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衣冠禽兽”是一至九品官服上的图案

 溱湖之恋 2021-09-23

这个问题,还得从明朝说起。文官和武官一至九品官服上的图案各不相同,文官是飞禽,武官是走兽。

  

  

古时,做一名朝廷官员,要有一身和自己官位相匹配的行头。光带着个象征着官位的乌纱帽,还是远远不够的。其实官服比起乌纱帽来,要有着更多的讲究。

我们看明清时期的影视剧,常会看到众文官武将出场时都是身着官服,头戴官帽,整齐而威严。稍加留意,我们还会发现,不论是文官还是武将,他们官服的胸前、背后皆配有各不相同的动物图案。比如有的绣着仙鹤,有的绣着麒麟,有的绣着鹌鹑,有的绣着犀牛,正所谓的飞禽走兽都有。好好的官服,为什么要绣这些东西呢?

探究起来,这里面是有着历史渊源的。

原来这些图案是为了区分各人官职大小的,那些飞禽走兽都是官服制成以后被补缀上去的。这些织就的图案名叫“补服”或 “补子”。不同的图案代表不同的官阶、品位、身份与贵贱。外人只要看一眼官服上补子的禽兽图案,就可知其人的品位和官阶。这和当今军人制服上的肩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文官与武官所补缀的“禽兽”图案是有区别的,文官主要采用的是飞禽饰样,显得文雅些,武官主要采用的走兽图样,显得威猛些。有一个统计,文官补缀的图案分别为:一品为仙鹤,二品为锦鸡,三品为孔雀,四品为云燕,五品为白鹇,六品为鹭鸶,七品为鸂鶒,八品为鹌鹑,九品为练雀。

相应的,武官补缀的图案分别为:一品为绣麒麟,二品为绣狮,三品为绣豹,四品为绣虎,五品为绣熊罴,六品为绣彪,七品为绣犀牛,八品与七品相同,也是绣犀牛,九品为绣海马。

知道了这些,以后我们再看古装影视时,也能凭借这些图案,知道里面的人物是文是武、官阶几何,也算是能看出了一些门道。

“禽兽”图案既然是一个官员身份的标志,属于国家政体的一部分,那是不能随便让人制作的。通常,制作这些“禽兽”图案的机构,都是皇家专门织造丝绸锦缎的织造衙门。比如《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曹家,当年就曾主政过皇家的江宁织造。这些专门的皇家织造衙门,聚集了天下大量能工巧匠。他们用各种绣丝彩线,运用各自精湛的织绣技术,织绣出一个又一个栩栩如生的禽兽图案。

  

这种补缀制度,到清朝时发展得非常严格,任何人不得随意增添,否则将以刑法论处。“非本人,不得服其服,顺礼也”。相传大清封疆大吏年羹尧的儿子,就曾依仗父亲和姑姑年妃的势力,而僭越穿了四团龙补服,当年在给年羹尧定罪时,而获罪加一等。

不过尽管朝廷三令五申,禁止私自补缀比自己官阶高的禽兽补子,还是有官员因自己的职位低,为了利益,而冒着杀头的危险,找绣工造假。类似于后来那些为谋取不义之财而私自弄套将军服、警察服等招摇撞骗。而那些只为谋取私利,穿着官服不办实事的官员,也被老百姓称为“衣冠禽兽”,让清白的禽兽为之蒙羞。

据说,饰以禽兽纹样来区分官员等级的方法,最早源自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主天下的大唐武则天时期。当时她下令制作了一种新式绣袍,并在袍服上加绣不同的纹样,以区分文武官员的品级。具体的就是文官的袍服绣禽,武官的袍服绣兽。我们后来有个成语“衣冠禽兽”,就是出自这里。可见当初的“衣冠禽兽”并没有后来的贬损之意,它当初只是个区分官员的标志而已。

这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创新发明。这种源自女皇治下的新式绣袍,成为中国历史上又一款新式官服,明清时期的“补子”就是在这种绣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原来一代女皇武则天,让她名载史册的不仅是她男人般的文韬武略纵横捭阖,还有她邻家娘子的聪慧细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