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湾村的笑声||李书良

 河南文苑 2021-09-22
河湾村的笑声

又到中秋,趁着放假,我和爱人驱车赶往数百里地外的老家看望父母。
参加工作二十余年来,我还没有一次和父母中秋团圆过。一来自己从医,少有闲暇;二来离家太远,来回不方便。
刚上班的前十几个年头,交通还不很便利,回家一趟,从早到黑转几次车才能到家。后来高速公路修通了,自己又买了车,回家才便利了许多,但来回一次花在路上的时间仍要七八个小时,况且中秋放假时间也短暂,所以我从没有在中秋节回过家。这一次不同,正赶上我能连休,时间相对宽裕,并且疫情防控也好了,所以我决定回家过中秋。
看到路旁的“康庄大道”大理石碑,我知道离家不远了。从此往南,一路坦途,很快就能到家。新修的公路,黑色的柏油路面,醒目的交通标线,两旁齐整的行道树一路伴随,树叶绿黄红色彩斑斓,再不像过去单一的杨柳树绿和一到冬天万树凋零的状况了。这几年,家乡响应国家号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环境理念正逐渐深入百姓心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就是行道树种的多样化,四季有绿,家家养花,尤其是秋天,除了丰收的喜悦,还有这让人赏心悦目的公园式乡间公路了。路两旁,不时闪过“共产党好”、“听党话 跟党走 感党恩”、“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等红色标语牌,让人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新时代给我们带来的美好生活。
向东走上沿黄公路,路南就是蜿蜒千里的母亲河——黄河,此时无声无息、不急不躁的黄河水仍不知疲倦的往前流淌,她宽广的胸怀里似藏着万千的故事令人神往和倾倒。隔不多远往河道里伸延的重重防洪石坝,形成一道错落有致的凹凸带,不由让你遐想石块与河水、人类与自然的冲撞与共生,唱不尽的黄河歌谣,道不尽的历史沧桑。路北就是待收和已收的庄稼地,映衬在树木拱卫的村庄间,勤劳的人们耕作其里,收获着累累果实,播撒着幸福的希望。
李胡村——无数次让我魂牵梦绕、生我养我的家乡到了。远远的,就看见父母立在道路旁迎接我们。这相似的场景,从离家求学到工余归家,该有着多少次的重复!只是父母一天天变老,挺拔的身姿和满头的黑发不再,发白背驼,盼儿归家的心依然!我看到了父母苍老脸上开心的笑容。
“大爷,您带怎么多东西,不累吗?”还在上学的小侄女问我。
“怎多东西得花不少钱吧?”母亲念叨着,她心疼我们。
“不累,也没花钱。这都是俺两个单位发的中秋福利,米面油月饼都有。”我回答。
“现在,咱这里也不稀罕了。不像你们小时候,一个月饼你们姊妹要分着吃了。”知道我们来了,赶来帮忙的婶子说。
“是啊,是啊。现在吃穿不愁,日子好过多了。不拿东西都行,只要能经常回家看看。”父亲插话道。
“赶快洗把脸,歇会。”母亲拿出条崭新的毛巾给爱人。拧开自来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流出来,看不到丁点黄沙。
“妈,咱这里现在每天都通自来水了?”爱人有些吃惊。因为以前回家来的时候,自来水是隔天来一次,每次放水就几个小时,所以家里准备了好几个水桶,还有水缸备水,不够的情况下,还要从一旁已经用了多年的压井里抽水(用电抽水,早已不再人工一下一下压水了,能省好多力),放置一下,就能看到水里的黄沙,喝到嘴里,有点咸,水质也硬,离开家乡久了,再喝压井里的水,感觉口感不好,已经喝不习惯了。
“每天都有自来水,一天到晚都流水,也不用准备水桶了,洗澡也方便了。”母亲用手指了指房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
“太好了,再不用担心洗澡没水了。”爱人高兴了。父母年龄越来越大,往屋里提水桶做饭洗碗什么的已经有些吃力了。前年国庆节回家的时候,我和爱人把水管引到了房屋里,并安装了水池,尤其是冬天,方便了很多。但因为自来水不能天天来,还是有些费力。
