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书到底贵不贵?--也谈图书的价值

 路边小石杜辉 2021-09-22

文/杜辉 

 国内的纸媒图书定价到底贵不贵,此一话题一直是大家争论的热点。出版行业觉得书太便宜,读者觉得书太贵,众说纷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读者认为偏贵了,出版业者则认为还是便宜了,彼此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各有自己的价值观点。其实这类问题还是辨证的看一下更好,如果从单纯的物质价值来说,现在的图书确实是很便宜的,如果从内在的思想精神价值来看,现在的图书许多则是偏贵了。图书作为特殊的商品,具有物质与精神的二重属性。精神是图书的价值所在,也就是包含的知识、思想、精神,物质的则是图书的载体--纸媒介。截止目前,纸媒还是图书的主要形式,所以就以纸媒说事了。

多角度比较,书贱但购买力更低

 作为出版业者,大部分人还是觉得现在的图书十分便宜。首先是以图书的定价和其他消费方式相比较,一般图书定价在30-40元左右,也就是星巴克一杯咖啡,肯德基或者麦当劳不到一份双人套餐,或者半张电影票的价格,或一线城市中短距离的一次打车费。可是一杯咖啡,一顿快餐很快就会消化掉,一场电影不过也就是两个小时的长度,一次打车也即是几十分钟的过程。不谈精神属性,只谈空间时间属性,一本书的阅读时间少则几天,多则上月的时间。阅读之后还可以转送他人再次阅读,让图书继续发挥他的价值。其次是和国际比较,美国一本图书定价在15-30美元左右,折合成人民币在100-150元上下;台湾一本图书定价在300台币左右,折合成人民币也在60元左右;香港一本书定价也大约和台湾一个价钱,日韩的图书定价也大都在港台的价格之上。如果以此来比较,那么我们的图书定价确实是太便宜了。

 作为消费者、读者,大部分人则觉得图书的定价太高了。定价动辄三十多元,甚至是四十、五十元,且目前图书消费的主力是学生和老年人群体,对于这个群体来说,这个价位也是他们难于接受的。如果按收入比较,八十年代初图书定价不过几毛至多一元多一本,与现在相比涨幅百倍左右。但工资也从那时的几十元到现在的平均数千,大约增长了上百倍,那么图书价格的涨幅大体和收入涨幅相当的。但如果把图书定价和总体收入与国外相比,那么我们的数值则要远远高于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我们一般图书的定价在30-40元人民币左右,2015年北京市人均收入在4.8万元左右,相比较下来单本图书定价是总收入的是万分之七点二。美国图书的定价在20美元左右,2015年人均收入在4.4万美元左右,图书定价占比如为万分之四点五,两者相差了1.6倍。这还是以北京市的收入水平计算,而且还不考虑实际的购买力、可支配收入等因素。如果和二三线城市、农村相比那相差比例更是巨大。如此比较下来,我们的图书定价又确实是太贵了。

贵与不贵,重在价值,不在载体

 其实图书价格到底贵不贵,关键还是要看消费者觉得它值不值。你可以用买一本书的钱去打一次车,去吃一顿快餐,你可以用买两本书的钱去看一部电影,用买三本、四本书的价格去一次游乐场,用买五本书甚至更多的价钱去吃顿饭。但是你还是会不太犹豫的消费,并不觉得自己无法承受消费价格。而在买书的时候,很多人则会比较价格,比较图书内容、定价以及页码的性价比,斟酌再三才会购买,并且是有选择的购买,购买总量大多也是非常有限。如此现象一个是传统的消费理念问题,但最重要的原因则因为大部分人在其他消费的时候觉得物有所值,觉得值得消费。而用三四十元去买一本书则觉得不值,所以才会有书贵的感觉。

 出版业者在考虑图书定价时,会本位性的觉得国内的图书定价偏低,这个考虑是基于图书的物质价值。是在计算图书的版税、设计、纸张、印刷、运输等等物质成本。由此得出的结论必然是图书定价的偏低。图书的制作周期长,销售周期更长。每个图书品种都是独一的,产品不能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等等,这些特殊的产品属性,造成了图书行业的资本周转率低(很多书几年也不一定能收回全部成本),总产值低(全国一年东拼西凑,吹牛逼做假账的才千八百亿),利润率低(不能以实样减去成本计算利润,要考虑到退货率、残损率、物流费用占销售额比例、资本周转率低等等因素,综合以上因素后利润率是相当低的)。这些因素累加,造成了图书成本的高昂,所以比较现在的图书价格与各种综合成本,出版业者会认为图书定价太低了。图书产品还有一个特性,就是定价制,图书只能以定价或定价之内的价格销售,再加上现在越演越烈并且已经形成消费习惯的图书打折风,让图书的利润空间更是微乎其微。大部分企业,包括出版、批发、零售等环节都是严重亏损状态(如果扣除国家各种形式的补贴,实打实的清产核算,估计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出版社要破产)。所以从业者会感觉定价太低,本能的希望可以把图书的定价基于物质成本的压力,提高上去。

图书贵在值不值,而不在价格高低

 图书除了精神属性还有物质属性,从商业行为来讲,经营方肯定会希望更多的利润空间。但如果从精神属性上来讲,一本书所包含的知识、精神、思想就真的值三四十元吗?真的让读者购买后会觉得物有所值吗?能让读者得到他所期望的知识内涵吗?目前的图书产品太多的粗制滥造,泛娱乐化、缺少思想、缺少精神、缺少知识。而图书真正的价值就在于其精神性,纸媒的价值就在于它是知识精神世界的物质载体。在精神属性不强的情况下,大力在物质载体上下大力气(纸张、印刷工艺、设计等),必然会提高图书的物质成本,也就会提高图书的定价水平。这样就会让消费者觉得购买图书是一种吃亏,图书越来越成为一种价格与价值背离的产品(电子书的廉价性发展,虽然有诸多其他因素,但是这个价值认同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当下图书出版的最大问题不是在定价机制上,不是在市场的消费力上,而是在图书的精神价值上,是在图书的核心价值的不足上。我想很多人都有省吃俭用去购买自己所喜好东西的经历,尤其是大部分人的学生时代,忍饥挨饿省钱去买书看,买衣服穿,买电子产品玩都很常见。由此可见,价格与消费力不是最终决定消费行为的因素,决定最终消费行为的是价值,是产品的核心价值。所以要想图书的价格能回归到业者所期望的合理范围,那就要在图书的内在精神属性上下功夫,要在价格与价值间找到平衡点,才可以达成图书价格与价值的正比。

作者注:

 此文发表在2012.5下旬刊出版参考总676期。五年过去,重新修订了一些文字及表述,但是观念不变。图书只有值不值,没有贵不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