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秋特鉴:元丰四年,苏轼人生中的最后一个中秋夜

 无犀之谈 2021-09-22

中秋特鉴:元丰四年,苏轼人生中的最后一个中秋夜

一 思念

熙宁十年(1077)八月十五日,徐州城,暮云渐散,空气中弥漫着清冽的寒气。恰在此时,明月如玉盘样缓缓而出,成为是夜主角。
月下,苏氏兄弟对坐城头。这是他们七年来第一次共度中秋。
“我们说好了要风雨对床,我们说好了要同归故里”
此生何长,这夜何短,明月何处,明年无着。
于是,成诗: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松月图轴  宋 佚名

时间倒退一整年,熙宁九年(1076)中秋,身在密州的苏轼,月下独酌,思念如麻,执杯向天,对着月亮发出了中国历史上最震撼、最响亮的千古一问:

明月几时有?

到了元丰元年(1078)的中秋,还是坐在徐州城上,苏轼的身体却生了病。病中,人的心力尤其脆弱,即便是这位向以乐观豁达著称于世的中年人,也无法免除:
憔悴去年人,卧病破窗中。
他对弟弟苏辙的思念,又像彼时密州城中一样翻涌,却又有些区别。
苏轼掰着手指数了数:
“六年逢此月,五年照离别。”
随手翻着当年在密州时的酒友赵杲卿寄来的书信,信里又提到那首《水调歌头》,什么“但愿人长久”?又如何“千里共婵娟”?
赵子寄书来,水调有余声。
听说这夜空中的明月,遥遥万里,亦共阴晴同画。
尝闻此宵月,万里同阴晴。
这是天公之意,但让兄弟相分。
念及此处,苏轼已经没了当年豪迈一问的气魄,只缓缓、喃喃地向着远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的老弟呓出一句:
天公自著意,此会那可轻。
明年各相望,俯仰今古情。

擅写谶诗的苏轼,再一次神奇地预见了“明年”。

二 牢途

明年,即元丰二年(1079)的八月十五日,是苏轼一生中最黯淡无光的一个中秋节。
这一天,历史上没有留下任何关于他的记载,无论是旁支野史,还是官修正史,或是东坡文集,没有人知道这一天,他具体在做什么,在想什么,在忍受什么,在期待什么。
但是,所有人都知道,这一天,他一定是在恐惧与失措中度过的。
欢迎关注 微信公众号:无犀之谈

苇渚醉渔图  明 唐寅

十八天前,湖州府,一个名叫皇甫僎的人跋扈地站在堂前,喝令两名狱卒将仓皇赶到的知府苏大人押解出城,势如赶一鸡狗。
一路上,这位被裹挟于新旧党争之间的意见领袖,想到过死,凭借着“敬业”狱卒的昼夜看管,他终于未能得逞,晓行夜宿,目标:汴京城,御史台,监狱。
(详见  无犀之谈  原创:《重新认识苏东坡》系列之《乌苏篇》文章)
藉由总里程和每日行程等数据,我们可以在地图上大致推演出,元丰二年八月十五日这一天,身为囚徒的苏轼,大概应该来到了宋帝国的南京应天府,今天河南的商丘市下辖睢阳一带。
南京应天府有谁?
有苏轼一年前“明年各相望,俯仰今古情”一诗中所指的老弟苏辙,还有他出蜀时的恩师及忘年交张方平老人。
然而,身戴重罪的苏轼,已经没有任何可能再与老弟把酒赏月,话此生,谈此夜。
两年前的这一天,纵使不长好,亦可期明年。
而今天,他只能与老弟“同城各相望,俯仰兄弟情”了。
三天后,苏轼进入汴京台狱,开始了长达一百三十二天的牢狱之苦。
年末,大难不死的苏轼脱狱遭贬,来到了贫瘠、荒凉的楚地黄州。、

举杯玩月轴(传)  南宋 马远

三 孤独

苏轼来到黄州的第二年,即元丰四年(1081),八月十五日。
同样是中秋夜,这一夜,
当然比不上泛舟赤壁那一夜的波澜壮阔,
亦比不上“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悼妻一夜那样凄婉哀伤,
更比不上“夜饮东坡醒复醉”那夜的超然与洒脱。

但是,这一夜,是苏轼的最后一个中秋夜。

是的,你没有看错,这是苏轼,作为苏轼而存在的最后一个中秋夜。
这一夜,谪黄州一年余的苏轼,孤独,寂寞,
他是一个那么爱热闹的男人,但现在他是个谪臣,从前光鲜的身份消失了,从前追随着他的很多酒友及所谓的诗友们怕遭到牵连,避之唯恐不及,
他从前优渥的俸禄被剥夺了,每个月仅二十千钱的微薄薪水,
他再没有了治国安邦、经世济民的可能性,他被剥夺了政治权利,虽未及终身,但亦遥遥无期。
就是在这样的一个中秋夜,苏轼明白了——
人生之事,不过一场大梦,四季更替,总有秋凉之时。这一秋,晦暗无边,风吹树叶之声在回廊中响了片刻,如人生一般,短暂无所寄。
苏轼在黄州的生活非常拮据,甚至连买酒的钱都很难凑足,只能喝最便宜的劣酒,朋友们都嫌他没有佳酿相迎,这注定是一个异常清净的中秋了。
同样是一只小酒杯,苏轼不再“把酒问青天”,因为他知道,青天现在才没空搭理他这个连好酒都买不起的谪人,
他也没无法“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那样的盛雅之事,已经离他今天的世界太远太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