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球生物全系列——从单细胞到人类】牛肝菌目—牛肝菌科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1-09-21

牛肝菌目—牛肝菌科

真核生物域

真菌界

担子菌门

伞菌亚门

伞菌纲

伞菌亚纲

牛肝菌目

牛肝菌科

牛肝菌科(学名:Boletaceae)是担子菌门下牛肝菌目的一科。担子果肉质,孔状。约50余种,很多种可食用。世界性分布,在湿热带雨季常见于林中。

伞状,菌盖下面具垂直排列的菌管;子实体肉质;担子果柔软、易腐烂;担子果颜色鲜艳,许多为外生菌根菌。少数有毒。

本科真菌子实体生地上;颜色分明,呈红、黄、褐以至黑色;肉质,易腐烂,菌盖厚,菌柄生在菌盖中央,菌肉受伤时常变蓝色。子实层着生于菌管内,孢子多为长形、黄色。

世界性分布,在降雨量适合大多数蘑菇生长的地方。许多种是菌根真菌。不少种可供食用和药用。美味牛肝菌味美可食,并具抗癌活性。

依据子实体的色泽,管孔的排列、形状和色泽等。本科下分1120属。有的学者将这些属分别归入牛肝菌科和松塔牛肝菌科,有的学者则全部归入牛肝菌目。

共包括5属:金牛肝菌属(3种),刺牛肝菌属(2种),牛肝菌属(9组、120种),腹牛肝菌属(3种),刺管牛肝菌属(1种)。其中多数可食用,牛肝菌属、绒盖牛肝菌属、疣柄牛肝菌属为我国常见野生食用菌。

1.金牛肝菌属

金牛肝菌属(学名:Aureoboletus),也称南牛肝菌属,是牛肝菌科下的一个属。

西藏金牛肝菌是真菌门牛肝菌科真菌,分布于中国、日本、马来西亚沙捞越和泰国。

菌盖宽2―4 cm,中央微凸,后期平展。盖表平滑,初期有黏液,盖中央或微干燥,土黄色,褐黄色,表面不具网络,或具较浅的凹凸,菌缘表皮微延长。盖部菌肉深0.5―1.5 cm,黄色,金黄色,伤后不变色,肉味淡,生尝无异味。子实体层金黄色,鲜艳明亮,菌孔单孔式,菌管长0.2―0.5 cm,黄色,贴生,不下陷。管孔近圆形至多角形,8―12/cm,菌管髓菌丝平行列。菌柄细棒形,近等粗,直立,长3―4 cm,粗0.6―0.8 cm。柄表光滑,或具不明显的网络,网脊极浅,或仅呈纵长条状,黄色至褐黄色。柄基菌丝黄色。担孢子长椭圆形,孢顶近平截,脐上压缩平缓不甚明显。10.6―12×4.2―5.2μm,金黄色。担子短柱形,20―25×10―11μm,侧生囊状体和管(孔)缘囊状体棒状,24―70×10―15 μm,二者形态几无分化。新鲜时有明显的胶状壁,厚达8―12μm,金黄色,遇氢氧化钾溶液胶层消失,无锁状联合。

此种分布于我国西南高山带的针叶林下,但也有在2000 m以下的栎林Quercus 下发现。并在新加坡有记录。本种无菌环,而其形态接近金丝牛肝菌Boletusaureomycelinus Patet Bak.和脐盖牛肝菌Boletusumbilicatus Mass.,其色泽和盖表结构似有近似处,但本种未见菌环和盖表幼期具黏液,有囊状体,金黄色,外壁具厚约8―12μm的黏液层。可见在相似中有所不同,或可理解为高山种,其分布和迁移、扩散与亚洲热带的种类似有亲缘联系(Comer 1972)。

2.条孢牛肝菌属

条孢牛肝菌属(学名:Boletellus),是牛肝菌科下的一个属。

1)金色条孢牛肝菌

金色条孢牛肝菌,子实体较小。菌盖直径4-6cm,初期半球形,后渐平展,酱色、淡黄色,受伤处变蓝色。菌柄圆柱形,稍弯曲或向下渐细,覆有一层红色粉粒,褐色且顶部黄色,伤处变蓝色,长4.5-5cm,粗5-10mm,内部实心。子实层菌管绿黄色,凹生,伤处变蓝色。管口多角形,直径约1mm。孢子印褐色。孢子浅黄褐色,椭圆形,有条棱,10-14μm×6-7.5μm。侧囊体近菱形,50-65μm×10-13μm。生林中地上。可食用。与树木形成外生菌根。

