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中医用三痹汤治疗风湿病经验

 秦楚古方 2021-09-24

山楚水古方中医 点击“秦楚古方”关注公众号

风湿治病要诀丨文 / 中南山    

这是秦楚古方104篇原创文章


三痹汤出自《妇人大全良方》一书,系南宋医 学家陈自明创制,三痹汤本用治妇人产后痹证等,而笔者今于骨伤科临床中用其治疗风湿痹证。 

三痹汤出自《妇人良方》卷三。方剂组成:处方:川续断、杜仲(去皮切,姜汁炒)、防风、桂心、细辛、人参、白茯苓、当归、白芍药、甘草(各一两),秦艽、生地黄、川芎、川独活(各半两),黄芪、川牛膝(各一两)。每服5钱。水2盏,加生姜3片、大枣1枚,煎至1盏,去滓热服,不拘时候;但腹稍空服之。

医宗金鉴用一句口诀描述三痹汤:三痹十全无白术,牛秦续杜细独防。即十全大补汤(人参 茯苓  白术  甘草  白芍  生地  当归  川芎 肉桂  黄芪)去掉白术,加牛膝,秦艽,续断,杜仲,细辛,独活,防风。

三痹汤主治: 血气凝滞,手足拘挛;风痹、气痹等病,后世中医灵活化裁,用以治疗因风寒湿引起的风湿痹症。

1 、肩关节周围炎。李某某,女,60岁。2017年11月10日初诊。患者因“右肩部疼痛2月,加重1日”来诊。患 者 2月来右肩部疼痛不适,无法抬起,口服止痛药后 疼痛稍有缓解,但是右臂日感沉重,日常起居以及家 务活都难以正常进行,昨日阴雨天气,气温下降,自觉 疼痛加剧遂来就诊。患者平素体质虚弱,近 2月来纳 差乏力,夜寐不安,二便可。舌质红苔白腻,脉濡缓。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辨证为素体亏虚,风寒湿之邪 侵袭机体,经络阻滞,气血不畅。治以温补肝肾,散 寒除湿,通痹止痛。方用三痹汤加味治疗。

处方:黄芪12g,党参12g,细辛 3g,独活 6g,防风 6g,川 芎 6g,熟地黄15g,茯苓12g,杜仲12g,秦艽12g,全当 归12g,炒白芍10g,桂心 6g,川牛膝 6g,甘草 3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

11月23日二诊:患者诉右肩部疼痛明显减轻, 肢体重着感略减,纳食不佳,此乃风寒之邪渐散,而 脾虚失运,湿气较盛。原方加用防己10g、薏苡仁 15g、苍术 6g。14剂。

12月10日三诊:患者诉右肩部疼痛显著缓解, 肢体重着感不显,纳食可,日常家务及起居生活正 常。上方继进10剂。嘱咐其适当功能锻炼,配合热 敷。近日随访,未见复发。

按:肩关节周围炎属中医学“痹证”范畴,多由 风、寒、湿三种邪气入侵机体,阻滞经络,致使气血 不畅引发疼痛,以三邪合而为痹多见,临床常出现筋骨肌肉与关节疼痛麻木、肢体重着及屈伸不利等症状。

本案患者素体亏虚,近来右肩部疼痛不适,阴雨 天加重,活动不便,结合舌苔脉象,此为正气虚弱,风寒湿邪趁势侵袭机体,导致筋脉阻滞、气血不通引发 疼痛。选用三痹汤原方去续断,改生地为熟地。方中取独活、秦艽、防风、细辛、川芎、桂心以祛风除湿,散寒止痛;杜仲、牛膝、熟地以补肝肾,益精血;黄芪、 党参、当归、茯苓、白芍、甘草健脾益气,养血和血;甘草并调和诸药,缓急止痛。全方共奏温补肝肾、散 寒除湿、通痹止痛之功。

二诊患者风寒之邪气渐去,而脾虚无力运化,纳差乏源,加用防己、苍术与薏苡仁,取其健脾除湿之效,因脾虚而失于运化,水湿滞 留于机体,脾健则湿无所生。三诊患者症状基本消 失,嘱其适当锻炼,晚间热敷于右肩部,继服原方巩 固药效,病渐向愈。

2、类风湿关节炎。某,女,51岁。2017年12月3日初诊。患者因“肢体关节疼痛 2年余,加重1月”来诊。起初患者以手指、腕部疼痛不适为主,继而肘部、膝部及踝部等关节逐渐受累疼痛,肿胀明显,局部有灼热之感,阴雨天加重,活动受限。近1月来感手指及踝关节肿胀疼痛加剧,活动不利,步履艰难,平素纳寐一 般,二便调。舌苔薄白,脉沉细。查血沉65mm/h,类 风湿因子阳性,超敏C反应蛋白阳性。诊断为类风湿 性关节炎,辨证为肾阳不足,风寒湿邪侵袭机体,经 脉阻滞,气血不通,痰瘀凝滞。治以温肾助阳,祛痰 化瘀,通络止痛。

