捎排歌 阳春三月好放排, 头排去达二排来。 幺妹山歌逗人爱, 好似春风扑我怀。 这首歌曲听着好像浪漫奔放,豪气冲天,但你知道吗,其背后却是闽江上放排工人勇闯险滩、迎战激流、战天斗地的壮观场面。 自古以来,古田盛产大米、红粬、茶叶,闽西北一带盛产毛竹、木材,为了生活,古田与闽西北一带的人民要把这些物质运送到福州一带,用来换回食盐、布匹等生活必须品。而曾经,闽道更比蜀道难,陆路交通的困难一直是福建人的痛。旧时古田与闽西北生产的物资除了少数陆地运输外,基本上都是利用江、河、溪水的流速为动力,以装排形式捎运到下游福州、长乐、连江等地。而古田水口,是闽江水运枢纽和重要关口,闽江上游到水口江段狭窄且多礁石,只适宜通行小木排;而水口到福州,江阔水深,可通行大木排。地理环境的优势,使得水口具备了成为中转站的条件。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陈瑸任古田县令,后来调任福建巡抚,他曾下文规定:“凡闽江上游的木排经过水口时,应撤回原捎工,将木排交给水口居民接替捎到福州西河。”从此,身处闽江之滨的水口开始繁荣。 为了让捎排有规矩,有秩序,也为了让大家都有饭吃,当年水口居民就按名额来设排阄,总共设有318阄,由水口居民来轮流捎排。为了能世代传承这种办法,他们立案勒碑为据。 大家别以为木排捎运是个简单的活,认为只要站在木排上就可以沿江而下轻松挣钱了。由上游到达水口的小排要先将木材卸到江边,然后用搭钩和斧头在江面上装成大木排,然后在大木排两端各设排梢一根,作为定向舵。你可能想不到,在主排的中间还垫高一层木头,并在上面搭盖临时的帐篷,这可是捎排工人居住的地方,里面还会存上一些柴米油盐供路上做饭使用。 每个排筏由多名捎工操作,前面的叫“排头”,后面的要听从“排头”指挥。你别以为谁都可以当”排头”,那可是技术活,必须由熟练的捎工担任。木排推进的动力完全是靠水流,捎工的作用主要是纠正木排行进的方向。 捎排工在当时算是高收入,往返福州一趟,基本可以解决一家人两三个月的基本生活开支。但捎排更是一项高风险的行业,每次男人外出捎排,家里的女人们都在担惊受怕,那时候通讯不便,只有看到自家的男人回来,才能把悬着的心放下。 古田水口几百年的捎排传承,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成就了水口在闽江的枢纽地位,也造就了水口人的坚韧不屈的性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