2)大孢条孢牛肝菌

大孢条孢牛肝菌,伞菌目牛肝菌科条孢牛肝菌属,多分布在四川、广东、西藏等地。子实体中等至较大。菌盖直径6-12cm,扁半球形,密被细绒毛及有微小的龟裂,浅赤褐色至深栗色,盖表面伸长超过边缘菌管层,不粘。菌肉厚,带浅粉红色。菌管层近离生,初期黄色,后呈绿黄色。管口直径0.5-1mm,与管里同色。菌柄长9-14cm,粗1-1.8cm,近似盖色,往往上部渐细,基部膨大,中部以上有网纹。孢子梭形至长椭圆形,光滑,壁厚,淡褐红色或淡锈色,20-24μm×7.5-10μm。秋季冷杉林或混交林中地上群生,单生。可食用

3.大孔牛肝菌属

大孔牛肝菌属(学名:Borofutus)是牛肝菌科下的一个属,于2012年在孟加拉国发现,目前仅包含一个种,即大孔牛肝菌(Borofutus dhakanus),其与海绵牛肝菌属Spongiforma存在较近的亲缘关系。

4.牛肝菌属

牛肝菌属(学名:Boletus)为牛肝菌科的一属。

菌体肉质,易于腐烂,菌盖盖皮具有上皮层,热带种类较薄,温、寒带和高山种类较厚,不呈毛绒状,或少数呈毛绒状。盖表多平滑,不具粘黏液层,或未成熟时少有黏化感。色泽多端,红色,紫红色,褐红色,黄色,土黄色,灰蓝色,棕色,黑色;有光泽或无光泽。成熟后表皮多完整,少开裂,后期微干燥。

1)黑牛肝菌

黑牛肝菌(学名:Boletusaereus)是一种可食用的蘑菇,属于牛肝菌属。黑牛肝菌在巴斯克地区和意大利经常被拿来食用,在巴斯克语中黑牛肝菌被称为ontto beltza,意大利文中是porcino nero,而法文中则是tête de nègre,意思是黑人的头,指的是其黑色的菌盖。和其他的牛肝菌科一样,它有菌柄和孢子,但是菌盖下并没有菌折。

成熟的黑牛肝菌的高度平均在7–25厘米(2.8–9.8英寸)之间;在某些案例中甚至有到达40厘米(15.7英寸)的标本。菌盖呈暗褐色或深雪茄棕色,而菌盖中央部分则呈黑砖色。菌盖表面有微小的裂纹,起初有些少毛茸茸,但随着年龄增加会变得平滑。其菌柄高6–10厘米(2.4–3.9英寸),厚1.1–1.20.4–0.5英寸),通常较菌盖的直径小。非常稳固,且表面有着网纹状的纹理。其颜色为粘土粉红色或浅黄色,而底部颜色则为锈色。其菌肉呈白色,在遭碰伤或切割后的颜色可能不变,亦可能变成葡萄酒色。其味道可口,并且有着强烈的气味,闻起来类似泥土。其气孔呈白色或奶油色,但随着年龄增加会变成硫黄色。而在遭碰伤或切割后的颜色会变成葡萄酒色。孢子未成熟时是灰白色的,之后会转成黄色。[9]其担孢子呈橄榄色或褐色,大小为13.5–15.5 x 4–5.5微米。

黑牛肝菌主要生长在中南欧地区,偶尔会出现在较高纬度的地区例如英国,而在西北美洲也有极少量的分布。这种真菌通常在夏天和秋天时出现,并且会在阔叶乔木,尤其是山毛榉和橡树下生长。

黑牛肝菌在南欧因其烹饪用途而闻名,评价有时甚至还比美味牛肝菌高。而与黑牛肝菌类似的桃红牛肝菌(Boletus regineus)亦在加州获业余者或商人们广泛地采集,以作食材之用。

2)褐绒盖牛肝菌

褐绒盖牛肝菌(学名:Boletusbadius)是欧洲及北美洲一种很普遍的可食牛肝菌。它们虽与美味牛肝菌不怎么接近,但一些学者,如安东尼奥·卡路奇欧(Antonio Carluccio),仍高度赞扬这种食物。

