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热播剧《大决战》中,值得所有管理者反思的10大用人决策陷阱

 HR新逻辑 2021-09-23
来源:吴不懂的好奇心(ID:AmazingWu818)
作者:吴不懂

你好,我是吴不懂(LEO),和你一起坚持终身学习的创业者!

这是和你分享的第【24】篇原创内容,原创不易,可以文末“点赞+在看”支持哦!



9月初,在与陈松老师共同交付某集团企业内训的期间,连续2个晚上都深聊到深夜停不下来,共同探讨关于战略规划与决策、组织凝聚力、团队执行力等问题。

陈松老师向我推荐了《觉醒年代》、《雍正王朝》、《大决战》三部电视连续剧,值得每一位经营管理者去观看并深思。

最近我快速看完了《大决战》,结合我在甲方和乙方服务多年的实践,有些感悟与思考和你分享。

一个组织,小到十几个人的团队大到十几亿人的国家,能够在与对手的对抗中取得胜利,一定有其必然之处;而被历史的洪流所淹没的,其经验也同样是万分宝贵。

我党在走出解放区,解放全中国的道路上,有三大起决定性作用的战役,通过这三大战役来看一下为何失败?为何胜利?对我们企业管理工作的开展有很深的寓意:

  01  

辽沈战役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

辽沈战役是共产党与国民党的首次规模性的会战,我党无论在人数、装备、地形、布局上均处于劣势,稍微有点常识的正常人,都能“计算”出这场战役的结果。

但是打仗不是依靠显性指标的对比来分出胜负的,历史也是无法进行假设的,结果是国民党军首次完败。

国民党军在辽沈战役中暴露出以下问题:

① 轻敌。认为自己在人数规模、武器装备、防守阵型占优的形势之下,定能获胜;

② 山头主义。军队内部山头林立,责任相互推诿,都想要保全自己和自己的部队,无法形成合力作战;

③ 缺乏战斗意志。国民党东北剿共总司令卫立煌从开始就没有战斗的决心和准备,从思想上就抗拒出兵支援锦州,只想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从而蒋介石无法与东北将领达成一致,贻误了战机;

④ 贪功冒进。塔山阻击战中,还未等集结部队集合完毕,国民党54军军长阙汉骞就抢先发起进攻,妄图通过自己的力量拿下塔山,抢功夺名,孰料遭遇解放军的顽强抵抗,无奈退守;

⑤ 平级指挥。难以协同,塔山阻击战中,蒋介石置卫立煌派往葫芦岛的指挥官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陈铁等人于不顾,直接安排阙汉骞指挥,但其无法调动与其平级的62军军长林伟俦,更不用说调动海、空军力量的协同。

在辽沈战役中,解放军表现出强大战斗力及民众向心力,其表现为:

① 实行土地改革,赢得民心。在当地可以就地补充有生力量,在战场上获得老百姓的支持与援助,形成强大的后勤保障军团;

② 解放军的战士,知道自己为何而战,为谁而战,“打土豪、分田地”“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等脍炙人口的口号,激发了解放军战士的战斗意志与战斗决心;

③ 团队决策机制,要优于个人独断专行。蒋介石在大后方收集到的信息情报经常有误,导致其不了解战场的真实情况,所下决策经常违背现实情况,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同志组成的最高领导人的决策团队,共同商议战略部署,并同前线的林彪、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等协商部署,共同达成战略目的;

④ 做最坏的打算,下最大的决心。有的人认为,差点贻误了战机,但是在当时的情形之下,确实难以决断,在大的决策之前,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勇气,而是要考虑到最坏的情况发生后,要如何走下一步棋,而不仅仅是孤注一掷。但是下定决心之后,就会坚决的达成目的,不问伤亡,不惜一切代价达成目标。

( 来源:豆瓣@大决战

  02  

淮海战役

运筹帷幄,方能决胜千里

淮海战役是全国解放的转折点,国民党军存在以下问题:

① 将帅无能,累死三军。蒋介石任命刘峙担任徐州剿共总司令,人称“猪将军”,其贪图享受,沉浸于靡靡之音,未能及时布局战场,使其战局陷入被动;

