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两周公共基础知识密训课程:171.下列关于关系模型中键(码)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至多由一个属性组成 B)由一个或多个属性组成,其值能够惟一标识关系中一个元组 C)可以由关系中任意个属性组成 D)关系中可以不存在键 【解析】键由一个或多个属性组成,其值能够惟一标识关系中一个元组(表中的一行)。 172.在关系表中,属性值必须是另一个表主键的有效值或空值,这样的属性是( )A)主键 B)外键 C)候选键 D)次键 【解析】一个属性(即一列),在某张表中不是主键(主码),但在其他表中是主键(主码),则它是第一张表的外键(外码)。 17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关系模式的候选关键字只能有1个 B)关系模式的候选关键字可以有1个或多个 C)关系模式可以没有候选关键字 D)关系模式必须有2个以上的候选关键字 【解析】在关系模式中凡能唯一标识元组的最小属性集称为该关系的键或码。关系模式中可能有若干个键,它们称为该表的候选码或候选键。关系模式中不能没有候选键。 174.学生关系模式中有D(D#,Dn,Dl,DAddr)(其属性分别为系编号、系名称、系主任和系地址)和S(S#,Sn,SG,Date,Maj,D#)(其属性分别为学号、姓名、性别、入学日期、专业和系编号)两个关系,关系S的主键(码)是S#,关系S的外键(码)是( )A)Dl B)Maj C)D# D)Dn 【解析】D#在关系D中为主键,但在关系S中不是主键,因此D#是关系S的外键(码)。 175.学校的数据库中有表示系和学生的关系:系(系编号,系名称,系主任,电话,地点),学生(学号,姓名,性别,入学日期,专业,系编号),则关系学生中的主键和外键分别是( )A)学号,无 B)学号,专业 C)学号,姓名 D)学号,系编号 【解析】在“系”表中,“系编号”为主键;在“学生”表中,“学号”是主键,“系编号”不是主键,则“系编号”是表“学生”的外键。 176.图书馆数据库系统中有下列模式:书(书号, 类别, 书名,出版社,年份,作者,价格,总藏书量,现有库存) ;借书卡(卡号,姓名,单位,类别);借书记录 (卡号,书号,借期,还期)。其中关系书和关系借书卡的主键分别为书号和卡号,关系借书记录的主键为( )A)卡号,书号 B)书号,借期 C)卡号,书号,借期 D)卡号,借期 【解析】在关系借书记录对应的二维表中,想要唯一确定一行,需要卡号、书号。因此,关系借书记录的主键为(卡号,书号)。 177.关系的实体完整性要求关系中不能为空的属性是( )A)主键属性 B)外键属性 C)全部属性 D)候选键属性 【解析】关系模型中可以有3类完整性约束:实体完整性约束、参照完整性约束和用户定义的完整性约束。实体完整性约束是指若属性M是关系的主键,则属性M中的属性值不能为空值。 178.有两个关系R和T如下图所示:则由关系R得到关系T的运算是( )A)并 B)交 C)选择 D)投影 【解析】从关系模式中指定若干属性组成新的关系称为投影。对关系R进行投影运算的结果记为πA(R),其中,A为R中的属性列。本题中关系T中的两列与关系R中的两列相同,故为投影运算。 179.关系R经过运算σA=B∧C>4∧D>3(R)的结果为( )A) (a,a,2,4) B)(e,e,6,1) C) (c,c,11,4) D)(a,a,2,4)和(e,e,6,1) 【解析】选择运算是在二维表中选出符合条件的行,形成新的关系的过程。设关系的逻辑条件为F,则关系R满足F的选择运算可写成σF(R)。本题中条件为 “A=B∧C>4∧D>3”(∧为并且的意思),只有(c,c,11,4)满足。 180.表示学生选修课程的关系模式是SC(S#,C#,G),其中S#为学号,C#为课程号,G为成绩,检索选修了课程号为2的课且成绩不及格的学生学号的表达式是( )A) B) C) D) C【解析】按“课程号为2”(C#=2)和“成绩不及格”(G<60)的条件在SC表中做检索(σ操作,σC#=2∧G<60(SC)),两个条件是“且”的关系(∧)。