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古典文学老师

 杏坛归客 2021-09-20

刘 火

胡老师,显然是我师范老师中最有学问的老师。

当然,是最奇怪的一个老师。只要你跟他见上一面,你就不会忘记他。

胡老师个子很矮,但他一头的白发和一双黢黑的眉毛就会一下子叫你留下印象。他的课,大都不好记笔记,胡老师的课也没有课本,讲义胡老师没什么准备。主要是胡老师以前的讲义一直都是大批判的对象。拿着几张纸条,就可以上两节课。

也许我是天生就是来听胡老师课的人。觉得胡老师那天马行空的讲法是一种享受。

胡老师的字写得很好,一上课,边说边写,从不擦黑板,也从没有板书设计,这儿能塞一排字就塞下,那儿有一个空也就只写一个字,实在黑板再没有缝,他就用左手来回在上面抹几下,抹出一块空地来,又继续写。

在讲毛泽东诗“飞阁流舟”的“飞”时,足足讲了一节课,讲得天花乱坠,那旁征博引弄得我这急性子人心急脚忙的。不过正好,我喜欢这种讲法。

讲白居易诗“半江瑟瑟半江红”时,胡老师说,“半”自然是可以讲成“半边”的“半”,不过,倘若我们把这里的“半”讲成“部分”的意思,那不更贴切。就是说“半江瑟瑟半江红”不是一半的江水是这样,另外一半是那样。而是说,到了此时,一部分是这样,一部分是那样。然后又开始对“半”字引证。


当他写完一黑板字后,猛然又对大家说请大家不要学我鬼画,以后教初中生可不能这样。说完就将口头禅“好了”亮出来。接着继续往下讲。

得到胡老师垂青不容易,不过我却得到了。得到时完全是一偶然。

有天在班上与几个同学乱吹,说郭沫若早年那么崇拜杜甫。草堂里还有他一幅名闻天下的对联哩!那幅对联是“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满目疮痍诗中圣哲”。怎么到了现在却要写出了个恶杜崇李的《李白与杜甫》来!

几天后,胡老师叫住了我,就在走廊上问起我对郭的看法。我哪有什么真知灼见?不过是不高兴郭沫若不讲操守而信口说说罢了。

自然我把我读杜诗的一些感想说给了他听。胡老边听边点头。能得到胡老师点头那就是了不得的事了。

  胡老师对我是严厉的。一次刚下三节文选课,我说我想借一本王力先生的关于音韵学方面的书,胡老师说,“不是我瞧不起你,而是不要好高骛远,先学爬后学走。”

  说完这番话后,胡老师就推荐给我读其他几本小册子。还再三地给我说,这些小册子,虽然薄,也很基本,但一定要下的功夫。

  但胡老师对很有些苛刻。

   一九七七年毕业考试时,胡老师的古典文选课是译两首元曲。这于我,算是小菜。不料胡老师只给了一个“良”。

   成绩单下来时,我好不舒服。平时还是夸奖我,我也以为在古典文学上比好多同学都要强,为什么全班有五个同学都得了“优”,而我只能得“良”?

   胡老师并不理会我的委屈,只是告诉我,希望我离校前能到他家去坐坐。

   这,我当然如约而至。

   胡老师的家在市府路,那里是进修校的老师宿舍。到了胡老师住处后,我很惊呆了。一间大约十个平方米的屋,由于它在一个小天井的转角处,白天都很昏暗,一张床,没有蚊帐,一张书桌,桌上很狼籍,几口箱子,漆已经斑驳,还有些杂七杂八的东西。就是没有书橱,也没有书架!


  我知道,他在五十年代初就已经是西北大学的副教授了。对于一个学者或曰教书匠,没有书怎么行呢?

  胡老师见着我的疑惑就说,“你要毕业了,我本来准备送你点书,不过你已经看见了,除了这个角角里几本旧杂志,其他什么也没有了。”边说边叹息。我也不问,只任这沉闷的空气憋着。胡老师说,“教书苦哇,有什么用呢?我教了三十余年书了,到头来还是这儿不生肌,就是那儿不封口……那么多书那么多卡片呀!


说着说着,胡老师凄然了起来,“所以现在我已经没有了书,靠我的记忆,还有就是在校图书馆打一点必要的书,给你们上课,也实在对不起你们呀……教书苦啊,我的独生儿子就让他到了工厂去当了工人。”我找不到有什么话可来安慰胡老师。一个反胡风运动。胡老师就从一所大学到了这所师范,从陕西到川南,一呆就是二十来年。

  我只得告辞,我深知我再坐下去,一定还会勾起胡老师更多更辛酸的回忆。待我立在门口时,他叫住我:“多读点书,总有用……还有,还有,要认真做人……”说这话时,胡老师 他那比夜还黑的眉尖颤抖着。(1997、10胡米田)

(附记,胡老师后来知道我在乡间教书也知道我后来当了公务员。但胡老师不知道我在《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文汇读书周报》发表古典文学文章,更不会知道我的《风月原本两无功—刘火谈诗画经史》(2017)、《瓶内片言—刘火谈<金瓶梅>》(2020)等书的出版。据说胡老师在上个世纪末就去了天国。2021、10、10田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