方用三痹汤加减。处方:党 参10g,淡附 片10g,茯 苓12g,川芎10g,白 芍10g,生地10g,细辛 3g,秦艽10g,防风10g,川独 活10g,桂枝10g,益母草10g,生薏苡仁12g,制南星 10g,桃仁10g,红花10g,生甘草 6g。10剂。水煎服, 每日1剂。

12月15日二诊:患者自觉关节疼痛较前稍有缓解,灼热感减轻。上方重用细辛6g,加用全蝎3g。14剂。12月30日三诊:患者诉肢体肿胀疼痛明显缓 解,灼热感不显。上方继进10剂。

2018年1月12日四诊:关节疼痛感完全消失, 活动自如。查血沉值正常范围,类风湿因子阴性, C反应蛋白阴性,患者病情向愈。

按:本案患者手指、手腕及足踝关节等肿痛并有 灼热感,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阳性,且患者病程超过1年之多,符合西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关 节肿胀僵硬,活动不利且病程较长,中医辨证属“顽 痹”“尫痹”之证。《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 至合而为痹也。”此为风寒湿邪阻滞经络,气血不通 而致关节疼痛;日久湿从热化,痰瘀痹阻,继而出现 肢体关节僵硬、活动不利及关节灼热之象。治当温 肾散寒,祛痰散瘀,通痹止痛。取川芎、细辛、秦艽、 防风、独活以祛风散寒止痛;益母草、红花、桃仁以活 血化瘀;白芍、生地、党参以养血生津;茯苓、生薏苡 仁、制南星、生甘草以利湿祛痰;淡附片、桂枝以助阳 化气,散寒止痛。诸药合而用之,共达效力。

二诊患 者疼痛虽稍有缓解,但未达预期,故重用细辛止痛, 又加用全蝎以增强搜风通络止痹痛之功。细辛临床 止痛效果良好,虽自古有“细辛不过钱”之说,但若 辨证准确,应用得当,则临床效果十分显著[1]。后患 者疼痛减轻,灼热感不显,继服上方以巩固药效,病情向愈。

3 、强直性脊柱炎 。刘某某,男,49岁。2017年10月9日初诊。患者因“双膝及髋关节处疼痛 3月余”来诊。3 月前患者自觉髋部及双膝部疼痛不适,遇寒加重,得热则减,活动受限,自服芬必得等止痛药无明显解。近来腰背部及双下肢疼痛加重,活动困难,早晨 时症状尤为明显,主要表现为肢体僵直无力。

观其面呈青灰色,神疲乏力,双下肢屈伸不利,行走艰难, 舌质淡,脉沉细无力。实验室检查:HLA-B27阳性;CT显示骶髂关节毛糙,有退行性病变。诊断为强直 性脊柱炎,辨证为肝肾不足,气血亏虚,风寒湿侵袭, 经脉痹阻。治以补益肝肾,祛风散寒,除湿止痛。方 以三痹汤化裁。

处方:黄芪 30g,党参12g,生地10g,白芍12g,川独活 10g,防风10g,秦艽 9g,川芎10g,桂心12g,杜仲10g, 续断 10g,茯苓12g,川牛膝15g,细辛 6g,陈皮 6g,生 姜 6g,大枣 2枚,甘草 6g。10剂。水煎服,每日1剂。

10月24日二诊:患者自觉双下肢及髋部疼痛略有减轻,但仍觉疼痛不适,活动不便。上方加用全蝎 3g、制川草乌(各)6g。14剂。

11月10日三诊:患者诉肢体疼痛明显减轻,活动好转。上方继服10剂。

11月23日四诊:患者腰髋部及双下肢疼痛明显缓解,能够自由活动,日常家务及起居可以自理,嘱多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如此调养,后未见复发。

按:强直性脊柱炎属中医“痛痹”范畴,起初多间 歇性疼痛,逐渐发展为关节软骨、韧带等发生钙化与骨化,最终导致脊柱强直性改变。本案患者活动不利,肢体重着疼痛,晨起僵硬明显,乃素体亏虚,肾气不足为本,而正气亏虚是痹证发生的基本条件[2],风寒湿侵袭 机体为标,因此治疗上当从本论治,以补肾填精、祛风 散寒除湿、通络止痛为治疗大法。

方中黄芪、党参补气 升阳;桂心、生姜温阳化气;杜仲、续断、牛膝补益肝肾, 强壮筋骨;独活、防风、秦艽、细辛祛风散寒,其中细辛止痛效力良好;川芎活血行气;生地、白芍敛阴滋阴;加之陈皮理气健脾;大枣、甘草以作调和。全方用药得 当,共达补益肝肾、祛风散寒、除湿止痛之效用。

二诊时患者仍觉疼痛,再加用全蝎与制川草乌以增强搜风通络止痛之功,效果斐然。患者虽以疼痛不适为主,实则气血亏虚于内,而风寒湿之邪侵袭机体于外,治以温 补为主,兼顾祛除外邪,如此则效果显著。

