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出版界用工与求职双向困难的怪圈

 路边小石杜辉 2021-09-22

文/杜辉

     用工荒这个名词,对于出版界来说好像一直很遥远,觉得这是制药业、建筑业、服务业的难题。其实用工荒早已侵袭出版业,最近几年出版业的众多用人单位,已经在面对无人可用,招聘困难,留不住人才的尴尬局面。

    从事出版业虽说入门门槛不高,但是一些岗位还是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及行业技能。因为入门门槛低,所以大量的新人涌入到这个行业,但是又因为这个行业想做好需要相当的付出,持之以恒的耐心及天赋,所以造成了人员的频繁流动及流失。行业长期较低的收入水平与精神上高强度、高压力这一反比,也加速了用工荒的蔓延。新鲜血液越来越少,具有相当工作经验和能力的中坚人员大量流失。出版业渐渐形成用工严重的缺口,其中对于中高端人才需求的缺口尤大。

    因为目前的行业各方面环境的恶劣,所以发行环节的用人需要一定的工作经验,对渠道对客户熟悉,这样才能快速上手,跟进工作,完成销售及回款任务。编辑、印制岗位的人员,则需要相当的工作技能及知识素养。所以出版行业的合格人才,主要来源还是行业内的自体循环。众多企业虽然在大众招聘网站及各类招聘会频频出手,但真正能招聘到的合格人员少之又少。因为人员的自体循环,所以这个行业招聘用人又有一些自身的特点。如通过行业内部的QQ群、微信群发送招聘广告;如从行业论坛、专业网站发布招聘信息;如通过同行的朋友及熟人推荐等,这些渠道的效果大都远胜招聘网站广撒网式的招聘。而这些特殊性又造成了信息的不对称,一方面众多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员工,一方面众多求职人员也找不到合适的岗位。

    笔者在民营国企等不同属性的公司负责过招聘工作,许多部门创立时的人员班子搭建,也都是亲身操作,所以总结一些心得、经验和大家分享,希望对用工及应聘的双方都有所帮助。

用人企业首先关心和考虑的问题

1. 性别选择

    先说发行销售岗位,虽然行业里总体从业人员女性偏多,但是在销售岗位大部分用工单位还是希望招聘男性业务人员,女性则更多的是安排在销售助理岗位。这些主要是考虑出差需要,女性从安全,再到食宿的方便性上远不如男性简单方便。另一个就是家庭因素,女性员工有了孩子后,大部分精力还是要放在家庭上,而男性在带孩子等家庭的分工上则较少承担,可以更多的投入工作。对于需要经常出差的销售发行岗位来说这点尤为重要。还有一点就是生育问题,女员工往往工作几年后面临结婚生育的问题。中间最起码一到两年是不能全力完成销售工作的,对经常出差影响更大。在其产假期间,如保留原有岗位待其返岗,则会极大的耽误工作。如果换人,那么公司前几年的培养也就付之东流。

    相对的编辑岗位,则是女性编辑更受欢迎一些,一个是编辑工作相对出差需要少,二是一些工作不用完全坐班就可以完成,在其生育期间及哺乳期间对工作影响还能勉强接受。三是女性相对的踏实,对于比较枯燥单调的一些工作可以长期就职。而男性往往在此类岗位很难长期踏实工作。一旦经验、人脉成熟则会要求换岗甚至另谋高就。

2. 学历选择

    现在学历这块分为两个极端,一种是学历至上,先不管这个人的工作能力、经验,而是先看学历。另一种则是经验之上,只要可以胜任工作,学历什么的无关紧要。学历至上主要集中在出版社等国有企业,这个和体制关系很大。但是学历和能力完全不划等号的,尤其在出版这个需要用心及天赋的行业。

    在销售岗位上,学历所能体现的价值更微乎其微。销售是人和人交流的工作,是情商能力的体现,是对市场的了解及把握。需要的是人的综合能力及品性。过高的学历,往往容易所造成书生气,理论和实际无法统一,反而成为工作中的障碍。

     在文字编辑岗位学历确实具有一定意义,相对基础的文字能力,所学专业知识,外语能力等这些基础能力,会对工作有很大助益。但是对于策划编辑岗位来说,所能起到的帮助作用微乎其微。学校知识只是工具,而并不是生产技术,你有再好的工具,没有技术也是白搭。策划编辑需要一种悟性,需要对图书和社会时时关注,需要及时发现社会热点、大众的需求的灵性。学历对这些影响不大,更多的是从业者自己的用心及天赋。