褐绒盖牛肝菌的菌盖是栗褐色的,初长出时呈球状,展开后扁平,长19厘米。孢子呈奶白色至淡黄色,当爆开后会霑上蓝色。菌肉白色及淡蓝色,菌茎长12.5厘米,颜色像菌盖但较淡色。它们较少受到蛆的影响。

褐绒盖牛肝菌分布在欧洲及北美洲的林地,由加拿大东部起,西至美国明尼苏达州,秋天时南至北卡罗莱纳州。

3)美味牛肝菌

美味牛肝菌(学名:Boletusedulis)是一种可食用的蘑菇,也称大腿蘑、网纹牛肝菌,属于真菌类。

美味牛肝菌的子实体为肉质,伞盖褐色,直径最大可达25厘米,1千克重,菌盖厚,下面有许多小孔,类似牛肝,可生食,也可制成干制品。

美味牛肝菌生长在林间空地上,性喜温暖潮湿,子实体粗壮肉厚,结实细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与树根一起形成菌根,产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在中国主要产于四川、云南等地,其他各地森林地区也有出产。

4)红柄牛肝菌

红柄牛肝菌(Boletuserythropus),或称赤柄牛肝菌,是一种野生牛肝菌蘑菇。菌伞阳面呈红褐色至深褐色,阔叶林地上散生。分布于河北、安徽、江苏、台湾、北欧、北美。可供食用。

红柄牛肝菌是一种大型蘑菇,颜色为褐色,其球盖型菌盖直径可达20厘米。它具有小的桔红色气孔,成长后变成锈红色,挫伤处为蓝色到黑色。菌管为黄绿色,切割后迅速成为蓝色。菌柄厚,色彩艳丽,主要为黄色,密集分布红点,高度为4-12厘米,没有网状花纹,被切后变成深蓝色。这种蘑菇几乎没有气味。孢子为橄榄绿棕色。

这种真菌夏季和秋季生长在欧洲落叶林或针叶林地。人们常常在美味牛肝菌附近发现它。它也广泛分布于北美,分布范围从加州北部到阿拉斯加,在云杉下面尤其常见。北美东部,它在软木树和硬木树下均有增长。它喜欢酸性土壤。

5)黄褐牛肝菌

黄褐牛肝菌(学名Boletusimpolitus)是牛肝菌属下的一种真菌。蕈伞上有细小的萌发孔。它们是食用菌,但很少会被食用。它们会在栎属上生长。

黄褐牛肝菌的蕈伞先呈半球形,逐渐会变得扁平,甚至反转。蕈伞最初呈灰白色,期后会呈淡褐色或黄褐色,经常有被锤击的外观。蕈伞直径阔5-15厘米,可以高达20厘米。菌柄高5-15厘米,底部稍为扁平,呈黄色或有时红色。它们没有网,有时有一些红点。萌发孔呈淡黄色,细小而圆。孢子印呈橄榄栗褐色。

在英格兰南部的黄褐牛肝菌是在栎属上生长。在中欧,它们是生长在栎属及鹅耳枥属,与及松属。

黄褐牛肝菌是可食用的,菌肉呈淡黄色,柔软而有酸的气味。

5.松塔牛肝菌属

松塔牛肝菌属(学名:Strobilomyces),是牛肝菌科下的一个属。

松塔牛肝菌,伞菌目牛肝菌科松塔牛肝菌属。

形态特征:子实体中等至较大。菌盖直径2-11.5(15)cm,初半球形,后平展,黑褐色至黑色或紫褐色,表面有粗糙的毡毛状鳞片或疣,直立,反卷或角锥幕盖着,后菌幕脱落残留在菌盖边缘,直生或稍延生,长1-1.5cm,污白色或灰色,后渐变褐色或淡黑色,管口多角形,每毫米0.6-1个孔,与菌管同色。柄长4.5-13.5cm,粗0.6-2cm与菌盖同色,上下略等粗或基部稍膨大,顶端有网棱。下部有鳞片和绒毛。孢子印褐色。孢子淡褐色至暗褐色,近球形或略呈椭圆形,有网纹或棱纹,8-12(15)μm×7.8-10.4(12)μm。侧囊体棒形具短尖,近瓶状或一面稍鼓起,褐色,两端色淡,26-85μm×11-17μm

