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孙氏太极拳之二:太极之辨

 济宁大狮子 2019-10-18
太极拳,其实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
我接触过很多太极拳同好,其中亦有在一地太极拳练习者圈子中的“领军”人物。通过跟他们交流,我发现了这样的现象:很多太极拳爱好者,很容易为太极拳的表象和所谓的既有“概念、定义”所迷惑。在练习过程中,紧紧盯住太极拳几个粗浅的标志性符号不放,而鲜见抓住了太极拳的本质的。
哪些算是粗浅的太极拳标志性符号呢?就是提起太极拳,一般人首先想到的那么几个概念(其实应该说成是“现象”更准确):松松柔柔、慢慢悠悠不能用力;动作要抱球、划圈、走弧线;太极的较量方式就是推手,没有拳脚相加那种“野蛮”的技术;太极拳分为很多流派,每种流派有自己的风格。比如陈太讲究缠丝,有炮锤,相对刚猛;杨太讲究神意气,动作松柔舒展,不猛烈;吴太讲究柔化,动作要小巧……等等。要学哪一派,就得按照那一派的风格练,不然就是不正宗。
……等等,等等。
很多人,爱把这些条目当作太极拳的根本,甚至是不容动摇的经典概念。乃至一些太极同好之间的争执,也不过是基于这些概念之间的冲突而导致的。
这点殊为令人遗憾。
那么“太极拳”到底是什么?这个其实是个很大、很复杂的问题,一个细节,就能写出一篇文章。一个问题,可能就能出一本书。
但是,日常中,太极却太容易被人们简单化理解。
太极拳流传极广,而练习太极拳的人,又有多种目的,所以太极拳在现实中,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表象。这些复杂的表象,就掩盖了太极拳的种种实质。
学者和好者,就难免盲人摸象,管中窥豹。从而失去了太极的本相。
太极被人误读久矣。种种关于太极的概念,难见正解。
例如,最基本的,我们该如何认识太极拳?
太极拳,它首先占了个“拳”字。也就是说,它最早行于世间时,就是一门拳术。拳术是什么?就是一种克敌制胜的技术。面对敌人,我怎么打败他,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所以,最原始、最淳朴的太极拳,其实就是这个样子:基于本派太极所汇集的各项技术元素,研究怎么应用,怎么克敌制胜。它首先服从的是人类搏击的基本规律,并不一定完全契合所谓的“太极拳拳理”,甚至还会出现很多与“太极拳理”相悖的技法,也有主动攻击,以强压弱,以快打慢,以大力克小力……说白了,打架能赢就是好太极!这个想来十分不符合一般人对太极拳的印象。
这点在越是“古老”的、“民间”的、“乡村”的、“土味儿”十足的太极拳传承中越明显,拳脚膝肘、虎虎生风,擒拿、跤绊、彪悍凶猛,亦不吝于使用抠眼、撩阴、锁喉等狠毒招数。而越是在大都市,在知识水平较高的爱好者群体中,就越讲究“听劲化劲”,追求“不丢不顶,沾连绵随”。甚至很多人不承认带主动攻击动作和力量型动作的太极拳是“太极”。因为这样的“太极”,太不符合知识分子对于“太极”二字的理解和心理预期了。
这不是个新鲜问题,这就像当年陈氏拳刚进北京时,因为“缠丝劲力特刚强”,就被很多人质疑这到底算不算“太极拳”,也多亏了杨家承认陈家是师门,这才为大众所接受。
即使杨家自己,其实也经历了这么一个“土”拳到“新”拳的技术变迁的过程。传说班侯公是始终坚持盘小架、有腾跃动作、发劲凌厉。健侯公则是自己坚持按“小架”练拳,但在传拳时,已经逐步改为“中架”,兼顾技击与养生,更适合普通人练习。到了澄甫公,就改为了更便于普通人掌握的“大架”,动作舒展大方,杨氏拳遂流传天下。
那么,这两种“太极拳”,“土”拳与“新”拳,到底孰优孰劣,这种变化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呢?到底哪个才是真太极呢?这个问题至今还不断在太极爱好者中引发争执。
这个问题确实不好回答。它并不是二者对立的问题,实际是一个事物的两面——太极拳可以分为两部分去理解。一种可以称为“纯粹的”太极“拳”,即是太极的格斗技术;另一种,就是太极功,即按照太极理论衍生出来的内功原理和炼体方法。
只是,太极拳的主要技术传承载体,也就是“课本”,是“太极拳架”,也就是常见的太极拳“套路”!这个就比较尴尬了。往好里说,通过拳架,实现了拳、功合一,提高了训练效率。往不好里讲,就是混淆了拳功之别,让练学者很难搞清楚自己练的到底是什么。但是这个有它的历史成因(比如杨家早期,功与拳是分开的),没有办法。咱们作为后辈,只能面对这个现实,然后自己把它分清楚。
这个其实也不难,太极拳里的每个动作,咱们都从两个方面分析一下,也就明白了:
1、如果是对敌,这个动作应该怎么用,攻防意义,变化路数如何?
