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摄影修图如何提高审美:看片没用,应明白眼睛与情感的原理

 温故画面规划 2021-09-22

上一篇讲了朱光潜先生的 “理性逻辑” 美学,详解详解链接:摄影修图如何提高审美:看片子没用,应该明白眼睛与情感需要什么才能满足

今天讲一下宗白华先生感性的美学,先生认为美是艺术与人生的结合: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到兴趣的燕石。无论鲜花或燕石,不必珍视,也不必丢掉,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后的回念。

就像大家会珍藏一件物品,这件物品本身并不美,但它承载了一些美丽的记忆,让我们每当看到这件物品时会联想起那段故事。

我们用一些比较简单的例子来解释一下感性的美。

1、就像我们都觉得自己的父母最美,这个美不是视觉上的美,是当我们看到父母的时候,内心会联想起这么多年父母对我们无微不至的照顾,情感上产生的美感。

美是当你用心看到一片风景、用心去跟晚上的月光对话、用心去读爱人的情书、用心去欣赏母亲的微笑,内心泛动的波澜,那些让你感动到热泪盈眶的事情,这个震动的感觉就是我们对美的感知。

蒋勋老师说:活的像个人,才能看到美。

美的理性部分是有一个方向的,美的感性部分是自己对美的感受;仔仔细细端详自己父母时,那个让你内心触动的感觉就是打开自我,感受到美的感觉。  美是让你打开最柔软的部分,美是没有防御性的信任。

2、就像王昌龄的《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我们中国人一提到秋月、长城,想到的都是边塞的风雪,因为我们的情感跟我们的想象,把诗人空白的那段给补上了,我们和诗人一起完成了这幅画面。这就是陈凯歌导演讲的,细节的指向,也就是细节让我们产生的联想。

好作品不是画家、摄影师独自完成的,是作者邀请观赏者观看时一起完成的。画面中的流白,让观看者联想到了自己的生活,观看者填补了创作者留下的联想空间,这个联想空间是每个人的生活。

留白是看到一个“符号”的联想,艺术创作里这叫象征性;就像我们经常听的“典故”,在诗词里提到菊花,我们会想到高洁的品质,提到莲就会想到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

摄影也是一样,一张画面里的搭配、色彩、道具等等细节也会让我们有联想,就像昨天文章里陈凯歌导演讲的:“电影是细节的艺术,细节的力量无与伦比,但所有的细节指向不是细节本身,而是高于细节的那一点东西,当这点东西出现感动就发生了”。

3、苏州园林的拙政园有个小亭子“与谁同坐轩”,亭子取意宋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词:“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 

如果没有读过这首词,去再多次也无法欣赏、感受这个亭子的意境。没有了这首词,那个亭子只是一个亭子,有了这首词这座亭子与苏轼就有了联系,不在欣赏亭子是欣赏苏轼的孤独与清高。

4、我们都学过杜甫那首七律之冠《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就算这样的诗词读了千首万首,不明白这背后的故事、不明白做诗词的规则,依然做不好诗词。简单的翻译或不知其中之味的阅读,只会觉得这是一首好诗;如果了解其中缘由,把这首诗放进杜甫的人生,才能真正明白这首诗真实的情感。

就像我们拍人像,人物应该放在一个什么环境里,才能表达出人物的状态,什么样的色彩搭配、光影分割才能体现人物的神情姿态。

并不是看的片子多就能提高审美,要明白片子背后的视觉规律,才能感受到片子的美感;就像这首诗,明白杜甫的人生才能真的理解这首诗的意境,再读怕是真的会眼里流泪、心在滴血。

分享一下都靓讲杜甫的故事看完之后是否能明白杜甫诗中:“猿啸哀” 物之悲戚、“鸟飞回” 情之犹疑、“无边落木” 景之萧瑟、“不尽长江” 心之触动、“万里”地之远、“悲秋” 时之惨、“做客” 漂泊在外、“百年” 人生迟暮、“多病” 气息奄奄、“独登台” 四下孤寂无亲朋,只剩“艰难”、“苦恨”、“繁霜鬓”和“潦倒”、“新停”、“浊酒杯” 。

明白了杜甫的一生,再读这首诗,是否能明白这首诗的意境;那个望岳的少年曾看到他的炽热山河,可现实却让他一生苦海。

我们欣赏一首诗要明白诗人的生活经历,写诗的处境、心境;我们拍人像,人物应该放在一个什么环境里,才能表达出人物的状态,什么样的色彩搭配、光影分割才能体现人物的神情姿态

就像木心先生在提到中国诗词时讲的:“《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   不能因为红楼梦里的诗在红楼梦里好,就单独拿出来当作是非常美的东西,诗脱离了红楼梦这个大环境,就失去了诗的意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