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分养生原则看这里

 空谷幽兰80 2021-09-22

  秋分

二十四节气-秋分

秋分

时节

秋分

节气养生

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们常所说的那样,已经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会很大。此时,南、北方的田间耕作各有不同。
 
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

一侯雷始收声: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雷象征着阳气,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阳气开始收藏,所以不再打雷了。

二候蛰虫坯户:蛰虫感阳气而出,秋分蛰虫蛰伏培土封住洞口,防止寒气侵入,表明天气将渐渐寒冷起来。

三候水始涸:秋季燥气当令,降雨量开始减少,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

秋分时阳气已收敛到地表,人身的阳气也开始向下半身收敛。正常人此时会觉得下午没那么容易困倦,此后就午觉可以取消了。秋“收”没做好的人,因为阴精不藏,易秋燥、虚热、夜晚易失眠。秋不收,冬不藏。到冬天容易肾气亏虚,腰酸背痛。“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做好秋“收”的关键是,早睡早起,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养肺气。

秋分

在秋分这样燥邪当道的节气中,燥邪最易消耗阴液,阴虚的人更应该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准备,防止加剧阴亏。

1

养阴防燥

针对凉燥饮食上可食甘平之物,比如枸杞子、山药。在无配伍的情况下,避免食用寒凉的食物,比如雪梨。
 
针对外感凉燥,应当温散表寒,宣肺止咳,代表方剂杏苏散,杏苏散载于《温病条辨》一书,是治疗凉燥的代表方剂。

其药物组成为:苏叶、橘皮、苦桔梗各6克,杏仁、半夏、茯苓、前胡各9克,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水煎服。代表方剂桑杏汤。

针对温燥咳嗽,当清宣温燥,凉润止咳。饮食上可适当的加入凉润之品,如雪梨、麦冬、百合、银耳、西洋参等。治疗温燥的代表方剂为桑杏汤,现代常用以治疗秋季感冒,流感,肺结核,肺炎等属温燥袭肺,肺阴受灼者。

组成:桑叶3克 、杏仁4.5克、沙参6克、象贝3克、香豉3克、栀皮3克、梨皮3克。

针对内燥,内燥属虚。内燥以阴血津液亏乏为基本病机,故其病理性质属虚。若仅仅津液受伤,病在脾胃,尚属轻浅;若进一步伤及阴血,病涉肝肾,病情加重,病位深化,治疗非短时能愈。故内燥病证的治疗,以滋养阴血、生津润燥为大法,又随病位所在或润肺养胃、或滋肾填精。
 
注意:秋季滋阴,但不可盲目进补,当分清寒热虚实,何脏阴亏,建议可根据辨证适当使用以下药物。

麦冬百合可养肺胃之阴,还可清心火养心阴;百合清心火养心阴以安神;石斛滋肾阴及脾胃之阴;枸杞子、桑葚滋肝肾之阴。此外滋阴之品多寒凉,可搭配温性的养血药,一可佐治滋阴药的含量之性,二可养血以滋阴,阴血同源。温性的养血药,建议加入当归,其可补血养血还可行血,使补而不滞,防止过于滋腻。以上寒凉的滋阴药配合温性的养血药,需要加入甘草当和事佬,寒热平调。

2

平衡阴阳

在疾病的防治上,应适当调节人体机能,尽可能使其适应自然界这种阴阳的变化,以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若在此时施以调节阴阳的防治方法,使机体能够适应节气的变化,未得病的正气充盈,阴平阳秘,就不易因感受外邪而发病,已患病的通过调节阴阳平衡,病情不会加重,还会使部分患者的病情好转。

End


文字 | 程氏针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