2、如果是练功,那这个动作练的是哪些部位,有什么要求,如何起到强化自身的作用?
我们常说,太极拳不能自学,得有老师给“拆讲”,其实也就是由师父给练习者把这两方面的问题剖析明白,让练习者更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
功是体,拳是用。功可健身,拳可御敌。
二者并非对立,实实在在是一个事物的两面。
至于实际中侧重那一边,那就全看修习者个人的喜好和需求了。
在现实中,我们看到实则是“太极功”占据了主流,占据了我们对太极拳的认知概念。实在是我们所能见的太极拳的好处和妙处,都是太极功带给我们的:松静圆柔,用意不用力,身心安静……等等,太极功的流传与影响实在是太广了。
但其实,“太极功”也并不轻松。太极功毕竟是为太极拳提供身体素质训练的,所以它追求的本质是“强身”,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健身”和“养生”。
太极拳容易给人一种练起来轻松的感觉,一是缘于降低了要求,完全按照健身操的标准打太极,如常见公园里老爷爷、老奶奶们练的健身太极。另一种是因为相对于外家拳要窝腰、压腿、劈岔、负重的“外练法”而言,太极拳是在反复盘架中,借助调息催动气血慢慢把筋骨揉开,筋腱展开,经络打通,一边练,一边滋养,痛苦较小,而且有小成之后,还有舒适通畅之感,所以感觉上比较轻松。
但实际上,太极功同样包括了开关节、伸筋拔骨这些武术炼体的基本要求。在对躯干内部的大关节、小肌群,还有内膜、五脏的锻炼上,太极的要求更高、更细致入微。不仅如此,太极功还将人体的重心、中轴、经络、意识等“无形”要素纳入了训练范畴。
所以从“修身炼体”这个角度来说,由太极拳发展到太极功,真的是一个必然。毕竟,对于人体自身潜能的研究开发,对于传统哲学的理趣的追求是无穷的。这种对人体身心两方面的提高和挑战,很少有人能逃脱这种诱惑。
这篇文字是看了大家关于《太极之辨》的反馈之后,又补写的。
本来“太极之辨”一文,是想跟有兴趣的朋友捋一捋太极拳的技术体系框架,再澄清一些一般人对太极拳的误读。没想到的是,世俗的对太极拳的看法如此“强大”,很多人还是很乐于抱着这些观点不放的。
那就不得不把太极拳技术体系再聊得精细一些了。
需要提前说一句的是,这些东西就是我个人对太极拳的一些理解,即不是什么“秘传”、“绝学”,更加不是什么“玄法”、“神功”。我更加愿意认为这是一些扎扎实实、脚踏实地的东西。有交流欲望的、愿意认同我一些观点的朋友,欢迎来瞅一眼。认为我说的和您理解的“太极拳”不一致的,略过可以,互相别耽误时间。
以下是正文。
太极拳早就有“体”“用”之说。即是说,太极可分为“功”和“拳”两部分。
“功”在“胜己”,也就是改造自身的生理和心理,让自己更健壮,更强大。
“拳”在“赢人”,即是为了战胜对手。
其实任何一种拳法,都可以分成这两部分,之所以太极可以特别拿出来谈,是因为太极在体用之别上分化发展得更加精细、更加深入。拳、功几乎可以相互独立出来了。
这种分化,当然有其负面的影响。但是,也可以视为是太极的价值所在。这点先按下不表。
我们先回归正题。
根据我接触过的几支太极拳来看,太极“拳”所包含的技术部分可细分为三大类。
第一大类是技击的通用技术,也就是拳打脚踢,头顶身撞,擒拿摔跌,也包含抠眼撩阴等“黑手”,同时,有一套相应的对抗拆解技术。这些通用的攻防技术其实是作为一门拳术的基础,虽然看上去普通,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但是如同加减乘除之于数学。没有这些,就不能成其为“拳”。
第二大类是仅限于内家拳使用的技术。例如整撞技术(注意是“整”桩),丹田技术,缠法等。这些技术,太极之外的形意、八卦,甚至一些介乎于内外家之间的拳法,都有,或多或少而已。
第三大类,才是属于太极拳自身的特色技术。例如听劲化劲等粘控技术(尤其是粘黏和化劲)和鼓荡式发劲技术等。
这三类技术,从纯学术角度来看,确实有难易高低之分。要不王芗斋先生怎么会感慨:打人容易放人难,放人容易控人难呢?