② 听不见炮火的人在做决策。蒋介石在淮海战场上给到杜聿明的亲笔信的命令,直接导致了杜聿明及其部下的被捕与被歼灭,使得为数不多能用的人才,也变为俘虏;

③ 任人唯亲。蒋介石在点将排阵中,始终会安排自己的嫡系将领担任“一把手”,他对于刘峙的能力是心中有数的,但在能力面前,蒋介石更加重视嫡系的忠心,从侧面也反馈出,这么多年国名党没有收复人心,也没有一套成熟的人才培养机制。

在淮海战役中,解放军表现出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与执行力:

① 急行军,是解放军在各战场的制胜法宝之一。用两条腿跑过四个轮子,是对战士的能力、素质、意志的多重考验,也是执行力最好的体现,不怕困难,敢于冲先;

粟裕与邓小平、刘伯承、陈毅部队的协同配合,打出非常漂亮的组合拳,能静能动,敢闯敢冲,为着同一个战略目标,相互协同,以绝对的执行力和协同性,压制住了国民党军的各类突围,形成多个包围圈,奠定了战役胜利的基础;

③ 后勤保障,民心所向。在这场庞大的参战人数的战役中,国民党军打到弹尽粮绝,解放军但是依靠支前队伍源源不断向前线输送的物资,甚至可以达到招降一部分国民党军的作用,到了战役的第三阶段,参战兵力与支前民工的比例高达1:9,这种空前浩大的人力动员能力,保障了前线将士的物资供给,鼓舞着作战将士取得胜利的决心;

淮海战役也是我党地下工作者工作成果的集中展现的战役,通过有组织的策反工作,有效打击国民党军作战信心的同时,也给解放军有效补充了有生力量及武器装备;

⑤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粟裕精准地判断出杜聿明的作战方针及撤退路线,在其撤退路线上部署重兵,全歼了华东地区国民党军的主力部队,至此国民党军的部队只能退缩至长江以南地区,解放军获得了更大的战略空间及战略资源。

( 来源:豆瓣@大决战 )

  03  

平津战役

战术上的成功无法扭转战略上的失误

傅作义本来可以争取更大的主动权,但是以下几点,让他付出了更多的代价:

① 对于形式的错判,想要以守促谈,在政治上得到更大的收益,没有想到解放军的战力已经如此之强,很快就拿下了张家口和天津,并且还引蛇出洞,消灭了傅作义主力部队的35军,使其变成了没牙的老虎;

② 35军的覆灭,作为军长的郭景云犯了一个使其毙命的错误。在傅作义命令郭景云回撤北平之时,郭景云并没有立即执行傅作义的命令,原来准备运输104军258师将士的汽车被郭用来装张家口机修所的机器和面粉,还有达官显贵和大商人的家小。直到6日下午,郭部才开始出发,出发时间比傅作义命令的时间晚了7个多小时,正是这宝贵的几个小时,让前来追击的解放军乘机拿下,真是因小失大;

③ 坚守天津的陈长捷过分高估了城防的稳固,低估了解放军的攻坚实力,加之最后的误判解放军进攻方向,导致天津快速沦陷,也因其看重兄弟情谊,老大哥傅作义不发话,就坚决不放弃抵抗,导致天津损失了部分工商业的基础设施。

平津战役中,由于东北先遣兵团司令员程子华,因为情报错误,误判密云守卫人数,想要顺手拿下密云,这一打不仅惊醒了傅作义,紧急让35军回撤,并且迟迟未能占领怀来截断平张线,如果不是因为郭景云自身的原因耽误了几个小时,恐怕战局又会是另外一番局面了。

但是好在,天津失守之后,在北平的傅作义能够从大局出发,没有固执抵抗,保护了北京的文化古迹,也避免了北平百姓的遭受战火的侵蚀。

( 来源:豆瓣@大决战 )

历史向前,不能改变,但在向前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不断总结前人的经验来走好未来的路。

商场如战场,战略是方向,管理是布局,执行定天下。

每一场战役中失败和胜利,其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取得的成绩,都可以映射到日常团队管理、项目运营、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并且息息相关。蒋介石在三大战役中的10个用人决策的失误正说明了这点。

让我们从战局中汲取经验,总结教训,一起走好“管人理事”这条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