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失眠的病因病机与治法

 风声之家 2021-09-23

原创 水火既济知未病 水火既济知未病 2021-09-16

失眠多以饮食不节、七情内伤、劳逸失调、病后体虚等为主要病因,其涉及的脏腑为心脾肝胆肾,其病机总属阴阳营卫失和,阳盛阴衰,阴阳失交,或为阴虚不能纳阳,或为阳盛不得人阴。正如《灵枢·大惑论》:“卫气不得人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人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失 眠的辨证论治是指根据临床表现进行相应的辨证分析,施以具有中医特色的个体化治疗方法。失眠病性大体可分为虚实两端。《景岳全书·不寐》所述:“不寐 证虽病有不一,然唯知邪正二宇则尽之矣……有邪者 多实证,无邪者多虚证”。

一、失眠分为以下七类

(一)、肝火上扰证

1、症状:不寐多梦,其则彻夜不眠,性情急躁易怒,伴 头犖头胀,目赤耳鸣,口干口苦,便秘尿赤,不思饮食,舌红苔黄,脉弦数。

2、辨证论治:七情过极,不得宜发,郁而化火,内灼肝 阴,相火妄动,内扰肝血,上扰心神,故而失眠。《成方 便读》:“夫肝藏魂,有相火内寄。烦自心生,心火动则 相火随之。内火扰乱,则魂无所归。”《症因脉治·内伤不得卧》论述:“肝火不得卧之因,或因恼怒伤肝,肝气怫郁,或尽力谋虑,肝血所伤。肝主藏血,阳火扰动血室,则夜卧不宁矣“。在治疗上应以疏肝泻火、调理气血,使肝体柔和,疏泄调达,相火不致妄动,心神得以安定,才能从根本上治疗失眠。

(二)、痰热上扰证

1、症状: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厌食吞酸,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2、辨证论治:素有痰湿之人,由于长期湿气的藴结, 不得消散,郁久化热,痰浊宿食,壅遏于中,积而生热,痰浊蒙蔽清阳,痰热上扰心神而致。《景岳全书·不寐》 云“痰火扰乱,心神不宁,思虑过伤,痰郁而致不眠者多矣。"《证治要诀·不寐》云:“有痰在胆经,神不归舍,亦令不寐。”在治疗上应以涤痰化湿,清热安神为基本治则。

(三)、心脾两虚证

1、症状: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神疲食少,四肢倦怠,腹胀便溏,面色少华,舌质淡,脉细无力。

2、辨证论治:《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 官,神明出焉”;《灵枢·邪客》谓:“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病位多责之于心。而心神的安定需要气血的调养,如果心脾亏虚,气血生化无源,血不养心,心神失养,气血亏虚,不能上奉于心,清阳不 升,脑失所养就会产生失眠,在治疗上应以调理心脾,补益气血,才能保证心神的安定。

(四)、心肾不交证

1、症状:心烦不眠,人睡困难,心悸多梦,头晕、耳鸣、健忘,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2、辨证论治:肾精亏耗,髄海空虚,肾中阴精不足,无 以上养心阳,滋养心阴,而致心阳独亢,心火上扰心神,难以入睡,心神不安。在治疗上应滋阴淸心降火,引火归元,心肾既济,心神安定。

(五)、心胆气虚证

1、症状:虚烦不寐,多梦易醒,触事易惊,终日惕惕,胆怯心悸,伴气短自汗,倦怠乏力,小便清长,舌淡,脉弦细。

2、辨证论治:心胆虚怯,心神失养则不安,胆气不足 则志不宁,心胆气虚,神魂不安,在治疗上应以益气安神,镇惊定志。

(六)、气滞血瘀证

1、症状:难以人睡、多梦、早醒,胸胁胀满,心烦易怒,善太息,汚质淡红,苔薄白,脉弦,心胸满闷,隐痛阵作痛无定处,遇情志不遂时诱发或加剧,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2、辨证论治:王淸任在(医林改错》中指出“失眠一证乃气血凝滞”肝气郁结,气机不舒,情志抑郁,气机不畅,胸阳失展,气机郁滞加重。在治疗应以调理气机,活血化瘀、安神定志为原则进行治疗。

(七)、胃气不和证

1、症状:失眠多梦,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大便或溏或结,苔厚腻,脉滑实。

2、辨证论治:《素问·逆调论》引《下经》云:“胃不和则卧不安”。食滞内阻,浊气上逆,脾失健运,气机受阻,食滞于中,升降失常,传导失司,食滞内停。在治疗上应以调理脾胃,安神宁心为主。

二、治疗原则

在补虚泻实,调整脏腑气血阴阳的基础上辅以安神定志是本病的基本治疗方法。实证宜泻其有余,如疏肝解郁,降火涤痰,消导和中。虚证宜补其不足,如益气养血,健脾、补肝、益肾。实证日久,气血耗伤,亦可转为虚证,虚实夹杂者,治宜攻补兼施。安神定志法的使用要结合临床,分别选用养血安神、镇惊安神、清心安神等具体治法,并注意配合精神治疗,以消除紧张焦虑,保持精神舒畅。

三、分证论治

(一)、心火偏亢

1、症状:心烦不寐,躁扰不宁,怔忡,口干舌燥,小便短赤,口舌生疮,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

2、治法:清心泻火,宁心安神。

3、方药:朱砂安神丸。

4、方解:方中朱砂性寒可胜热,重镇安神;黄连清心泻火除烦;生地、当归滋阴养血,养阴以配阳。可加黄芩、山栀、连翘,加强本方清心泻火之功。本方宜改丸为汤,朱砂用少量冲服。