但是从自我修炼的角度,个人以为,要是打算练太极“拳”,就得把这三类技术全盘掌握,而且最好是从最基础的技击技术练起,拾级而上。要不然,自以为所练功夫境界很高,练气啊,神意啊……结果碰上对方来几个如直拳击面、低鞭腿之类的简单技术,反而无法应对,未免就太过尴尬了。
对应着“拳”,这太极的“功”其实也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就是通用的身体素质训练。比如柔韧性训练,伸筋、压腿、下腰等,这个古今中外都有要求;体能训练,如:长跑、蹲起……这些大家都知道。还有利用器械强化体能,现代是撸铁,古代是玩杠子、石锁、大关刀等,其实目的都大同小异。
第二类是限于内家拳才会要求的身体素质训练。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筋骨功,如站桩:改造自己骨架的传力结构;八段锦、易筋经以及盘架(三大拳的功架):让新的传力结构稳固而且要顺畅地动起来;丹田功:涵养气血、充实筋膜,给新建构的筋骨间架提供动力。还有一些专门强化内家拳的“劲力”的训练,可以理解为内家层面的负重训练,比如抖大杆,抖皮条,揉石球等等。
第三类,则是专门服务于太极特有技法的专项功法。
首先是得在静功上下大功夫,具体功法如无极桩,静坐等。要追求太极拳的高境界,必须得静功有成。静功的首要功效是涵养气血,气血充足了才能润养筋骨内膜,筋、骨、膜厚实坚韧了,才可生成周身的弸劲。此外,身松、心静,这样才能感知自己身体结构的内动,进而才能去感知对方内结构的运动走向。有了这个基础,才可能让练习者慢慢放弃思想意识上的抡胳膊使腿、主动使劲的惯性,而把感知敌我之“势”放在第一位。太极胜负在得机得势,而不是先一拳闷在对手脸上。怎么得机得势?你得先感知到什么叫“机”,什么叫“势”才行。
其次是丹田内转功,这个有的有单练法,有的就都藏在拳架里。
这里说的丹田,其实是一种更精细化的“丹田”概念。是的,虽然内家拳都离不开对“丹田球”的锻炼和需求,但太极对丹田球的训练内容比其他内家拳的丹田功都更丰富,要求也更细致,涉及得方方面面也更多。因为太极拳的指导思想是何处挨人何处发,即是要求周身各处皆可发人,而且是先化后发,所以太极修炼者的丹田必须得练得比其他拳种的更灵活,是要练成万向球,进而是周身无处不丹田。这个怎么理解呢?其实就像把自身练成“鬼工球”(象牙套球),一层一层,每层都是万向球。这个就对练习者躯干内部的大关节、小肌群的要求很高了,反过来说,对脊椎、骨盆、五脏六腑的锻炼效果也更显著。其它内家拳虽然也有高境界周身皆可发人的要求,但是,实际能做到的不多,多是几处大的部位可以做到(例如形意更多的体现在丹田腹打),而细小处发人,还是要看太极。
最后是推手。这个可能还有些人不认同,可能有不少人认为推手就是太极的“实战”,是用法。但我个人认为推手更应该列入功法,而非用法。因为推手一是要双方互相配合,即大家都默认遵守一定的规则限制,否则根本推不起来;二是它主要是借对方施加的压力来体查、改进自己身上不合拳理之处,即是把对方当成负重训练的工具,而不是为了要把对方推出去多远。所以应该算是一个双方对练的功法。
首先,我们承认推手练出来的一些成果,可以用到拳法技击里去,但是同时也得认识到,单纯靠推手得到的一些能力,相对实战,终究还是有很大距离的。
其次,正是因为不把推手当作争胜负的手段,所以在练习过程中,双方都可以耐心细致地“找东西”,对提高自身功夫的品质,是大有好处的。
推手训练虽然其它内家拳也有,但是像太极拳推得这么细致,体察得这么精微的,可以说没有。只有太极拳是真的完全从劲、意上体察对方。而其它拳种,要么是混合着攻击技巧的变化使用,以“技”代“劲”;要么是听“力”而非听“劲”;要么就是完全变成了反应练习,谁手快谁占便宜……这从太极的推手方法和技法跟其它内家的巨大差别即可见一斑。从俩人搭手一开始的立意就不同。
故而推手也可以算作太极的特色技术。
为啥要把“体”、“用”分得那么清楚呢?