因为最后结果只需要“学号”,所以在筛选后再做投影操作只取“学号”列πS# (σC#=2∧G<60(SC))。 181.有三个关系R、S和T如下,则关系T由关系R和S通过( )得到。A)交 B)差 C)选择 D)并 【解析】关系R与S经交运算后所得到的关系是由那些既在R内又在S内的有序组所组成,记为R∩S。本题中,关系T中的行既属于关系R又属于关系S,故为交运算。 182.有三个关系R,S和T如下图所示:则由关系R和S得到关系T的运算是( )A)交 B)投影 C)并 D)选择 【解析】关系R与S经并运算后所得到的关系由属于R或属于S的元组构成,记为R∪S。本题中,关系T中的行要么属于关系R,要么属于关系S,故为并运算。 183.有三个关系R、S和T如下,则由关系R和关系S得到关系T的操作是( )A)选择 B)差 C)交 D)并 【解析】关系R和关系S经过差运算后得到的关系由属于关系R而且不属于关系S的元组构成,记为R-S。观察题干可知,关系T中的行属于关系R,但不属于关系S,故为差运算。 184.有三个关系R,S和T如下图所示:则由关系R和S得到关系T的运算是( )A)交 B)并 C)投影 D)自然连接 【解析】自然连接要求两个关系中进行比较的是相同的属性,并且进行等值连接,在结果中还要把重复的属性列去掉。本题属于自然连接,隐含条件是R.A=S.A。 185.学生选课成绩表的关系模式是SC(S#,C#,G),其中S#为学号,C#为课程号,G为成绩,关系T=πS#,C#(SC)/C表示( )A)全部学生的学号 B)选修了表C中全部课程的学生学号 C)选修了课程C1或C2的学生学号 D)所选课程成绩及格的学生学号 【解析】πS#,C#(SC)表示从关系SC中取出S#、C#两列,得到的结果与关系C进行除运算,表示选修了表C中全部课程的学生学号。 186.设有表示学生选课的关系学生S、课程C和选课SC;S(学号,姓名,年龄,性别,籍贯),C(课程号,课程名,教师,办公室),SC(学号,课程号,成绩)。则检索籍贯为上海的学生姓名、学号和选修的课程号的表达式是( )A) B) C) D) C【解析】检索籍贯为“上海”是选择行,用σ操作;检索姓名、学号和选修的课程号是选列(投影),用π操作。因此,表达式中必须同时既有σ也有π,且π的操纵要包含“姓名”“学号”“课程号”三列。另外,做上述σ操作和π操作的表应是S和SC进行自然连接的结果表,而不能仅对表S做上述操作,因为S表中没有“课程号”列。 187.定义学生选修课程的关系模式如下:S (S#,Sn,Sd,Sa)(其属性分别为学号、姓名、所在系、年龄);C(C#,Cn,P#)(其属性分别为课程号、课程名、先选课); SC(S#,C#,G)(其属性分别学号、课程号和成绩)。检索选修了课程号为2且成绩不及格的学生的姓名的表达式是( )A) B) C) D) C【解析】学生的“姓名”要在表S中进行查找,按成绩查找课程号应在表SC中进行,因为“课程号”和“成绩”列同时存在于表SC中,故应对以上两个表进行连接操作。首先在表SC中选出“课程号为2且成绩不及格”的行σC#=2∧G<60(SC),但只要“学号”列πS# (σC#=2∧G<60(SC)),得到查询结果的一个小表。将这个小表与表S进行连接再从结果中只取“姓名”列πSn (πS# (σC#=2∧G<60(SC)) ∞S)。 188.现有表示患者和医疗的关系如下:P(P#,Pn,Pg,By),其中P#为患者编号,Pn为患者姓名,Pg为性别,By为出生日期, Tr(P#,D#,Date,Rt),其中D#为医生编号,Date为就诊日期,Rt为诊断结果。检索在1号医生处就诊的男性病人姓名的表达式是( )A) B) C) D) B【解析】检索病人姓名需要涉及P表的Pn列,而医生编号需要从Tr表的D#处获得,所以必须将P表和Tr表进行连接后再进行操作。