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包乾书丨历史上古田人做冬节的那些事

 溪畔枫叶红aort 2021-09-24

                       冬    至


            朔风过老林,叶落歇鸣禽。

            开灶糍粑煮,洗杯酒液斟 。

            岁丰含画意,冬硕动诗心。

            阴极一阳启,红梅明日寻。


                                      一一手记



冬至又叫冬节。古田人过冬至叫做冬节。冬至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270°(冬至点),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



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



由周到秦,以冬至日当作岁首一直不变。至汉代依然如此,《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周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



冬至日又称“冬节”,全国各地习俗不同。以民以食为天原则出发,首先安排的是节日的饮食。冬节饮食各地不一,就古田而言,吃糍耙大概一样。因为糍粑古田话叫“时”,即“时来运转”,好时运来临的意思,极合冬至日的内涵。但糍耙的样式略有不同。


平湖地区冬至传统是这天清早,各家各戸蒸糯米饭,然而放到石臼里,打成糍粑,捏成小块,拌以红糖汁或炒豆粉,喷香可口,称“大糍粑”。现在也有人改为米浆“小糍粑”。


城关地区多是“小糍粑”,即用糯米粉与定量水拌和,或把糯米浆压去多余的水份后,搓成汤丸,煮熟后拌白糖和炒豆粉食用。


炒豆粉拌大糍粑

小糍粑


古田是曲、酒之乡,相传冬至这日酿酒最好。但后来大家公认是冬至前后酿造红酒,都是好时期。


酿红酒的原料是糯米、红曲和水。其中除了使用优质红曲(多用平湖红曲)外,水好也很要紧。冬至前后的水称“冬节水”,最适合酿酒,最好用无污染的井水。可惜现在没多少人食用井水了。但冬至前后酿酒,已成农家习俗。


图为家庭酿酒蒸制糯米饭


以前古田普遍种植小麦。小麦种植的最佳时间在冬至前后,一般安排在冬至前十天至后十天。过去冬节日古田农民并没空闲,清晨很早吃过糍粑后,争分夺秒种小麦去。现在古田县基本上没见到有种小麦。



冬至日祭祖习俗,过去古田也一直延续。平湖镇包厝里村明朝万历年间《东洋包氏族谱》中,就记载有“冬至一阳复始,祭始祖”,记录有祭祖的程序,现在这习俗已失去。



出生在古田县平湖镇端上村的爱国高僧圆瑛法师,在《一吼堂诗集》中有《冬至》诗一首:


一阴初退一阳回,

气候循环任运推。

变化密移人不觉,

但看律管动飞灰。


律管动飞灰即律管吹灰,古人测节气的仪器)


他以时间“变化密移人不觉”的“无常态”立论,解释佛法。而对冬至这日“一阴初退一阳回”的认识,本出于中国道教理念,也符合现代科学道理。



冬至日“阴极一阳生”作为哲学上“否极泰来”的宇宙普遍真理的象征,适用于世间的万事万物,意味着利好的开端。所谓拨乱反正、起死回生、穷则思变、转危为安等,都是这个意思。



冬至到,春天不会太远;冬至过,阳气逐渐冲和,万物复苏。


冬至到,儿童兴高采烈。圣诞,元旦,祭灶,除夕,春节,接连而来。



冰霜是暂时的,暖阳在望。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冬至过,希望的翅膀托起腾飞。



冬至过,喜事更多。结婚,乔迁,团聚……



生命的绿叶在不断增长的阳气中萌长。



冬至节气,老年人要特别注意保暖防寒。度过严寒难关后,体能复苏,快乐健康。但冬至后新兴体阳还微弱,外界寒邪仍强大,要继续注意保暖。

此外,冬至晒太阳最好(其实除炎热天外一年都可以),以背部朝太阳,最好露出后背脖子,中医叫补督脉阳气,道家叫采宇宙日月精华,西医叫晒太阳促进补钙。



原创和制篇:包乾书

(部分图片从网络借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