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淑云教授“病发于肝,治重在脾”学术思想和临床用治肝炎、肝硬化经验总结

 昆山同德堂邹医 2021-09-23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对近十年来中医对肝脾的认识、关系分析及临床应用、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肝硬化腹水病因病机及治疗研究进展进行文献复习。第二部分郭淑云教授“病发于肝,治重在脾”学术思想的形成及临床应用郭淑云教授在治疗肝病时尤重治脾,多取效良好,总结出“病发于肝,治重在脾”的临床经验,提出了在肝病治疗中应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在肝病的治疗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健脾益气。


肝炎急性期:治疗当解毒疏肝与健脾和胃并重。


以“清肝健脾和胃方”治之,清肝健脾和胃方主药:

金钱草、炒栀子、黄芩、蒲公英、板蓝根、虎杖、香附、郁金、生白术、生山药、茯苓、生薏苡仁,佩兰、砂仁、炒麦芽、神曲、鸡内金。


慢性肝炎期:治疗当调肝养肝与健脾和胃并施。以“疏肝健脾和胃方”治之,疏肝健脾和胃方主药:


柴胡、郁金、香附、佛手、乌药、香橼、党参、生白术、生山药、茯苓、生薏苡仁,佩兰、炒麦芽、神曲、鸡内金。


肝硬化代偿期:治以疏肝、健脾、养血、活瘀、软坚并举,尤重健脾与养血。常用“软肝消积方”。软肝消积方主药:

香附、郁金、赤芍、生牡蛎、穿山甲、鸡内金、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熟地、当归、枸杞子。


肝硬化失代偿期,常以行气、活瘀、软坚、健脾、温肾、利水并施,尤以健运脾胃为要,以“疏肝健脾活瘀利水方”治之。疏肝健脾活瘀利水方主药:

香附、郁金、大腹皮、穿山甲、党参、黄芪、生白术、炒白术、赤小豆、茯苓、炒山药、当归、鸡内金、车前子、泽泻、猪苓。


对于脾的治疗,郭老师依其生理特性与病理特征,常用“运脾、”“燥脾、”“醒脾、”“温脾”等治法,并择取相应的方药。运脾:对于脾胃虚证采用“通补、行补、运补”,而不“纯补、峻补、壅补”的原则。


方药以香砂六君子汤为主。燥脾:燥脾法针对的是脾胃不能运化水湿而言,其病机关键是“湿盛困脾”,对此治疗原则是:“取其燥能胜湿,以燥湿健脾”。方药常用健脾二陈汤。醒脾:脾为湿困,治疗上当以化湿醒脾、促进脾运之法,郭老师在临证中常采用醒脾和胃汤治疗。


温脾:温脾即温中祛寒健脾。是用温补药物治疗脾胃虚寒的方法。方药选用温中健脾汤。在治疗脾脏的同时,必兼治胃的药物,根据临床所出现的病症,或以消食和胃,或以降气和胃,或以温胃散寒,或以清胃泻热等等,在治疗肝病时,常常是以肝脾胃三脏腑同时并治的原则。