若胸中懊侬,胸闷泛恶,加豆豉、竹茹,宜通胸中郁火;若便秘溲赤,加大黄、淡竹叶、琥珀,引火下行,以安心神。

(二)、肝郁化火

1、症状:急躁易怒,不寐多梦,甚至彻夜不眠,伴有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2、治法:清肝泻火,镇心安神。

3、方药:龙胆泻肝汤。

4、方解:方用龙胆草、黄芩、栀子清肝泻火,木通、车前子利小便而清热,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生地养血 滋阴柔肝;甘草和中。可加朱茯神、生龙骨、生牡蛎镇心安神。若胸闷胁胀,善太息者,加香附、郁金 以疏肝解郁。

(三)、痰热内扰

1、症状:不寐,胸闷心烦,泛恶,嗳气,伴有头重目眩,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

3、方药:黄连温胆汤。

4、方解:方中半夏、陈皮、竹茹化痰降逆I茯苓健脾化痰,枳实理气和胃降逆;黄连清心泻火。

若心悸动甚,惊惕不安,加珍珠母、朱砂以镇惊安神定志。

若实热顽痰内扰,经久不寐,或彻夜不寐,大便秘结者,可用礞石滚痰丸降火泻热,逐痰安神。

(四)、胃气失和

1、症状:不寐,脘腹胀满,胸闷暖气,嗳腐吞酸,大便不爽,舌苔腻,脉滑。治法:和胃化滞,宁心安神。

2、方药:保和丸。

3、方解:方中山楂、神曲助消化,消食滞;半夏、陈皮、茯苓降逆和胃;莱菔子消失导滞;连翘散食滞所致的郁热。可加远志、柏子仁、夜交藤以宁心安神。

(五)、阴虚火旺

1、症状:心烦不寐,心悸不安,腰酸足软,伴头晕,耳鸣,健忘,遗精,口干津少,五心烦热,舌红 少苔,脉细而数。

2、治法:滋阴降火,清心安神。

3、方药:六味地黄丸合黄连阿胶汤。

4、方解: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黄连、黄芩直折心火;芍药、阿胶、鸡子黄滋养阴血。两方共奏滋阴降火之效。若心烦心悸,梦遗失精,可加肉桂引火归元,与黄连共用即为交泰丸以交通心肾,则心神可安。

(六)、心脾两虚

1、症状: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头晕目眩,伴有四肢倦怠,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2、治法:补益心脾,养心安神。

3、方药:归脾汤。

4、方解:方用人参、白术、黄芪、甘草益气健脾;当归补血;远志、酸枣仁、茯神、龙眼肉补心益脾,安神定志;木香行气健脾,使全方补而不滞。若心血不足,加熟地、芍药、阿胶以养;心血;失眠较重,加五味子、柏子仁有助养心宁神,或力腋交藤、合欢皮、龙骨、牡蛎以镇静安神。若脘闷、纳呆、苔腻,加半夏、陈皮、茯苓、厚朴以健脾理气化痰。

若产后虚烦不寐,形体消瘦,面色觥白,易疲劳,舌淡,脉细弱,或老人夜寐早醒而无虚烦之证,多属气血不足,治宜养血安神,亦可用归脾汤合酸枣仁汤。

(七)、心胆气虚

1、症状:心烦不寐,多梦易醒,胆怯心悸,触事易惊,伴有气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脉弦细。

2、治法: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3、方药: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4、方解:前方重于镇惊安神,后方偏于养血清热除烦,合用则益心胆之气,清心胆之虚热而定惊,安神宁心。方中人参益心胆之气,茯苓、茯神、远志化痰宁心,龙齿、石菖蒲镇惊开窍宁神,酸枣仁养肝、安神、宁心;知母泻热除烦;川芎调血安神。若心悸甚,惊惕不安者,加生龙骨、生牡蛎、朱砂。

四、转归预后

失眠一病除部分病程短,病情单纯者治疗收效较快外,大多属病程较长,病情复杂,治疗难以速效,而且病因不除或治疗失当,易使病情更加复杂。属心脾两虚证者,如饮食不当;或过用滋腻之晶易致脾虚加重,化源不足,气血更虚,又食滞内停,往往导致虚实错杂。

五、结语

失眠多为情志所伤,久病体虚,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等引起阴阳失调,阳不人阴而发;病。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肝、胆、脾、胃、肾。病性有虚实之分,且虚多实少。其实证者,多因心火偏亢,肝郁化火,痰热内扰,胃气失和,引起心神不安所致,治当清心泻火,清肝泻火,清化痰热,和中导滞,佐以 安神宁心,常用朱砂安神丸、龙胆泻肝汤、黄连温胆汤、保和丸等。其虚证者,多由阴虚火旺,心脾两 虚,心胆气虚引起心神失养所致,治当滋阴降火,补益心脾,益气镇惊,佐以养心安神,常用六味地黄 丸合黄连阿胶汤、归脾汤、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等。

中医治疗失眠,一定要辨证准确,对证确定 治则,再根据治则进行选方用药,进行君臣佐使的调配,施药于病患,方可达到药到病除、立杆见影的效果,充分体现出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中医治疗失眠从整体上进行调理,通过调整天人的关系和人体自身各脏 腑的关系以达到根治失眠的目的,体现出了中医整体 思想的精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