是为了练个明白。
要全盘掌握一门太极拳,这六项课程,一项也不能少,而且要有明师守在身边指导,要有师兄弟做陪练(传统练太极,是要有三个人作为陪练的:一个不如习者的,一个跟习者水平差不多的,一个比习者强的),最关键的,要有充足的时间,一天至少4个小时以上的专门训练时间,至少坚持3—6年,而且绝对不能回避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和对抗训练。
不求实战能力,只要强身健体(传统健身,超过常人的身体素质),那也得保证足够的训练时间和强度。时间上,至少也得超过1小时,最好是2小时。功架上,可以用中架或低架盘拳,也就是所谓的“走地盘架”。
如果只要健健康康、精力充沛(传统养生),那就得在太极内功(静功+丹田功)上下点功夫。如果能正确练习太极功,就算只是盘高架,健身效果也是很明显的。当然了,每天至少也要保证30—40分钟,再少就效果不大了。掌握太极内功的好处是不受空间的限制,没条件盘架子的时候,在行走坐卧,等车乘车时都能练一练。这种练法对身体造成的负担也小,一般不会产生什么运动伤害,而且在恢复精力方面效果特别好。
有人会问,不练内功,只练套路,有效果吗?也有。选一个长套路,打慢点,或者多打几遍,争取把训练时间保持在20分钟以上。出出汗,伸伸筋,基本上也能取得健身操的收效了。虽然听着不提气,但是肯定比不运动要强不是?
不管咋说吧,请记住,练拳这个事儿,从古至今就没有小投入、大产出一说。能达到付出和收获成正比,就是好拳了。
很多人自认为“会”太极拳,但是对于自己练得是哪一种“太极”,以及最后能练成啥样,其实心里是没数的。
有的是只练了点儿“功法”,却满心希望能收到练成“功法+拳法”的效果。
有的是学了点推手技法,就以为自己掌握了太极实战精要了。
更有甚者,是光学了个套路,就希望自己有朝一日成为高手了。
本篇啰啰嗦嗦讲了这么多,就是想给“真想练太极”的朋友提供一个参考。
真喜爱太极的朋友,请先看看自己扣除工作、生活所占时间后,每天还能拿出多少时间练太极。在这个时代,一般人的悟性都不差,能够投入多少时间进行有效的训练,才是决定你功夫高低的关键。有的人动辄称自己练了多少年太极,其实就是每天上班之前或下班之后,抽空儿打个套路。那结果可不就“呵呵”了吗?
再看看能找到什么样的老师和陪练。您要想成就点像样的功夫,那就必须找正经的老师,去老师家里或者馆里学。您要是就想求一套有太极味儿的健身操,那在公园里找个会套路的大爷大妈就行。甚至照着视频学,也未尝不可——这也算是我对“内家拳能不能在家自学”这个问题的一个回答吧。
最后看看自己能练什么样的功法。太极功法体系庞杂,有些功法,人人可练,练了就有一定效果,比如套路。有的功法,下点功夫就能练到,比如筋骨、呼吸层面的内功。有的则真是考验悟性、底蕴,甚至福缘,内外因素不具备,看了白看,练了白练,例如神意和行气的功夫——这不是故弄玄虚,这样的功法真的客观存在。说不说在我,信不信在你。当然,不练这种功法,也并不是说你的太极拳就练不到一定层次、乃至高度。有很多前辈名家是不练的,例如陈式名家中就不乏其人。
把以上要素,和自己的现实生活条件做个比照,基本上就能推算出个人在太极拳上收获的回报了。
这样学太极,学个明明白白,不至于心理预期和实际结果落差过大。应该也不至于在将来某一天,满心失落地吐槽太极拳是骗人的了。
特别感谢:原创作者wenqian zheng先生同意本公众号分享此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