治肝之法,疏肝:指疏达肝气之法,常用柴胡、郁金、香附、青皮、佛手等药。敛肝:指敛抑肝气之法,常用白芍、乌梅、五味子等药。

柔肝:滋柔肝脏之法,用白芍、当归、枸杞子等。

养肝:即滋养肝脏之法,常用当归、熟地、女贞子、五味子等药。清肝:即清肝热热(火)之法,常用夏枯草、龙胆草、茵陈、郁金等药。临床上,治肝诸法常依据临床具体情况,三三两两同时并用,如养肝柔肝法、疏肝清肝法等等,因症施法。第三部分临床研究临床研究一“病发在肝,治重在脾”学术思想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应用的临床研究目的:研究“病发在肝,治重在脾”学术思想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指导作用。方法:96例病例均为自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及河南省中医院2012.8-2015.8肝胆脾胃科住院病人。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32例,其中试验组分为肝郁脾虚组32例,湿热内蕴组32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加入复方甘草酸苷静脉点滴,Qd,1个月后序贯复方甘草酸苷口服给药,50mg,tid.,po。试验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如下药物:肝郁脾虚型用药:疏肝健脾和胃方加减治疗。湿热内蕴型用药:清肝健脾和胃方加减治疗。结果:三组治疗前后总体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对照组及试验组分别为63.33%、90.00%、86.67%。肝郁脾虚组、湿热内蕴组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值均<0.05),而湿热内蕴组与肝郁脾虚组疗效相当。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P>0.05)。肝郁脾虚组、湿热内蕴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症状积分经统计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试验组肝郁脾虚组、湿热内蕴组均积分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且两组治疗后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积分(t=4.91;5.63,P<0.01),而肝郁脾虚组与湿热内蕴组治疗后两组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t=0.73,P>0.05),说明应用辨证应用中药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体征。治疗前三组患者ALT、AST、TBIL均较正常升高,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而三组患者治疗后ALT、AST、TBIL水平均明显好转,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法三组在ALT、AST、TBIL水平组间均存在明显差异(F=214.83;225.92;65.834,P<0.01),之后我们通过多重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的ALT、AST、TBIL水平治疗较治疗前均明显减低(P<0.01),肝郁脾虚组与湿热内蕴组治疗后的ALT、AST、TBIL水平无明显差异(P=0.756;0.951;0.655),而肝郁脾虚组与湿热内蕴组较对照组治疗后ALT、AST、TBIL均有显著差异(P<0.01)。三组患者ALB的水平组间无明显差异(F=1.772,P>0.05),并通过多重比较,三组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差异(P=0.286;0.248;0.335)。结论:“病发在肝,治重在脾”学术思想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能够明显提高中医证候疗效,改善患者症状和肝功能指标。心得体会:慢性肝炎虽然是肝脏疾病,但主要症状表现乃是脾胃病症,故治疗时重在调治脾胃。在乙型肝炎的治疗中疏肝理气,健脾和胃,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疗效。临床研究二“病发在肝,治重在脾”学术思想在肝硬化腹水治疗中的临床研究目的:研究“病发在肝,治重在脾”学术思想在乙肝肝硬化腹水治疗中的指导作用。方法:68例病例均来自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及河南省中医院肝胆脾胃科2012.08-2015.08住院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34例,对照组34例。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门脉内径、脾脏厚度、腹水深度经t检验,P值均>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较治疗前门脉内径、脾脏厚度经t检验,P值均>0.05,无显著性差别,试验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脾脏厚度无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但门静脉内径试验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患者腹水深度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著减低,P值均<0.01,且试验组治疗后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1)。说明试验组在消退腹水及降低门静脉内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但对患者脾脏厚度作用方面作用不明显。治疗前两组Child-pugh分级例数无显著性差异(χ2=0.256,P=0.89),具有可比性。疗程结束时两组患者Child-pugh分级经χ2检验,(χ2=8.276,P=0.009)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说明试验组可改善患者Child-pugh分级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ALT、AST、TBIL均较正常升高,ALB均降低,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治疗后ALT、AST、TBIL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好转,P值均<0.01,且试验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治疗后ALT、AST、TBIL水平改善更为显著,P值均<0.01。2组患者治疗前白蛋白均明显降低,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均明显升高,与治疗前对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白蛋白升高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病发在肝,治重在脾”学术思想在肝硬化腹水治疗中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促使患者尽快好转。明加用中药后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体征并改善肝功能。心得体会:


郭淑云教授运用党参、黄芪、太子参、生炒白术、茯苓、薏苡仁、当归等药以健脾益气养血;应用鸡内金、炒麦芽、焦神曲开胃,增加患者食欲,以使脾生化有源;辅以穿山甲软坚散结,活血消癥;佐以泽泻、猪苓、车前子利水渗湿。

全放攻补兼施,但始终把握健脾益气养血之旨,临床应用效果明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