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框架思维:你也可以成为庖丁和诸葛亮

 镭师兄 2021-09-22

大家好,我是倡导“人人如龙”的镭师兄,每天一个观点和话题,今天我们聊一下“框架思维”。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很多地方涌起了造车的浪潮,很多人对汽车的认知很简单:

汽车就是:一个发动机+一个车壳+四个轮子+四个椅子。

这个认知虽然简单但是抓住了汽车的核心,具备了很强的抽象能力,这种能力姑且称为“框架思维”能力,也是区分一个人能否迅速抓住本质的标志。

现在很多人都在讲“个人的操作系统”、“底层思维”、“系统逻辑”、“第一性原理”等,这些很炫的名称都可以认为是“框架思维”的一种别称。

两个拥有“框架思维”的古代名人

古代有两位非常有名的框架思维的执行者,一个是庖丁,一个是诸葛亮。

1、庖丁解牛

在庖丁的眼中,一头牛站在那里,就是一个牛骨架外面挂了一些牛肉、牛筋、牛皮而已,他要做的就是走过去,将牛骨架外面的这些牛肉、牛筋、牛皮割下来。

所以他能够“以无厚入有间”,轻轻松松地完成解牛,刀都没有碰到牛骨头。

如果庖丁去杀猪、杀羊,稍微练习就可以同样达到“解牛”的效果,因为他的“框架思维”一直在起作用。

2、诸葛亮

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给出了天下三分的战略构想。简单说,就是在力量薄弱的地方发展自己,结盟江东的孙权,对抗北方的曹操,逐步收复汉室天下的宏观框架。

隆中对:三分天下的宏观架构

事实上,三国演义的演进过程基本就是按照诸葛亮的设想进行的。

也正是这种先有框架后有精细操作的能力,诸葛亮才被称为“多智近妖”的存在。如果诸葛亮是现代某个乡镇企业的董事长,这个乡镇企业一定会迅速进入世界五百强。

无论庖丁还是诸葛亮,两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拥有极其鲜明的框架能力,能够从整体角度看问题,并且这种框架思维是可以移植到各种使用场景的,使得他们在每一行都可以干得很好。


框架思维的三个维度

1、建立框架的意识

现在知识体系中有很多工具可以建立框架,我们可以接过来使用,例如金字塔原理、结构化思维、SWOT模型等,这些工具的核心就是对问题进行分类,并形成一个有机的框架体系。

既然工具这么多,为什么不是人人都是精英、大佬?答案就是:“不是人人都有建立框架的意识。”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希望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你能够建立起这样的框架思维,越早越好。

建立框架思维的最佳时间是两个时间点:

(1)小学五年级学会总分结构的作文格式时;(2)现在。

我在深圳期间,经常和一个同事一起吃午饭。有一天我们两个在吃饭时,他分享昨天晚上看的一个电影内容,从各种剧情反转到角色演技,讲得滔滔不绝。

突然,他就停住了,看着面前的餐盘一句话不说,我还以为他在饭菜中发现头发了,伸头一看,没有头发啊。

我喊了他一下:“喂,干啥呢?一惊一乍的。”

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我突然发现,这个电影的剧情节奏与《江南style》的风格极其类似,虽然一个是电影,一个是流行歌曲,但是背后的内容和推进节奏是一样的。”然后开始滔滔不绝地解释两者的相似之处,还别说,真有点这个味道。

好嘛,他通过这两个内容形成了一个流行娱乐内容的框架,可以用这个框架来判定一个娱乐内容是否会流行起来。

他就是这么一个拥有“时刻建立框架的意识”的人。

一旦拥有了这个意识,就进入了另一个层级

一旦你拥有了建立框架的意识,你就会发现大多数情况下,你都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也能快速识别出别人是真有观点还是胡说八道的。


2、最简单工具:结构化分类

看到这里,是否很多人会觉得这个工具太简单、太不高大上了、太接地气了?

前面提到的那些炫酷名词,本质上就是形成自己的思维框架,并用这些框架在各个场景中进行套用和适配:

  • 庖丁在解牛时,他就是将牛进行了结构化分解,在解牛之前已经在内心完成了整个牛的解构,所以可以信手完成解牛动作。

  • 诸葛亮的隆中对,其实也是纷纷扰扰、群雄并起的天下进行了解构,找到了最核心的三支力量。

  • 一个朋友觉得自己情商低,总是听不懂别人说的关键内容,我建议他将别人说的话分为三类:情绪、事实、观点。他就可以从别人滔滔不绝的内容中提炼出对方的观点,迅速成为沟通达人。

  • 施展教授在对扑朔迷离的国际形势进行分析时,他按照六个维度来分析:力量与人心、地缘与观念、陆地与海洋、政治与经济、大国与小国、技术与资源。通过这六个维度将当前的国际形势和未来趋势分析得非常通透、简洁。

这就是框架思维的力量:通过不同维度来建立框架,通过框架来分析具体场景,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框架即结构,结构即分类

结构化分类,就是将一个问题分为多个不交叉、不重叠的类别,然后用这些类别去分解问题,抓住关键信息。

举个例子,佛教的“十方圆满”其实就是一种框架思维。“十方”是指“前后、左右、上下”的空间六方、“过去、未来”的时间两方、“生、死”的意识两方。

从结构角度看,“十方圆满”就包括“空间的三维”+“时间的一维”+“生命的一维”,一共五个维度,这就是佛教的思考框架,很多佛家的偈语、超脱的思想都可以套用这个框架,这里就不展开了。


3、动态提升:让框架思维进化起来

框架思维不是建立之后就可以永远通用无碍,而是要在应用过程中不断实践和调整。

《原则》的作者达利欧在积累自己的原则时,他的那些“原则”也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而是不断优化,最后才相对稳定下来。

不断进化、提升的框架可以让我们在每个行业、每个场景中畅行无阻。

一个朋友刚开始是做项目的,后来转做人力资源,同样的风生水起,因为他将项目管理的思维模式迁移到人力资源上来,稍作调整和适配就可以用起来。


总结

人类从树上下来之后,慢慢踏足全球,成为食物链的顶层,但是从人体的架构来说,我们都是206块骨骼,这是全球通用的框架,只不过在这个框架上长出了现在的70亿个完全不同的人。

只要拥有框架思维,就能够抓住本质,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思路。

构建框架思维的三个维度包括:

(1)拥有主动构建框架思维的意识。

(2)通过各种方法来建立框架,最简单的工具是对问题进行结构化分类。

(3)不断进化和提升自己的思维框架。

(“人人如龙”,我是聚焦个人优势的镭师兄,你的关注是我最大的动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