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经繁华罗家桥

 乌镇看看 2021-09-21

罗家桥,既是桥名,又是乡镇名。它位于今天的湖南省安仁县灵官镇宜河村。

罗家桥是一座五孔石拱桥,横跨在宜洋河中游,是明末清初时期的桥梁建筑,相当壮观,在安仁县境内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宝藏式拱桥。可惜,上世纪七十年代,因当地人给宜阳河改道,将这座桥拆掉了,而且将宜阳河改名为宜河。

罗家桥镇紧挨着罗家桥,镇上一条正街、一条横街,居住着三四十户人家。这里水陆交通方便,特别是镇子靠河边有一个大沙子洲,视野相当开阔,是人们活动和聚会的好场所。因此,罗家桥镇便成了人们赶场的集贸市场。由于镇子人气旺,这里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当地百姓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中心。笔者老家在罗家桥镇附近,小时候在镇上读过书,随大人赶过场,目睹过这里当年的繁华。今天,每每想起,仍回味无穷。

图片

这里曾经是繁忙的集贸市场。罗家桥的集贸市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很有名气的。安仁县地域以耒安公路为界,分为上三里、下三里。下三里被县政府张榜公布的集贸市场有五个,即华王、南坪、罗家桥、洋际、禾市。罗家桥赶场定在一四七,即每逢农历一、四、七的日子,就可以去那里做买卖、看热闹了。那时,罗家桥的店铺比较全面,有铁匠铺、缝纫店、医药店、南货店、烟花爆竹店、屠宰场等。当地老乡要打把锄头、砍刀,要做件新衣服,要看个病检点药什么的,十分方便。河边的沙子洲更为市场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场地,每逢赶场日,方圆几十里的农民或小贩挑着各式各样的产品云集于此,进行交易。沙洲的南北两侧还有两个特殊的交易点:南侧是木料交易点,一些伐木工和撑排汉从耒阳、华王的深山里将伐下的树木,顺着宜阳河水撑排到此,然后将木料堆在沙洲出售。购买者用牛车拉,用鸡公车推,再将木料运走。北侧是生禽、生畜交易点,这里常常是鸡鸭猪牛叫成一片,好不热闹。卖吃的摊子也不少,五分钱一碗的汤皮,三分钱一碗的米豆腐,两分钱一个的糖油粑粑,各种时令水果,想吃就能一享口福。碰到天气好,来这里赶场的有好几百人,甚至上千人,两条街和整个沙子洲挤得爆满。那种叫卖声、讨价还价的争论声,以及空气中飘荡的烟草味、油香味,更增添了市场的繁荣气氛。我读书的小学就在沙子洲南端的李家祠堂,许多赶场日,我都不带中饭,用零花钱去美美地吃碗又辣又香的米豆腐,然后去市场到处乱窜看热闹。尽管年代久远,但罗家桥赶场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这里也是乡村的政治中心。有道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由于罗家桥集市繁荣,人们往来于此较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便成了当地百姓的政治权力中心。1949年解放后,当地人民当家作主的“农会”就在此成立。农会主席是47军的一个现役军人,因为他是北方人,人们不问其名,都习惯地叫他“老北同志”。老北同志懂政策、有魄力,他团结当地几个骨干分子,领导农民斗地主、分田地、搞土改、减租减息、发展生产,得到人们拥护又欢迎。1952年成立罗家乡,一位19岁刚入党不久的年轻人许岳松被选为首任乡长。许岳松热情高、干劲足,他经常没日没夜地工作,深得群众信用。许岳松初中毕业,在当时的农家子弟中文化程度算是高的。他根据上级部署,大抓了“扫盲”工作,在乡里办了好几所夜校,而且自己亲自上课,使罗家乡一大批年轻农民摘掉了“文盲”帽子。1953年底,许岳松离开罗家乡调往共青团安仁县委工作时,许多年轻人都依依不舍,赶到乡里送行。1954年,罗家桥乡的锡山村带头成立农业初级合作社,在社长周立池的带领下,农业生产搞得红红火火。县长刘声贵亲自到这里调查和了解情况,并把周立池树为县级劳动模范。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罗家乡成了管理一大批生产队的大队部。大队书记张凤俫也是个年轻人,他能吃苦,经常吃住在大队部,一心扑在工作上。当时,他做了两件有影响的事:一是在大队部办了一个“红专学校”,集中几十位青年农民,白天干“示范性”的农田改造,晚上组织学习文化、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为各生产队培养了一批骨干。二是调集力量修复和修建了一批山塘,为乡村的水利建设做出了成绩。总之,罗家桥作为基层乡镇权力中心的年代,干部们为民掌权、为民办事留下了不少佳话。

这里还有热闹的文化生活。罗家桥当年人气指数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这里的文化生活十分活跃。解放时,人们都有一种愉悦感、幸福感,都显得异常活跃和积极向上。因此,当军代表进驻罗家桥,组织唱革命歌曲、组织扭秧歌,青年农民都积极响应,每天晚上都去学唱学跳。碰到“农会”开大会或赶场的日子,他们就在沙子洲上边唱边跳,吸引着大批看热闹的人群。再是,罗家桥有一个会唱戏的“戏班子”。戏班子里不仅有十多位会打“响器”的人,而且有几个表演骨干。青年妇女刘莲花会唱会跳会做戏,是戏班的当家旦角;青年小伙唐友儀人长得帅,技艺不错,演什么像什么,与刘莲花是最好的搭档。据说,这个戏班子一年演出几十场,一些家境好的人办喜事还请他们下村演出。1953年,为配合婚姻自由的宣传,乡政府出面请来导演,让他们排练了花鼓戏《刘海砍樵》,结果一连演出10多场,深受乡亲们欢迎。有的老乡为看这场戏,打着火把赶几十里山路来到罗家桥。当时,还有一项最有吸引力的文化活动是看电影。县放映队大概一两个月下乡放一次电影。每当消息传来,太阳还未落山,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少就纷纷来到罗家桥沙子洲,有的提来小板凳,有的带上蒲草墩,有的就地找块鹅卵石,把整个沙子洲坐得满满的。乡政府领导也善于抓机会,放映前,他们都要借扩音器讲一通话,把当下各村组的生产治安情况统统说一遍。这样,乡亲们既直接听了领导的“报告”,又看了电影,高兴得不亦乐乎。记得放映电影《白毛女》的那个晚上,一场看不下地,经乡政府秘书周万文反复与县放映队领导打电话协商,加放了一场,才让老乡们满意而归。此外,每逢传统节日,罗家桥还有舞狮子、踩高跷、观龙灯、打年满鼓、唱皮影戏的习俗,这给乡亲们也带来了不少欢乐。

时光易逝,岁月沧桑。自宜洋河改道、“宜河”冠名几十年来,今天安仁县灵官镇宜河村、锡山村、豪田村一带的村民,特别是年轻人可能没有几个知道当年的罗家桥了。但罗家桥的历史却影响了一代人,罗家桥的故事也感染过不少人。而且,山水养育人,时代造英雄,从罗家桥也走出了几个能人。当年第一任乡长许岳松后来当了湖南省民政厅厅长,当年的大队书记张凤俫后来当了安仁县物资局局长,当年的大队主办会计许邦南后来成了中级会计师,是县里的财会骨干。

曾经繁华罗家桥。罗家桥的这段光荣历史我是铭记在心的,愿意将自己的回忆整理出来,让它成为激励后人前进的动力!

作者简介许邦贵,安仁县灵官镇人,曾任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处长,已退休。

编审:周邦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