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文化的人在看书,没文化的人在写书编书

 路边小石杜辉 2021-09-22

文/杜辉    

本文发表在了中国图书商报,但是限于篇幅有所删减修改。此为原文,朋友们共享。本文内容偏激,只是片面之言,不争论只看个热闹即可。

文化是一种修养,而不是简单的证书学历

题目也许有些过激,有些挖苦,但是绝对不是胡言乱语。首先解释一下这个所谓的“文化”概念。这个文化绝对不是学历、不是文凭、不是证书,而是一个人的综合知识涵养,是阅读大量书籍后的自我悟性,是一种积极学习的态度和学习的能力及勤奋。以下所有用到文化一词的地方,都是指这个概念。

当下众多出版发行企业都在忙于进行所谓的人才升级、引进、储备、培养,但是他们是否真的知道自己所引进的“人才”,是否真的适合图书出版这一特殊行业,是否真的可以学以致用?图书行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工作更多需要从业人员的综合知识、能力及悟性,并不是掌握了书本知识就可以胜任。但是这点在众多出版企业的人才战略上经常被忽略掉。只图履历、证书好看,不求工作实用能干。

图书出版对于行业以外的人来说,往往觉得是一批很文雅、很文艺、有文化的人员在从业,甚至对于业者有一种神秘感,一种崇敬感。从业者往往被冠以老师的称谓,实际则是另一番景象。从业者普遍的“文化”水平不高,知识单一,学习能力不强,惰于改变等等。在光鲜外表下的实际情况往往与文化产业的响亮名号完全相反。这个行业一直以来的微薄收入,也加剧了上述情况的发展。让本已十分匮乏的人才资源,大量流失。

图书的发行销售人员相对的入门门槛低,但入门容易做好确很难。需要很大的付出,用心去做,去持续学习,并有较好的情商才能小有所成。众多的应届生及新步入职场的新人,以图书发行岗位为练兵场,镀金之地。往往从业了几年后,积累了一定的工作履历、经验,但业绩平平,在这个行业难有大的作为,便逐步转入其他行业。图书行业成为了很多新人的跳板,过渡平台。但是对于我们行业来说,为培养一个并不适合的人,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种机会成本太过高昂。

图书的编辑制作对于人才更是有着特殊的要求。图书的内容千门万类,但是众多从事图书编辑制作的人员,往往只是语言学、文艺等专业出身。对于文字的处理加工也许还尚可,但对于内容的把握,思想内涵的提炼则往往不足。图书是具有思想性的特殊产品,只有编辑制作人员自己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学识修养才可能发觉图书内容的精华,才可能把一本书的知识精华,核心思想展现给读者。但是众多新人远远没有这个能力,而老人则因循守旧,造成了图书内容精神思想性大幅度下滑。最终图书定价与内容严重的价值背离,促成了众多读者的流失,失去了市场的需求。

好出版人,如不是有钱有闲,那就需要耐得住寂寞,受的了清贫

出版其实应该是有钱有闲人从事的职业,而国内则相反,反而成为众多屌丝想翻身发家的工具。作为出版行业的从业人员,要能接受相对微薄的行业收入标准,对于众多想以此发家致富,以此养家糊口的业者,却是极大的考验。很多人抱着对图书出版的理想与憧憬进入了这个行业,但是若干年后也被无情的现实压力所折磨,逐步的退出了这个行业。留下来的人,一类是非常爱书,把这个行业作为一种事业,一种爱好来做,同时还能忍受清贫、压力的人。另一类则是在旧有事业单位体制下,长期从事出版工作,造成技能单一,知识匮乏,能力不足,只能在这个行业得过且过。这种现象更加剧了这个行业的人才匮乏,甚至是劣币驱逐良币。

作为一个充满理想充满特殊情节的行业,爱看书是从事这一行业最基本的前提要求。一个不爱看书的人很难做出好书(并不否认有些不看书的人,在这个行业凭着小聪明混的还不错,但是成为大家的还未听说),更难做出有内涵深度的图书。一个不爱看书的人只会把图书作为一种印有文字的纸张去销售,只会把图书内容的堆集作为一种例行公事去操作。而不会当教育大众,传播思想,延续文化的一种具有使命感的事业来看待。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为一个出版人,不是有多高的学历,什么类型专业证书就可以做好的。而是需要大量的阅读,从他人的文章字句里,吸收营养,学习智慧。然后自己加以总结、吸收、消化、创新,才可以去变为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意识。之后才能把自己的灵魂注入到图书里,镶嵌在出版物之中。只有一个真正爱书的人,才能在物质条件微薄的情况下淡定人生,可以去面对这个行业的起起落落,去坚持一种思想文化的信念。

目前大量的从业人员把图书出版只当成一份工作,缺少一种理想,缺少一种对于文化思想的追求,面对新媒体冲击下的图书出版行业也就缺少了那份淡定。也正是以上种种因素造成了从业者基本功薄弱,学习进取心不强,对图书缺少一种发觉精华内涵的能力。这些不合格的从业人员所编辑制作的图书,形成了出版业目前的乱象。从业者的低素质造成了大量的跟风书,大量的快餐文化。图书出版的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大家都想投机取巧,产品同质化严重,相互抄袭,形成了文化的近亲繁殖,造成了整体文化市场的畸形发展及退化。现在的图书产品是越来越多,2015年已达到惊人40多万个图书品种,但是精品则越来越少。真正值得一读的图书难觅踪影,能流传后世的作品凤毛麟角。这种状态最终所造成的伪劣产品横行的现象也将让我们自食恶果,读者逐渐的抛弃图书阅读,转向新兴媒体。这里固然有技术因素,但更多的还是图书内容的空洞化,思想的沙漠化。

业界朋友朋友也有辛酸和无奈的一面。以北京为例,目前饭店的服务员月薪在3000-4500这个层次,但是管吃管住,还有奖级。图书行业许多人的薪水也不过如此,但是不管吃住,把净收入核算下来,最后还不如一个农民工,一个城市打工人员。长期的收入不合理,也造成了目前人才匮乏的局面。众多因果,造成了这讽刺的一幕,一方面众多人以书籍作为学习知识,猎取思想的工具。另一方面则是众多没有“文化”的从业人员,生产大量的垃圾精神食粮,以此混饭。长此以往必将撼动民族国家的根基,一个缺少文化、缺少思想的民族,必将被世界所淘汰。如此下去,未来不可想。

作者注:原文发表在中国图书商报 2011.12.16,18043版。成文之时只感到行业的顽疾无法自愈,所以发此牢骚。时过五年,对社会认识更清,才发觉各种问题都是社会大问题在行业里的投影,各行各业无不如此。行业文字之外,还有众多无形的枷锁摧残人性,折磨良知,考验人心。很多人的离开是心死了,而不是其他,留下的也许多焦躁与无奈。未来虽必有光明大路,但眼前的路却暗淡阴霾,考验意志。离开的是看不到希望,留下的是在等待希望。希望不可无,不止为自己,也为这个民族国家明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