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阳碑刻】红六军参谋长李子骏天祖李艺墓碑

 佷山访古 2021-09-24

相关文章:

【长阳碑刻】傅家堰“遵示勒石”碑

【长阳碑刻】马鞍山董氏谱序照碑

【长阳碑刻】知县崔镇藩交通告示碑

【长阳碑刻】古城村八丈岩修路碑

【长阳碑刻】明万历十九年“修建石柱观碑”

观音阁修建者李爵的家世和遗闻

▲李艺墓碑(向家舟摄于2021年4月5日)

李子骏(1893—1929),宗谱记载派名香万(1992年《长阳县志》记为骥万,而宗谱记载骥万为子骏之弟),湖北长阳都镇湾镇十五溪村人。李自幼随父焕甲(派名实大,光绪乙酉拔贡)寓居北京,辛亥革命前夕入京师大学堂,革命后转入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奉派回长阳。其后,凭其乡绅家世,先后出任二区(区团防总所驻都镇湾)团董、县议事会副议长,秘密从事和掩护党的活动。1927年,李受党组织秘密派遣,打入县“清乡委员会”,任副主任。1929年,李子骏与共产党员李勋(派名世勋)、陈泽南率部在西湾起义。西湾起义宣布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六军,李勋任军长,李子骏任参谋长。同年8月5日,六军将士1000余人被国军四师二十一团包围于资丘,进退失据,李率部反击,中弹牺牲。其后埋葬于十五溪。李子骏的长子李勉世(1924—1998),生前为台湾成功大学历史学系主任,著作等身,同时致力于祖国和平统一事业,曾任湖北佷山菁英联谊会(在台长阳籍同胞1995年联合创办)首任会长。

李子骏、李勋及红军独立第五十师师长李步云(派名鹏万,都镇湾镇杨柘坪村人),均为长阳地方党史上赫赫有名的革命先烈。据咸丰版及近年续修《李氏宗谱》记载,他们均属长阳李氏(西平王李晟长阳分支)都镇房后裔。其中,李子骏与李步云均为“万”字辈,同属都镇二房。二人各自天祖(高祖之父)分别为李艺、李菖,系亲兄弟。而李勋则属都镇长房,为“世”字辈,在宗族内属以上二人侄辈,与二人自二十二世祖、云南大理府千户李天聪(字彦智)以下分支。

▲李艺墓远景(向家舟摄于2021年4月5日)

在李子骏的祖居和出生地十五溪村,至今保留着一座气势恢宏的古墓,这就是李子骏天祖李艺之墓。该墓位于乡村公路以西一处缓坡台地上,靠山面溪(宗谱记载为庚山甲向)。该墓原沿坡面,由坪边自下而上三面环砌三道石坎(由大到小),坎正中修有一道石台阶通往墓前,1949年后下面两道石坎及台阶被破坏,目前只有最后一道石坎保存完好。该墓封土巨大,体积估约80立方米。封土前方正中树立一座巨大牌楼式墓碑(碑前现存石香炉一座),碑两旁及东西二面封土以围石包砌。墓碑与最上一级石坎间为拜台,约15平方米,地面原以石板铺砌,今石板不存。该墓建筑蔚为壮观,为县内少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墓墓碑,不仅体量巨大、构筑精巧,且碑文种类全、字数多、信息量足,文献价值大,是了解李子骏家族历史的原始材料。

▲李艺墓主碑拓片(向家舟拓并摄于2021年4月5日)

李艺墓碑由其子组织刻立于清道光二十一年,即墓主本人殁后两年、葬后次年。碑通高4.9米,通宽4.6米,共四层。第一层主要由大小有差的6件镶石及5件碑版及两对抱鼓石(现仅存主碑小抱鼓石一对及外侧右抱鼓石下部构件)组成,镶石正面共刻墓联3幅,碑版共刻碑文5幅,因石质较佳及历史上破坏较小等原因,文字均清晰可辨。自第二层往上,依次垒砌各类石质构件如镶石、碑版、镂空雕花石窗及石屋檐、笔架式屋顶等,因石质较差,历史上风化严重,以及“破四旧”时损毁,多数雕刻形状模糊,图案多不可辨。

▲李艺墓右附碑1(上图)、左附碑2(下图)拓片(向家舟拓并摄于2021年4月5日)

