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得示帖》,唐摹本。《得示帖》与《丧乱帖》、《二谢帖》连成一纸,纵28.7厘米,横58.9厘米,称为“丧乱三帖”。收藏于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2006年3月12日至4月24日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中日书法珍品展”展览中展出。这是此帖首次在国内展出。 原文:得示,知足下犹未佳,耿耿。吾亦劣劣。明,日出乃行,不欲触雾故也。迟散。王羲之顿首。 大意: 收到您的来信,知道您的病情还没有好转,我非常担心,我的状态也非常不好,明天日出后才能出发到您那里去,因为不能接触雾气(现在还在)。等待(五石散)药性发散(身体恢复)。王羲之敬上。 2013年教育部发布《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在附录里推荐了18种临摹范本和30件欣赏名家名作,这48件作品中有两件王羲之作品,其中《兰亭序》是临摹范本,欣赏作品则选了这件《得示帖》,为什么选这有30字的手札呢?我们一起来欣赏。 《得示帖》书风遒丽,初不欲草,草不欲放,有张有驰,有缓有疾,运用之妙,自出胸臆。数字草书,流畅纵逸,发挥了字势的结构美。王羲之的用笔,都在这些细节里: 得示 《得示帖》中“得示” 二字,稳健、疏朗,方、迟、疏;下面的“示”字下主上次,左下点与竖厚重紧密、右下点轻灵空荡。 知足下 下面的草书连笔“知足下” 显现的缠绵、急速,圆、重、密。 犹 “犹”字左主右次,左部双撇凝而相聚,右部虚化简约。“犹”的独立性与“未佳耿耿”连带相得益彰。 未佳 耿耿 吾亦劣劣 “吾亦劣劣”的连、断与前面的“得示,知足下”的断、连,“犹”的动、速、急,与下面“ 明”的静、迟、缓,极尽变化,逸趣横生。 明 日出 乃行 或许是习惯,抑或说是智慧,书圣在写“乃”字前,已然胸有成竹地将左边的撇以“冲刀法”,扛起整个线条。 不欲 再看到“不欲”的轻、起、藏。《得示帖》在处理字结构方面的手段丰富且精彩。 触 看看这个“触”字,右主左次、右放左收,右部墨聚于“虫”之中轴。 雾故也迟 “触雾故也”的重、伏、侧又与“迟”的小、细、圆,令尺牍韵律十足。“雾”之上主下次,下部右主左次,“务”部中段浓墨重画紧接,整字虚实变换、松脱灵动。“迟”线条细劲遒媚 散 “散”之左主右次、左收右放、左实右虚,形成对比与互补,臻显丰满;“ 散”的独立与“不欲”的牵带对比, 王 “王”对应“欲触”的白处, 羲之顿首 “羲之顿首”的密、连、速表现出来的藏中锋对应“触雾故也”的疏、断、缓表现出来的露侧锋。这些揖让与顾盼关系,十足耐人寻味。书圣对于字间搭配的处理,从细节理性,到轻重缓急的感性,游刃有余地在纸面铺开。 《得示帖》作为王羲之行草书的代表,忽简为草,忽繁为行,或连成片,或字字独立,兴之所致,变化无穷,感情收敛自如,其字群大多是三角形的结体,更能显出王羲之思绪的起伏跌宕。 《得示帖》在处理字结构方面的手段丰富且精彩,总体上呈现收左放右姿态,细节处理微妙多端,《得示帖》笔法精妙,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是王羲之所创造的最新体势的典型作品。 王羲之《得示帖》是一部含有节奏韵律极高的法帖,归纳起来,大致有四个方面。 一、大小 二、粗细 三、长短 四、正欹聚散 ▍素材来源:网络 ▍综合整理:书法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