“还有更让你高兴的事,”母亲对爱人接着说。“咱家厕所也改了,能冲水了。”母亲很了解爱人的想法。爱人和孩子从小生活在城市里,每次跟我回家,最苦恼的就是如厕和洗澡两件事。过去,厕所是室外的旱厕,夏天蚊蛆,冬天寒冷,洗澡要到几里地外村庄上的澡堂,很不方便,所以就控制喝水,尽量少去厕所。随着近年来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的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已经广泛铺开,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环境和农民的卫生习惯,受到了农民的热烈拥护。2017年11月,“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不但景区、城市要抓,农村也要抓,要把它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如今,这项在农村已经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传统厕所已经被新式卫生厕所取代,如果不是生活在党领导下的新时代,又如何敢想?
“还有呢!在家门口就能挣钱,”站在一旁的婶子说。“我在咱村干保洁,每天早晚扫两次大街,清理清理垃圾,每月能开六七百块钱,也像你们城里人每月能领工资了,虽然不多,但一家人的日常生活也就够了,还不耽误照顾家里。”婶子满意地说。“那累不累?”我问。不累!扫好的垃圾堆放到垃圾箱里,每天有车辆清运,都是机械化的,根本累不着。”
“闲时,我们还到本村或外村的家庭作坊里、田地里和蔬果大棚里帮工,也能有几百块钱的收入。”一位本家大嫂乐呵呵地补充,看着她们开心的笑容,我替她们感到由衷的高兴。这些农村妇女,缺乏一技之长,过去基本就是干干家务,如今也能不出远门挣钱贴补家庭,脱贫致富,抓钱顾家两不误,生活该是多么有奔头啊!
“这几年,上头也不让烧柴、烧煤了,做饭烧水都是用煤气、用电,又快又干净,也不遭罪了。”是啊,在我的记忆里,过去都是烧火拉风箱做饭,烟熏火燎,天热的时候真是受罪,小孩子们都不愿干,惟有任劳任怨的父母一干就是几十年。
夜幕降临,月亮东升,该吃饭了。一家人围桌而坐,一边说笑,一边吃饭,热热闹闹。菜品丰盛,果蔬满桌,各色月饼随意吃。
“过去家里穷,过中秋,也就准备几个梨、苹果,月饼都得分着吃,还不舍得吃,一放好几天,吃的时候都干棒棒的,很难咬。”母亲回忆说。
“现在,水果放家里,你们都不愿意吃了,经常放坏。”母亲对侄子、侄女说。
“不稀罕了。奶奶,你吃这个砂仁的,好咬。”侄女说,她们是体会不到当时的生活困难和艰辛,可以说完全无感。我则是深有体会的。
“三弟和弟媳不回来了么,还有大侄?”我问父亲。
“不来了。前几天,打电话说最近活多,挣钱也多,等有空了再回。”父亲回答。三弟一家都在北京务工,三弟从事的是粘地板砖,弟媳帮工,闲不着,但也很辛苦。前年在县城给大侄子买了楼房,去年又操持着给侄子办了婚事,花了不少钱,所以不想回来,趁活好干,想多挣点钱,毕竟还有小的一对双胞胎,都在上初中,也要花钱。弟弟和弟媳都是很能吃苦、也很节俭的人。
大侄子高中毕业,也跟着去了北京打工,从事的是广告装潢,类似前段时间演出的电视剧《装台》里的工作。对象也是同事,都在北京为自己的人生奋斗着,听母亲说,年底就要生孩子了。我们村,年轻人大都在外务工、漂流,只有农忙和过年时才回家。正是这样,我们村才有了一栋栋的楼房,才有了一辆辆的汽车。虽然他们很辛劳,但他们都在为自己的幸福生活忙碌着、拼搏着。
“爷爷,你教学的时候是啥样?有电脑吗?”小侄女问父亲。
“哪像你们现在啥都有。我那时候就是粉笔加黑板,但学生们学习的也很认真,好几个学生都考上了大学。你们两个,可要好好学习。”
父亲是村里的老师,从民办教师到转正为公办教师,从初始农村学校的兴盛到后来学生人数日衰和村校合并,父亲从教了一辈子,也见证了农村学校的历史变迁,如今退休在家,除种少量地外,主要就是打理屋前房后种植的四季蔬菜。也别说,这“庭院经济”还真吃不完,每次回家父母都让我带很多回来。农村几乎每家都有自己的庭院蔬菜,基本能自给自足。
“那你长大了,想干啥?”我笑着问小侄子。
“俺学习不好,以后得出劳力。”侄子不好意思地说。
“看你那点出息吧。”大家哄堂大笑。
“好了,赶快吃月饼吧,管吃够。”母亲转换了话题,说笑声又响在了黄河岸边、绿树环绕的农家小院里。
此时,爬上半空的月亮更圆更亮了,如水似银的月光静静地泻在静谧的河湾村里。
焦煤中央医院  李书良
2021.09.21
作者简介:
李书良,河南台前人,现居焦作,医生职业,爱好文学,科普文章和散文作品散见报刊和杂志。
李书良作品展示区, 点击以下阅读

听书乐||李书良
带泪的月饼||李书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