生态习性:夏秋季于阔叶林或混交林中地上,单生或散生。分布生长于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河南、西藏、甘肃、广东、香港、广西、四川、云南等。

经济用途:可食用,但有木材气味。其子实体的乙醇提取物,对小白鼠腹水癌和大白鼠吉田瘤均有抑制作用。往往与栗、松、栎形成外生菌根。

6.黏盖牛肝菌属

黏盖牛肝菌属(学名:Mucilopilus),是牛肝菌科下的一个属。

粘盖牛肝菌,形态特征 子实体中等。菌盖直径3-10cm,半球形,后平展、边缘薄,初内卷、后波状,土黄色、淡黄褐色,干后呈肉桂色,表面光滑,湿时很粘,干时有光泽。分布地区安徽、浙江等地。

菌盖直径310厘米,半球形,后平展,边缘薄,初内卷,后波状,土黄色,淡黄褐色,干后呈肉桂色,表面光滑,湿时很粘,干时有光泽。菌肉淡黄色。菌管延生,不易与菌肉分离,淡黄褐色。管口复式,角形或常常放射状排列,常呈齿状,宽0.71.3毫米。柄长2.57厘米,粗0.51. 2厘米,近圆柱形,有时基部稍细,光滑,无腺点,通常上部比菌盖色浅,下部呈黄褐色。孢子印黄褐色。孢子长椭圆形,椭圆形,淡黄色。平滑,7.89.1×34. 5微米。囊状体无色或淡黄色和淡褐色,簇生,15.626×5.2微米。

夏秋季生于松林或其它针叶林中地上丛生或群生。分布于内蒙古、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四川、云南等地。可食用。不少地区收集并销售。该菌试验抗癌。对小白鼠肉瘤180的抑制率为90%,对艾氏癌的抑制率为100%。与栎、松、云杉、桧、乔松、云南松、马尾松等形成菌根。

7.粉孢牛肝菌属

粉孢牛肝菌属(学名:Tylopilus),是牛肝菌科下的一个属。

黑盖粉孢牛肝菌,子实体中等至较大。菌盖直径3.5-12cm,扁半球形至平展,深灰色、暗青灰色或近黑色,具短绒毛。菌肉初期白色,后变淡粉紫色,最后近黑色。菌管直生或稍延生,初期白色,后呈淡紫褐色。管口同色,每毫米1-3个。柄长5.5-11cm,粗1.5-3cm,近圆柱形,下部稍膨大而色较深,上部色较浅并具网纹或全部具网纹,灰青色或近黑色,内实。孢子印淡粉褐色。孢子无色或近无色,长圆形、椭圆形或宽椭圆形,平滑,7.8-11.7μm×4-5μm。管缘囊体较多,长颈瓶状,淡褐色到褐色,一般26-47μm×10.4μm

生态习性:夏秋季于林中或板栗树下地上单生、群生或丛生。

分布地区:安徽、福建、四川、广东、广西、海南、云南、贵州、西藏等。

经济用途:可食用。此菌是树林外生菌根菌。

8.绒盖牛肝菌属

绒盖牛肝菌属(学名:Xerocomus),是牛肝菌科下的一个属。

红绒盖牛肝菌,子实体中等大。菌盖直径3.5-9cm,半球形,有时中部下凹,暗红色或红褐色,后呈污褐色或土黄色,干燥,被绒毛,常有细小龟裂。菌肉黄白色。伤变蓝色,直生或在柄之周围凹陷。管口角形,宽1-2mm,管面不整齐。柄长2-5cm,粗0.8-1.5cm,圆柱形,上下略等粗或基部稍粗,上部带黄色,其它部分有红色小点或近条纹,无网纹,内实。孢子印橄榄褐色。孢子椭圆形或纺锤形,平滑,带淡黄褐色,10.4-14.3μm×5-5.5μm。管侧囊体无色,似纺锤形,顶端圆钝或稍尖,38-42μm×6-10μm

分布地区:河北、江苏、河南、西藏、安徽、广东、福建、湖南、辽宁、贵州、云南、甘肃、陕西等。

生态习性:夏秋季于林中地上散生或群生。

经济用途:可食用,味较好。此菌是外生菌根菌,与栗、山杨、柳、榛、栎等形成菌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