4、半身不遂。尉××,50岁,干部。患左侧偏枯症已三年不愈,不能行动。于1973年9月间住院治疗,在中西医结合诊治下,能扶床走动。至10月8日出院时,要求长期服丸药,居家疗养。患者体质素肥,肝肾虚弱,寒湿内蕴,以至肝风扰动,半身偏枯,手足麻木,下肢痿痹不能步履,是为痹症,《灵枢·刺节真邪篇》“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虚,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金匮·中风历节篇》:“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中风使然”。这是古人说明偏枯的病理。视患者六脉缓弱,舌苔薄白,气血虚馁,无力支撑肢体。病程既久,肝肾两亏,气血双虚,又多服祛风活络之剂,形成正不胜邪的局势。初拟予以千金独活寄生汤,转思桑寄生主散风化湿,祛邪之力有余、扶正之力不足,非合拍入叩之方,不如取陈自明三痹汤。因此方是以独活寄生汤为基础,去寄生加入黄芪、续断,具有十全大补汤之内容,意在扶正为主,祛邪为辅,颇与患者病情相适应,即按原方予之。

生黄芪四两,川续断二两,大独活一两,川当归三两,大秦艽一两,北防风一两,北细辛六钱,川芎藭一两半,杭白芍二两半,大熟地三两,广肉桂一两半,云茯苓三两,川杜仲三两,怀牛膝三两,东人参三两,炙甘草二两。共为细末,炼蜜为丸,三钱重,每服一丸,早晚用白开水送下。

一月余来复诊,云服药二十日,即感觉腰脚有力,可行五、六里渐至八、九里,非常高兴。惟值气候寒冷,辄左腿抽搐,诊其脉尺部稍紧,余部虚弱象稍好。嘱丸药服完,再按原方加鹿角胶一两配制一料服之。鹿角胶能暖督脉、强筋骨、壮腰膝,进一步使步履轻健。

方解:本方以黄芪为主药,合参、桂、草为保元汤,再合四物为十全大补汤(只少白术),更益以川断、杜仲、牛膝培补肝肾,健壮筋骨,共成补益气血恢复康强之功。但痹成于风寒湿,其邪气导致气血凝滞、经络阻塞,不能不顾,法宜通之散之,以辅帮补剂,并治本病。方中以防风搜气分之风,川芎搜血分之风,细辛搜骨髓之风,秦艽于营血之中搜剔风寒湿三气痹闭之邪,独活搜足少阴经伏风,在两足痿痹不能移动的情况下,非此莫济,这种标本兼治而侧重在本上,于三痹日久,体虚正衰的偏枯症,恰为的对之方,费伯雄在《医方论》中赞三痹汤,“峻补气血而祛风除寒利湿法悉寓于其中,本末兼顾,诚治痿之上策也。”

加减法:偏寒者,可加附子;偏热者,秦艽宜重用,地黄可改生地,芍药可用赤芍;脾虚湿重便溏者,可去地黄加苍术;有瘀血者,可加桃仁,红花。(岳美中.痹症偏枯[J].陕西新医药,1975(02):50)

名医论方

喻嘉言:“本方用参芪四物一派补药内,加防风、秦艽以胜风湿,桂心以胜寒,细辛、独活以通肾气。凡三气袭虚而成痹患者,宜准诸此。”

 《医方集解》:风痹诸方,大约祛风胜湿泻热之药多,而养血补气固本之药少。惟此方专以补养为主,而以治三气之药从之,散药得补药以行其势,辅正驱邪,尤易于见功。  

《古今名方》:本方与独活寄生汤的功效与证治近似,但独活寄生汤略重于治腰腿痹痛,偏于血弱;本方略重于治手足拘挛,偏于气虚。使用时应有所区别。

此方合保元、四君、内补建中、防己黄耆、防己茯苓汤、《千金》防己汤等方,但加防风以搜气分之风,川芎以搜血分之风,细辛以搜骨髓之风。于原方中削去生地、牛膝、杜仲、续断、秦艽、独活,增入防己、白术、乌头以祛除风湿,则参附、耆附、术附、桂附、真武等法俱在其中。彼用附子之雄以播真阳,此藉乌头之烈以祛痹着。盖杂合之气,须杂合之方,方为合剂。第恐地黄、牛膝辈阴柔之药难振迅扫之威,是不得不稍为裁酌。

本方与独活寄生汤比较:本方偏治痹证兼有气血虚者;独活寄生汤则偏治肝肾不足,风寒湿邪痹阻于下半身的痹证。

近代医家应用本方时,多改为随证加减的汤剂而用之。各药用量很少用等分者。气虚证不明显者,人参可用党参代替。上肢肩、肘、腕关节疼痛明显者可加片姜黄10克、桂枝10~15克。腰痛明显者,可加补骨脂10克、川断18克、胡桃肉2个(分吞)。足踝肿痛及脚后跟疼痛明显者,可加重牛膝3克,另加泽兰15克、生薏米30克。月经前赶或量过多者,可去川芎,加川断炭20~30克。

秦楚古方|倡导天人合一中医生活

扫描二维码咨询交流

 请点一下「在看」
「点赞」
感谢对中医的支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