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精神卫生科住院的日子

 新用户78168KoG 2021-09-23

在精神卫生科住院的日子


文 | 签约作者 钱桦
图片 | 网络

因为神经症的关系,我去某大型医院精神科病房住院了11天。也许一提起精神科病房,很多人脑子里会浮现出各种精神不正常的胡言乱语,张牙舞爪的神经病人。去那里住院,会不会很可怕啊?会不会被他们打或者骂啊?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揭秘下。
 
因为我去入住的是某综合性医院的精神科病房,该医院患精神分裂的患者不是很多。更多的是由于像我这样工作或者生活压力而导致的焦虑症、抑郁症患者。也许在专业的精神科医院,精神分裂患者会更多点。随着现代人生活压力的增大,患有抑郁、焦虑等疾病的人逐渐增多。
 
而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也已经能更正确的对待这类疾病了。大家都认识到焦虑抑郁也和身体其他器官的疾病一样,也是一种疾病,如果选用正确的方法也是可以及时治愈的。所以现在去精神科门诊或者住院也不会像过去那样被别人歧视了。这也代表着社会的进步。
 
我于某一天晚上4点到达医院的住院部。我拎着一个hello kitty的小提箱,斜跨着一个迷你小包,不知道的人以为我去度假了呢?哈,年轻人就该有年轻人的样子。
 
到了住院部,护士先像警察叔叔那样,把我的手提箱仔仔细细、里里外外搜查了一遍,把陶瓷茶杯、数据线等有可能造成自残的东西全部收罗走了,到出院时才还给我。住院医师笑眯眯地倾听了我的病情,又让我做了一些纸质版的检查,比如焦虑抑郁自评量表等。
 
做完这些我就进了病房里,开启了11天的住院生涯。


病友们都分住在各个像宾馆一样格局的病房里,白天有空时还一起说说笑笑,聊聊天。傍晚时,大家甚至聚在一起唱《一剪梅》。病房分为单人间,双人间和多人间。单人间和双人间的价位在150元左右,据说只有40元可以进医保,其他都要自己承担;而像我住的多人间,则自己只需要承担每日20元的费用。房间里24小时开着中央空调,卫生间24小时都有热水供应,勤劳的阿姨每天会过来拖地和倒垃圾。
 
也许是疫情期间的关系,早中晚饭都会有阿姨们送到床前,每日两素一荤,味道也还不错。就是我有时要嫌弃菜量好少,被同房的叔叔阿姨们说笑,你胃口还是挺好的。乍一听起来,生活还颇为舒适。在这里唯一要做的家务,就是自己手洗衣服。
 
而我们的每天的活动主要还是围绕着一些治疗和检查展开的。早上6点多,病友们一般都起床了。到8点左右,就要开始去做各种物理治疗了。像我,一个上午要做三项理疗,总计要花费一个小时。做那些物理治疗时,我们都会戴一些接着很多电线的头盔一样的帽子。伴随着机器的隆隆声,真希望有很多营养注入了我们的脑部,我们马上就能恢复了该多好。
 
剩余的时间就是我自己的了,可以选择看书、听音乐,医院科室里也会开展一些文体活动,比如做操、打乒乓球,做游戏。
 
尽管生活还算充实,但是人待在病房里,心情还是会焦虑的。也许每个人身上都承担着责任。


虽然说病房里也有像我这样的年轻人若干。但更多的还是50、60甚至80多岁的中老年人。给我感触很深的一点是,这些病友的陪护人员一般都是自己的另一半,几乎没有看到子女陪护老人的,也许子女们都要忙着赚钱和生计。
 
我隔壁床,一个79岁的老奶奶得了阿兹海默症,就是他的老伴,一个84岁的老爷爷照顾。每天晚上老爷爷就睡在旁边的躺椅上。白天要陪奶奶去做各种治疗和检查。“少年夫妻老来伴”,也许就体现在这种地方吧。
 
那位老爷爷还诉说着,说以前家里的家务都是奶奶干的。现在自己是在还债,出去工作也要把奶奶带在身边,她自己出去,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奶奶则说:我儿子女儿都还不错,我们也可以放心地走了。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另一隔壁床,一个47岁的大姐,也是她的丈夫陪伴着她。大姐皮肤黝黑,长的并不漂亮,看上去两人文化并不高,但是他们的孩子也19岁了,两人相濡以沫走过了近20年。有时两人还相视着坐在床上,大姐会为大哥搓搓脚。我有次说,看病住院花费真厉害。那个大哥憨憨地说:只要能治好就好。夫妻的真正意义也许就在于相互扶持,在困难中不离不弃吧。
 
还有一个82岁的老奶奶,则是请了护工照顾。她女儿偶尔来一下。这也是我第一次近距离的接触到阿兹海默症病人。这个老奶奶最大的症状就是健忘,比如用完水龙头,从来不关。上完洗手间,也不会冲水。别人刚跟她说过的话,马上就忘记。
 
如果是一天两天照顾这样的病人,也许我们还能够做到细心。如果要几年,甚至数10年的这样照顾爱人,试问有几人能做到呢?这样想着,不禁激励起我要更加努力的赚钱,为自己养老做打算的念头了。好在现在随着科学的发展,阿兹海默症也有了很多治疗改善的方法。
 
护士姐姐们还是挺尽职的,每天会给我们来分发药物,量血压,药物还得在他们眼皮底下吃完;医生们则要忙碌很多,并不是经常能见到,这也是我觉得应该要改善的地方。

我觉得要改善的地方之二,则是住院后要做的检查太多,几乎做了个全身体检,花费很高。好几位同屋住宿的病友,都提到想早点出院,花费太高。如果有承受能力的病友当然可以多做一点检查,没有的病友,是不是可以按照实际情况,少做一点检查呢?
 
11天匆匆而过,我也很快就出院了。走出医院,很想像那个写了《目光》的陶勇医生说的那样说一句:愿有一天天下无疾,医护卸甲。


 E n 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