的“松”,能唤醒习练者“身体状态”中的“行气”和“筋骨”之“顺”,而“行气”和“筋骨”之“顺”,恰恰是技击当中的两个绝对元素,“速度”和“力量”得以提升的最佳保证。 所以说,以技击为终极目标的古传太极拳的训练,一定要在这种“身体状态”中,才可以练“气”和练“筋”,也就是对“行气”和“筋骨”的训练。 这实际上就是所谓的“气行于筋”。“气行于筋”的训练,是完成技击武术所必须具备的两大元素,速度和力量的先决保证。 而一旦我们脱离了这种“身体状态”,就会由“气行于筋”,蜕变成了“劲行于肉”。这是练错了方向,脱离了内家武术训练的核心。有一句话:“宁练筋长一寸,不练肉厚三尺”,正是此意。 常见当代内家武术习练者,把大腿练的很粗,有的甚至把整个中盘都练得“大腹便便”,这实际上就是练错了方向。这是一件十分可惜的事。 我们必须清楚:古传太极拳的训练,实际上就是“练筋”和“练气”。“筋”出真“劲”,“筋劲同源”。“筋劲”迅猛快捷且势沉力大,适合武术技击。而练肌肉只出力,力较“筋劲”,缺少变化和灵活;且“力”只是拙力,不可用于武术技击。 在古传太极拳的训练过程中,我们只有“松”了,才会唤回那种特殊的“身体状态”,步入“练气”和“练筋”的正确轨道,进而达到技击武术所必须的“行气”和“筋骨”之“顺”。 所以说:“松”是为了求“顺”。那么为什么还要说:“顺”是为了求“势”呢? 四)为什么说“顺”是为了求“势”? 我们先看什么是“势”?“势”,就是古传太极拳的“拳势”,它是功夫积累到一定程度所体现出来的一种行拳的“气势”。“拳势”也是一个拳手“随意而动”的能力。一个古传太极拳的习练者,他的“拳势”越好,他的实战技击功夫也就越高。 “拳势”,它是“筋骨”和“行气”之“顺”高度整合,协调一致的结果。 我们已经知道:“行气”功夫是行功走架的“动力”,人体的“筋骨”是“动力”所要驱动的“人体设备”。二者兼而有之,才有古传太极拳的“行气”和“筋骨”之顺,才有我们所说的“拳势”。如果二者不能高度整合,协调一致,那么,同样也“求”不到技击武术所必须具备的“拳势”。 比如,沉迷于“发劲”训练的传武爱好者,他们在某个“特定”劲路上的“行气”功夫,可以说也达到了极致。但他们却缺少技击武术所必须的全面的筋骨训练。所以他们的“拳势”,其实是“薄的”,按我们现在的话来讲,是“单一的”。这种“薄的”或者“单一的”“拳势”,缺少技击武术最核心的基本功:在劲路上的“支撑八面”。缺少了劲路上的“支撑八面”的“拳势”是假的,它同样没有技击武术的实战对抗能力。 这就像没有堑壕和散兵支持的孤立的碉堡,尽管在某一个角度上火力很强大,但它却很容易被迂回包抄的爆破手,轻而易举地“端掉”一样。 而专业杂技柔术习练者,他们的筋骨可以说已经“开发”到了极致,但他们却缺少技击武术所必须的“行气”功夫。所以,即便他们摆出技击武术的拳架,但拳架中无任何劲路,因为他们的“拳架”中无“行气”,当然也就没有“拳势”。 这就像一支没有任何武器装备的军队,虽然齐装满员,但却没有一丝一毫的战斗力一样。 除此之外,还有专门练“气”的气功爱好者,他们在某些劲路上也具有“行气”功夫,但缺少了“筋骨”功夫,同样也没有“拳势”。 古传太极拳,是在“练气”引领下的朴素的筋骨训练,“练气”和“筋骨”训练不但缺一不可,而且二者的训练还需要协调一致,高度整合,这样才有技击武术所必须的“拳势”。所以说,古传太极拳的“顺”,是为了求“势”。 综上所述,古传太极拳的“松”是为了求“顺”,“顺”是为了求“势”。(全文完) *********************** 作者微信号:fjks-tjss |
|
来自: 杨门单操太极拳 > 《国庚起太极散手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