    其实更多的民营单位或一些思想开放的企业管理者、所有者。对于学历考虑的很少,反而是所学专业会更多留意一些。而最核心的选人还是看一个人的经验、能力、人品,做事的态度及敬业的付出。这些才是能决定最后能否胜任工作,能否值得培养,长期发展并进步的根本。

3. 年龄选择

    年轻员工相对的会有更多机会。因为年轻人相对的要求少,家庭负担轻,对于工作能投入更高的热情。但是也会考虑年轻人的不稳定性及好高骛远等频繁跳槽的因素。一些年龄较大的员工,如果没有丰富的从业经验,那么在竞争岗位时是处于十分劣势的。一来考虑年龄较大不好管理,二来考虑职业技能、知识素养不足,其掌握的工作技能可能已经相对落后,且人格能力已经定型,其整体的提升空间大都有限。

    以上几点是用人单位最基本考虑,其他还会从一些细节来具体的分析应聘者。

面试中细节决定成败,诚信做人远比能力经验重要

    以下是笔者在面试应聘者过程中遇到过的问题,这些细节对于最后的能否成功应聘还是有关键作用的。

1. 简历造假,履历注水,诚信缺失

    这个行业人脉圈相对较小,很多人在简历里夸大自己的工作成绩,捏造工作经历,太高职务和薪资水平。这些虚假的信息,用人单位大部分都可以从同行处进行侧面的求证。比如发行岗位捏造自己的工作经验、岗位,曾经是业务员,但是捏造成业务经理、部门主管。曾经在某个公司任职几个月,但是捏造成一年,数年等。编辑则是捏造大量的虚假编辑成书。网上搜索过后,大部图书都没有出版的记录。有些更是把别人的成书放在自己的名下,稍微有名气的书,是谁策划在业内基本不成秘密,这些都暴露了自己的诚信缺失。一个缺少诚信的员工,就是能力再强,我想大部分的用人单位也会敬而远之。你说过一次谎,我就相信你会说第二次,甚至是一直说谎。

2. 面试的心态,自我定位及基本的礼节。

    面试的时候信守约定时间,往往是很多人所忽略的。迟到时候不通知对方,会让印象分大打折扣。更有甚者约好后爽约,这样就是以后再次投递简历,也基本会被排除在人选之外。面试时对自己的定位要明确,不管以前从事过什么岗位,高管也好,部门经理也好。现在来面试的岗位就是如此,摆正心态才能得到面试官的认可。笔者曾遇到某面试者,曾任职某公司的副总。我公司发布的招聘业务人员,其自己投简历后,又以副总自居,这样的面试者我想在那里都是会被否定的。还有关键一点就是不要左顾右盼,虽然是双向选择,但如果只把本次面试只是作为备选,那么用人单位也不会重视这个应聘者。谁都想找一个对自己企业及岗位更加重视在意的员工。

3. 对于待遇的要求。

    待遇这块也是双向选择,但最好的办法还是有一个原则和底线。在开始阶段可以明确的表达,双方求得中间彼此都可接受的水平。但一旦谈定就要执行,双方谁最后没能履行承诺,都会对未来的合作,造成致命破坏。行业很小不信守承诺,后果还是很严重,蝴蝶效应不可小看。

     用工者与求职者之间的矛盾会永远继续,且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还会发展的更为严重。但这种用工荒也是在两极分化。一方面低端的、执行性、技术含量低的岗位竞争越来越激烈,但待遇很难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高端的、创造性的、高技术要求的岗位会越来越抢手。比如管理者、发行骨干、策编、审校人员等。物以稀为贵,你想求得良好的位置待遇,还是需要用自己的实力说话。你能给企业带来多少利润,再说你想要求什么条件。

作者注:

    本文发表在2012.5.4的中国图书商报第1840、1841期合刊上。时过5年,小幅修行,但是对于用工荒的体会更深。一方面是求职者的浮躁,另一方面是用工者的期望。遇到好的领导,碰到好的单位,这些已经成为可遇不可求的事情。人难尽其才,企业无人可用,这也是社会恶性循环的必然结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