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筋:
大筋是指的人体的些粗大的肌肉,盛于辅骨之间,起着约束关节的作用,多分部于手足项背,直行而粗大,成为十二经筋的主体。因其粗大刚劲,充分体现了,“筋为刚”的性质,故又称作刚筋。刚筋会聚,其间若谷,如群山围合形山谷,也称为谷。谷内是气血营卫会聚流行之处:因其肌肉高突,形象显露,又称为大肉。
2小筋
人体上那些细小的肌肉被称为小筋,它们属刚筋之支,而横者细小交错,有维系诸筋,辅助及联络各筋的作用,是十二经筋支别横络的部分,多分部于胸腹头面。因其质地柔细,故又称柔筋。细小之筋相维,如平缓小丘相并,其问形成浅沟小溪,故又称溪。溪间也是气血营卫涌流之所,犹经脉之有维络。
3宗筋
宗、是总的意思,宗筋就是指多条大筋会聚而形象高突,肌力刚劲的肌肉,亦即大筋,大谷,䐃肉,其分布特点更能体现诸筋“束骨而利机关”的功能。宗筋有大筋汇集而成,题劳动损伤的好发部位,是防治经筋痹痛的关键肌群,也是拉筋的主要关注点。
4膜筋
膜筋指人体那些片状的肌肉,或包绕在肌肉外层的筋。
膜筋的另一种形式就是肌膜,包绕在肌肉外层的膜状组织可称为肌鞘,它由深筋膜与肌外膜共同组成,肌鞘有保护肌肉的作用,如刀入鞘,使肌肉在鞘内运动,免受肌外组织的干扰。
5缓筋
缓筋,就是指腹后臂隐藏之筋。正如张志聪注云:“缓筋者,循于腹内之筋也。”缓筋首见于《灵枢,百病始生篇》,在论及邪气由浅入深传变,留滞于不同组织时而提出,其原文为:“或著孙脉,或著络脉,或著经脉,或著输脉,或著于伏冲之脉,或著于膂筋,或著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显然,缓筋处膂筋,肠胃膜厩之间。本篇又云:“其著于阳明之经,则挟脐而佬,饱食则益大,饥则愈小。其著于缓筋也,似阳明之积,饱食则涌,饥则愈小。其著于肠胃之募原也,痛而外连于缓筋,饱食则安,饥则痛。”本段又一次明确了缓筋的体表投影在腹部阳明经范围,其在肠胃募原之外。再综合上段所论缓筋在膂筋深层,显然,所指为腹后臂的筋肉,从解剖学角度分析,当指腰大肌,腰方肌,髂肌等。
6维筋
维,是网维的意思,因此维筋指那些维系网络之筋。《灵枢,经筋》指出:“足太阳之筋为目上网:足阳明之筋为目下网:手少阳经筋,下为肘网。皆联系着维筋,维筋多指腱膜。
7,膂筋
膂筋指脊柱两旁的肌肉,相当于解剖学的竖脊肌等。《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丶丶入循膂。”明代医学家张介宾注:“膂,吕同,脊背曰吕,象形也。”又曰:“夹脊两旁肉。”显然,膂筋是对背部粗大筋肉的称谓。
总之,经筋是沿人体运动力线分布的大筋、小筋、宗筋、缓筋、及网络维系各条筋的维筋、膜筋等的概括,经筋的分布除了有“结”,“聚”的持点,各条经筋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此温筋理筋疗法,调理机理 。 为了有效消除人体病症的筋性致病因素,温筋理筋疗法独创“摸筋查灶法”,以手扪之,“用手细细触摸十二经筋,看高点摸痛点,筋强、筋柔、筋正、筋结、筋断、筋凉、筋走,自悉其情”应用于临床,有效揭示出隐蔽于人体筋性致因“筋结”病灶体的体征类型及其分布规律,揭示出人体筋性组织病变形成的“筋结病灶体”,并确定了以病灶为点位的治疗方法。温筋理筋疗法是通过在特定部位解除肌筋挛缩对周围组织产生的牵拉、压迫,恢复肌筋本身和周围组织平衡状态。
要理解肝“主筋”的功能,可以从腰间盘突出这个病理来分析。现在这个病越来越多,有一句流行语是“政绩不突出,业绩不突出,全都是腰间盘突出”。这话你可能不相信,但是你走在马路上就可以看到这种人,很好辨别的。你看有些人走着走着,突然不走了,站在那里咳嗽,然后随便找个东西扶着,咬紧牙身子一挺就好了,实际上这就是腰间盘突出,骨头偏离正常位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