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逆寒暑之宜

 直尾昂述 2021-09-20

逆寒暑之宜:

第三节对中医学一般理论的认识

一、《中医学基础理论》教材内容

1、教材目录:

《中医学基础理论》教材共分九章:

第一章

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理论体系的

概述、形成

发展、组成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气一元论 

第二节 阴阳学说 

第三节 五行学说 

第四节 

气一元论、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的关系

第三章 脏象 

第一节 五脏

第二节 六腑

第三节 奇恒之府

第四节 形体官窍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六节 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

第四章 精、气、血、津液

第五节 气血精津液的关系

第五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

第二节 十二经脉

第三节 奇经八脉

第四节 经别、络脉、经筋、皮部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第六节 经络学说的应用

第六章 体质

第一节 体质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体质的形成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第七章 病因

第一节 外感病因

第二节 内伤病因

第三节 病理性因素

第四节 其他病因

第八章 病机

第一节 发病机理

第二节 基本病机

第三节 内生五气病机

第四节 脏腑病机

第五节 经络病机

第六节 疾病的传变

第七节 疾病的转归

第九章 养生与防治

第一节 养生

第二节 预防

第三节 治则 

[附]五运六气

第一节 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标本中气

2、教材颠倒了

中医理论的主次:

教材目录编排

把“养生与防治”

放在最后一章

颠倒了

中医理论

的主次

《黄帝内经》

“上古天真论”

中的“治未病”

就是“养生与防治”

如不知“养生与防治”

就不知如何“治已病”

“上古天真论”是

《内经》之核心

是中医之魂

不能领会“上古天真论”之精神

就不能正确解读《黄帝内经》

正是这个原因,《内经》

才把“上古天真论”列为首篇

并由此展开论述

“上古天真论”论的是医道

其于八十篇所论的是

医道与医术之关系

是对其医道之运用

不知此,就不能

正确解读《内经》

3、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这个“道”之理:

教材其第二章 

中医学的

哲学基础

“气一元论”、

“阴阳五行学说”

及其关系

这非“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是“道”

这个“道”之理才是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这个“道”之理就在“上古天真论”之中

体现在“治未病”与“治已病”的关系中

那就是“道”体,决定“道”用

“道”体是主

“道”用是从

知其这个

“治未病”与

“治已病”的关系中

所体现的“道”之体用关系

就能够正确解读《内经》

4、《内经》“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病之不病的

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即

疾病之“终因”

就是“道”体

遵上古之人

其“恬淡”之“道”

就是养生及

预防疾病

违上古之人其“恬淡”之“道”

“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

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 

就“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 

所以,这个“恬淡”之“道”

就是,病之不病的根本原因

现代中医理论

在在论病因时

只知其

内伤七情之内因、

外感六滛之外因、

不内不外因

而不知其《内经》

所论的这个“终因”

就是不知“道”

之体用关系

“恬淡”之“道”就是

病与不病之“终因”

“终因”为“道”体

次因为“道”用

能否遵上古之人

其“恬淡”之“道”

决定一个人是否

“忧患缘其内,

苦形伤其外” 

“恬淡”无“忧患”

无“忧患”也就

不会“苦形伤其外”,

不会“苦形伤其外” ,

不会“失四时之从,

逆寒暑之宜”

不 “失四时之从,

逆寒暑之宜”,

“虚邪贼风”

则不至

这就显现出来

层层因果关系

“恬淡”之“道”就是

病与不病之“终因”

也就展现出来了

“恬淡”之“道”是“终因”:

守“恬淡”之“道”的“终因”,终果不病

违“恬淡”之“道”的“终因”,终果必病

“终因、终果” ,是论病因

“层层因果关系”,是论病机

这才是中医的哲学指导思想

这才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

当代中医理论

其“病因、病机” 

并不涉及《内经》这一

“病因、病机” 理论

这样子怎么,能够作为

“中医学基础理论”教材

二、

当代中医学

对哲学一词

之错误认识

1、《中医学基础理论》教材认为:

哲学是关于

世界最一般的

运动规律的科学:

这一命题

把“哲学”

与“科学”

等同

而不知

什么是“哲学”

什么是“科学”

“哲学”是对世界,整体的认识

“科学”是对世界,局部的认识

正是这一原因

“任何一门科学

的形成和发展

都离不开哲学”

中国古代只有,“哲学与社会科学”

但是绝不存在,“哲学与自然科学”

2、教材认为:

“在哲学与自然科学

尚未彻底分开的古代

尤为如此” 

此说不符合

中国古代史

中国

古代哲学源于

对自然的认识

其哲理是对自然的

法则、规律之模拟

太极八卦即这个模拟之体现

“道法自然”,并不存在

“哲学与自然科学”问题

更不存在什么“分不分开”的问题

只有西方哲学

才存在“哲学与自然科学”问题

才存在“分不分开”问题

这是因为

古希腊的

所谓的哲学家

抛开上古神话

在认识自然时未找到

主宰这个世界之本源

只能够对自然

予以表象认识

所以,古希腊的,所谓哲学家

同时也是原始的,自然科学家

正是

这个原因

西方哲学

开始沦为

神学的婢女

当其

从神学中

解放出来

又再成为

科学的奴仆

最后

才从自然科学

分离出来成为

社会伦理学

3、教材认为: 

中医学吸取了

汉代以前的

哲学成果

此说不符合

历史事实

中医学源于汉代以前的哲学

这样才能“把哲学理论与医学理论

熔铸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体现出中国古代东方的特殊思维方式

中国

古代哲学理论

即为“道”体

传统医学理论

即为“道”用

用不离体

才能

把哲学理论

与医学理论

熔铸成为一个

不可分割的

有机整体” 

否则体用分离

“哲学是

关于世界

最一般的

运动规律

的科学”

之说即就是

体用分离

之体现

4、教材认为:

“中国古代哲学

为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奠定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没错,但认为

 “中医学理论

的形成和发展

又丰富和发展了

中国古代哲学” 

则大错特错

先秦时期以

《內经》为代表的

中医学理论的形成

是对中国古代

内道哲学之

运用与发挥

并不存在什么

“发展”问题

汉代以后的

中医学理论

则远离了

中国古代

内道哲学

根本原因是:

汉代以后的

中医学理论

背离了《黃帝內经》

“上古天真论”之道

的精神

“重术而轻道” 

医道向医术转化

从而背离中国

古代内道哲学

主导下之医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