在连接操作之前,先从Tr表中筛选出D#=1的行(σ操作,σD#=1(Tr)),并仅筛选出P#(π操作,πP#(σD#=1(Tr))),得到筛选结果的一个小表;再从P表中筛选出性别为“男”(Pg=’男’)的行(σ操作,σPg=’男’(Tr)),得到第二张小表。将两个小表进行连接(πP#(σD#=1(Tr))∞σPg=’男’(Tr)),连接后还要从连接结果中只保留“姓名”Pn列,故再做一个π操作(πPn(πP#(σD#=1(Tr))∞σPg=’男’(Tr)))。 189.定义学生选修课程的关系模式如下: S (S#,Sn,Sd, Sa)(其属性分别为学号、姓名、所在系、年龄); C(C#,Cn,P#)(其属性分别为课程号、课程名、先选课); SC(S#,C#,G)(其属性分别学号、课号和成绩)。检索选修课程名为“操作系统”的成绩在90分以上(含90分)的学生姓名的表达式是( )A) B) C) D) 【解析】课程名“操作系统”需要在C表中进行查找,成绩在“90分以上(含90分)”需要在SC表中查找,“学生姓名”需要在S表中查找,所以必须对上述三个表进行连接后再进行操作。具体操作是:先从C表中选出课程名是“操作系统”的行σCn=”操作系统”(C),但是只要“课程号”列πC# (σCn=”操作系统”(C)),得到筛选结果的一个小表;在SC表中找出“90分以上(含90分)”的行σG>=90(SC),得到第二个小表;两个小表进行连接操作并从结果中取“学号”列πS#(πC# (σCn=”操作系统”(C)) ∞σG>=90(SC));这样得到的结果再与S表连接并从结果中只取“姓名”列πSn(πS#(πC# (σCn=”操作系统”(C)) ∞σG>=90(SC)) ∞S)。 190.在关系数据库设计中,关系模式设计属于( )A)物理设计 B)需求分析 C)概念设计 D)逻辑设计 【解析】关系数据库设计有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编码、测试、运行、进一步修改等几个阶段。在需求分析阶段形成需求说明书,概念设计阶段形成概念数据模型(E-R模型,作为进一步设计数据库的依据),逻辑设计阶段形成逻辑数据模型(从E-R图向关系模式转换、关系视图设计、模式规范化),物理设计阶段形成数据库内部模型(此时涉及具体软件硬件环境)。 191.在进行逻辑设计时,将E-R图中实体之间联系转换为关系数据库的( )A)元组 B)关系 C)属性 D)属性的值域 【解析】E-R模型与关系模型间的转换关系如下表所示。
192.关系数据库规范化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关系数据库中的( )A)数据操作复杂的问题 B)查询速度低的问题 C)插入、删除异常及数据冗余问题 D)数据安全性和完整性保障的问题 【解析】关系模式进行规范化的目的是使关系结构更加合理,消除存储异常,使数据冗余尽量小,便于插入、删除和更新等操作。 193.关系模型中的关系模式至少应是( )A)1NF B)2NF C)3NF D)BCNF 【解析】关系数据库中的关系是要满足一定要求的,满足不同程度要求的为不同的范式。满足最低要求的叫第一范式,简称1NF。在满足第一范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满足更多要求规范则是第二范式。然后在满足第二范式的基础上,还可以再满足第三范式,以此类推。对于关系模式,若其中的每个属性都已不能再分为简单项,则它属于第一范式。若某个关系R为第一范式,并且R中每一个非主属性完全依赖于R的某个候选键,则称其为第二范式。第二范式消除了非主属性对主键的部分依赖。如果关系R是第二范式,并且每个非主属性都不传递依赖于R的候选键,则称R为第三范式。比第三范式更高级的BCF范式,它要求所有属性都不传递依赖于关系的任何候选键。传递依赖:在关系模式中,如果Y→X,X→A,且X不决定Y和A不属于X,那么Y→A是传递依赖。 194.定义部门关系模式如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