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在新能源领域奋力开拓

 昵称21405352 2021-09-21

中国在大漠戈壁深处建设核电站,这说明中国在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方面不遗余力。中国未来能源开发的重点在哪里呢?

在中国干旱少雨的甘肃武威地区,建造了一座现代化的核电站,这是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众所周知,目前世界各国的核电站,都是需要大量冷却水的核电站。而中国甘肃武威地区,恰恰是一个干旱的沙漠戈壁地区,在该地区建设核电站,肯定采用了新技术。

果不其然,各国新闻媒体报道,这座建设在甘肃武威的核电站,和以往任何核电站都有所不同。

首先,该核电站不是采用冷水反应堆,也就是说,不需要大量的冷却水,这就使得该核电站可以在沙漠戈壁干旱少雨的地区进行商业化运行。

其次,该核电站不是采用传统的浓缩铀作为燃料,而是采用一种比较常见的“钍”作为燃料。这种燃料在自然界广泛存在,而且放射性废料相对较少,因此采用这种特殊的燃料,可以避免出现严重的污染问题。

第三,该核电站采用的是一种中国西部地区常见的熔盐,因而生产成本可以大幅度降低。众所周知,中国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工业用盐,这是大自然赐予中国的财富。如果能够利用西北地区的工业用盐,作为溶解性材料,那么,在中国西北地区建设大型的核电站,是完全可行的。

上个世纪中国引进法国的技术,建设中国第一代核电站。改革开放之后,为了解决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电力问题,中国在大亚湾建设核电站。这些核电站技术都来自于西方国家,采用的是世界标准化的核电站技术。

不仅如此,中国与俄罗斯合作,在中国东北地区建设大型核电站,解决东北地区的电力短缺问题。不过,中国很快意识到,从国外引进大型核电站技术,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由于采用的是传统的冷却技术,因此,一旦出现事故,将会造成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

发生在日本福岛的核电站事故,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由于冷却水系统发生故障,从而导致核反应堆的温度急剧升高,从而使核反应堆迅速溶解,核电站彻底报废。

到目前为止,日本福岛核电站所造成的损失仍难以估计。为了降低温度而产生的大量废水如何排放,成为国际性的难题。

日本政府曾经提出,将废水直接排放到大海。但是,在中国和韩国的反对下,国际原子能机构决定成立专门的监督机构,监督日本福岛核电站的废水排放工作。

这一案例充分说明,核电站可以生产出大量电力,但是核电站所带来的污染问题,始终得不到彻底解决。在中国甘肃武威建设的核电站,完全不需要排放废水,因此,核电站的运行工作相对简单,核电站的污染处理相对容易。

从西方新闻媒体的报道中,人们可以发现,这只不过是中国核电站建设方面诸多技术中的一项技术。也就是说,中国为了实现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的目标,正在研究各种核电站建设技术。此次在甘肃武威建设的核电站,是中日两国科学家建设的实验型核电站,因此,核电站的规模相对较小。

即便如此,该核电站的现实意义不容小觑。首先,它充分体现出在和平利用原子能方面,中国始终持开放的态度,愿意与世界各国包括日本的科学家合作,共同开发清洁能源。

第二,中国在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方面,舍得投入,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通过建设新型核电站,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如果中日合作建设实验型核电站投入运行之后,各方面的指标完全可靠,符合安全高效的要求,那么,中国有可能会就地取材,利用大西北地区的原材料,建设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核电站。

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不遗余力,在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此次在甘肃武威建设的核电站,是一个全新的核电站。但是,其基本原理仍然是核裂变,通过激发带有放射性的元素,产生大量的热量,带动发电机。从工作原理上来看,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中国已经在安徽合肥安装大型核聚变装置,正在进行发电试验。如果中国在核聚变领域取得突破,建设商业化的核聚变核电站,那么,中国有可能会提前实现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目标。

中国不仅在发电领域大胆创新,通过引入新技术,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而且在电力应用方面更是不遗余力,试图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众所周知,中国西南一所高等院校已经开发出世界上最先进的超导磁悬浮列车,每小时运营速度高达600公里以上,如果采用封闭管道运输方式,那么,每小时运营速度可以达到1000公里以上。中国这项技术投入使用,可以节省大量的电力,因为在超导磁悬浮状态下,电力需求大量减少,如果是在真空或者半真空条件下,磁悬浮列车运行阻力可以大幅度降低,对电力的需求会进一步减少。