墓碑第一层5件碑板大小有差,所刻文字各异,但均为楷书。中部为主碑(碑1),高152.5厘米,宽73厘米,厚度因难以测量而不详(下同),碑文较其他四碑最少,其中榜书刻“郡庠生李公艺老先生之墓”11大字;下部左右分别以稍小字书刻五子(媳)、一婿(女)、二侄(侄媳)姓名。主碑右(碑2)、左(碑3)两侧碑,高同主碑,宽63厘米。右碑书刻道光十二年代理长阳知县陈志魁(福建罗源县人,进士)所撰墓铭,左碑书刻李氏家族历史,包括:李氏迁长阳始祖姓名及年代、墓主以上先祖(祖妣)(自李天聪起)至墓主夫妇直系世系、李氏都镇和泉溪两房历史名人、墓主同父弟和上下三代内伯、兄弟、侄子及配偶姓名、李氏字辈。最外侧两碑,高132厘米,宽63厘米。最右碑(碑4)书刻四房孙子、孙女(即墓主长、次、三、四子之子女)及孙媳(孙婿)姓名,侄孙及侄孙媳姓名。最左碑(碑5)书刻四房曾孙、曾孙女(即墓主长、次、三、四子之孙子女,其第五子子孙全碑无载,不知何因)及曾孙媳、曾孙婿姓名,嫡堂侄、从堂侄、外甥及其配偶姓名。尾部题刻:“皇清道光二十一年辛丑岁十一月初十日谷旦立”,即立碑时间。

据《李氏宗谱》记载:碑1中记载的李艺次子、贡生醇芳、次媳刘氏,为李子骏高祖父母;碑4中的次房孙之一的必衡及妻李氏,为其曾祖父母;碑5中的可象(时年幼未婚聘),为其祖父,即其父李实大和胞叔李果大的父亲。

▲李艺墓右附碑2(上图)、左附碑2(下图)(向家舟拓并摄于2021年4月5日)

综观该碑碑文内容可知,李氏家族为书香门第,自古重视教育、乐于进取,历代官员、文人辈出。将这些历史镌刻于碑,大概是为了勉励后人承前启后,开创更加辉煌的事业。墓表内容反映:长阳代理知县陈志魁上任之初,“遍访都人士”“以求一邑名贤”,而众人首推李艺,陈志魁因此与之交往。过了段时间,李艺七十大寿,经其次子醇芳拜访请求,陈志魁欣然为李艺题写了“经庭锡嘏”四个大字以作寿匾。李艺寿终后,醇芳兄弟为其营建墓碑,致书陈氏求作墓铭,陈氏又欣然为其撰写了碑铭。这段记录,固然体现了李艺品学兼优之处,实际上更反映了李氏家族重视营造社会关系、注重与达官贵人交往,因而家族在县内影响较大的情形。

▲李艺墓墓碑局部(向家舟摄于2021年4月5日)

墓铭中还提到:李艺夫妇生前曾与五子、十七孙、十六曾孙及儿媳、孙媳、曾孙媳同居共爨,其卒后数年,子孙仍“同居无间言”。如此大规模的家庭能同居四代、和睦相处,这在古今恐怕都是极为罕见的。因而,时人将李艺家族比之唐代的张公艺家族。另外,李艺亡故后,其子孙为其营建如此巨墓、刻立如此大碑,必定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其家族没有一定的实力根本无法办到。这充分表明晚清时李氏家族靠先辈积累和自身经营已积累了巨额物质财富,家境相当富裕,是县内数一数二的富豪。殷实的家庭环境,为李氏后人安心读书上进、追求自身理想提供了物质保障。

这些碑文,在解析李子骏家世背景和出生的环境、研究其成长进步的外因和开展革命活动的条件时,无疑是非常有价值的文献资料。此外,该墓所载李艺墓铭,为目前发现唯一一篇陈志魁有关长阳的文章,且文后附有其印章两枚,这对研究陈志魁本人及在长阳的活动具有重要价值。

【长阳古旧地图】清道光元年长阳县疆域图

【文献连载】《长阳县抗战史料》校注(六)

【长阳古桥】大市桥往事

【长阳诗征】〔清〕纪淑曾  ‖  巴山峡泛舟

立志坪村青龙寺来历考实

追寻千年古县遗迹

考辑乡邦历史文献

古主微信:ycroman198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