中国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已经发布规划,将规划建设中国的超导磁悬浮列车系统。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是,在中国中部地区,从南到北,建设一条超级管道,该管道中运行超导磁悬浮列车。由于采用管道运输方式,因此,可以轻而易举越过琼州海峡,中国超导磁悬浮列车有可能会直接到达中国的海南岛,未来可以通过海南岛,直接进入中国的西沙群岛。

在核电站应用方面中国曾经出现过热现象。中国中部一些省份,竭尽全力争取建设核电站,试图以此来减轻用电压力,促进当地就业,增加地区生产总值。中央政府高瞻远瞩,迅速踩刹车,没有在中国中部地区建设大型的核电站。

现在看来,这是明智之举。如果采用传统的压水堆技术建设核电站,那么,核电站的废水处理就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核发电污染问题,中国长江领域将会出现灾难。

正因为如此,中国领导人希望在中国沿海地区建设核电站,与此同时,积极探索新型的核电站技术。此次在甘肃武威大漠戈壁建设的试验型核电站,就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不管这个核电站的发展前景如何,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在清洁能源发展方面,将会不断探索,奋力开拓,为人类文明发展寻找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能源。

每当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绝境的时候,往往能够绝处逢生。这是因为科学技术进步,能够解决许多问题。当年开采石油,作为重要的能源。不少国家担心,石油枯竭之后,人类该如何发展。随着石油开采技术的不断提高,石油产量不断增加。如今已经出现石油产量过剩的问题。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只要坚持科技创新,坚持绿色发展,就一定能找到新的发展方向,找到新的动力来源。

在自然界寻找新的物质材料,开发清洁能源,应该成为国家工程。大自然中,肯定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能源,等待着人类开采利用。

笔者认为,自然界的能源中,最重要的能源是地热能源。众所周知,地球是一个转动的星球,在地球深处,存在着大量的能量,这些能量可以转化为热量,不断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

可是,对于地球的认识,人类还处于初步阶段。当年苏联曾经花费巨资,在西伯利亚地区,建设地下“望远镜”,希望发现地球内部的自然秘密。但是,由于苏联政局发生变化,特别是由于苏联地质科学家在勘探的过程中,忽视了地球勘探的价值,导致这项浩大的工程不了了之。

其实,苏联地质科学家已经在地球深处,发现大量的热量。那些钻探地球的钻杆,在巨大的热量下,被彻底扭曲。这标志着地球深处已经向人类传递清晰的信息,地下深处拥有大量的地热资源,如果把这些地热资源开采出来,并且加以利用,驱动发电机,可以源源不断地提供电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所以,笔者大胆建议,与其在地球的表面,寻找可以产生热量的材料,不如直接勘探地下,到达地球深处,直接使用地球的热量发电。如果能把地球的热量充分开采出来,利用地球的热量发电,那么,人类将会拥有真正的“永动机”。

换句话说,如果能够把地球深处的热量直接用来发电,那么,人类不需要建造所谓的核电站,就可以直接利用地球深处的热量,建设发电厂。

中国已经在西藏建设地热发电站厂,利用当地的地热资源,生产电力。这是人类利用地热资源的良好开端。如果中国在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华中地区进行科学地球探测,或者利用现有的石油天然气钻井,发现地热资源,并且有效地获取地热能量,直接用来发电,那么,可以节省大量的地球表面材料,可以大幅度降低发电的成本。

当然,使用地下深处的资源,同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科学问题,科学家应当对地球深度勘探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之上,研制利用地热资源发电的技术,用于建设地热发电厂,解决人类文明发展所需要的能量问题。

或许地球的创造者,已经为我们准备好了各种能量,只不过有些能量藏在地下深处,等待人类发掘出来。如果充分利用地下的等量,开采地热资源,那么,现有许多发电技术,可能都将过时。真诚地希望中国的地质学家,从寻找地球的各种矿物质,转为寻找地球的热量,因为这对于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