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PVP术后新发椎体骨折危险因素分析

 docmjun 2021-09-25

KEYPOINT

1. 骨密度水平较低、PVP术中骨水泥渗漏到椎间盘内、术前术后椎体高度变化太大(即椎体高度部分恢复)为具有高质量证据支持的PVP术后VCFs的危险因素;

2. 患者BMI值较低、首次椎体骨折数量较多、首次发生OVCF为胸腰段椎体、高龄患者、接受PVP治疗的椎体数量较多以及骨水泥过于分散为具有中等质量证据支持的PVP术后VCFs的危险因素;

3. 面对具有多项危险因素的OVCF患者时需提醒患者PVP治疗后规范化抗骨质疏松治疗、每天超过半小时的户外活动、减少使用腰围等外部支撑器具。

图片

图片

   随着全球人口的日益老龄化,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在临床工作中越来越常见,特别对于老年人,OVCF影响其日常活动,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中,我们经常使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OVCF,这种手术技术不仅增加了骨折椎体的骨强度,还可以快速缓解OVCF引起的疼痛,帮助患者迅速回归正常生活。但PVP术后患者再次发生新的椎体压缩性骨折(VCFs)也是令我们头痛的问题,了解PVP术后再次发生VCFs的危险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的预测哪些患者PVP术后更易再次发生VCFs,提前告知患者其潜在的风险,制定更好的治疗措施。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几篇文献来了解一下PVP术后发生VCFs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图片
1

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新发骨折危险因素

图片

该文献作者为确定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患者新发椎体压缩骨折(VCFs)的危险因素,将24项观察性研究,涉及3789名患者纳入研究,并根据纳入研究的质量对证据进行分级。最后得出结果(如下图):

图片

图片

  • 有3个因素被确定为高质量证据的危险因素:骨密度水平较低、PVP术中骨水泥渗漏到椎间盘内、术前术后椎体高度变化太大(即椎体高度部分恢复);

  • 骨密度(BMD)水平较低反映了骨质疏松的程度,随着骨质疏松症的恶化,新的骨折更有可能发生,多项高质量研究BMD持续降低是新的VCFs发生的最有力的危险因素之一

  • 椎间盘内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为11%—73%,是PVP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有报道骨水泥渗漏到椎间盘后,相对的增加了临近椎体的重量,减少了椎体关节的活动度,增加了相邻椎体终板的压力,导致相邻椎体的肿胀,从而增加了VCFs的风险;

  • 椎体高度部分恢复是另一项VCFs发生的危险因素,这点和我们正常的认知相反,压缩椎体高度恢复具有减轻后凸畸形、恢复脊柱的生物力学、消除异常曲度等优点,但多项高质量研究证明椎体高度恢复与VCFs发生显著相关,其机制尚未确定其可能的原因为:被压缩的椎体的高度恢复可能增加其它椎体周围软组织的张力,从而增加了临近椎体的负荷,并且椎体高度的恢复往往使用了过量的骨水泥,这可能使椎体终板凸向椎间盘,同样增加了临近椎体的压力负荷,从而增加了VCFs特别是临近节段的VCFs的发生。

  • 此外,有6项因素被确定为中等质量证据的危险因素:患者BMI值较低、首次椎体骨折数量较多、首次发生OVCF为胸腰段椎体、高龄患者、接受PVP治疗的椎体数量较多以及骨水泥过于分散;

  • 有13项因素被确定为低质量证据的危险因素:骨水泥注入过多、更大的后凸角度的矫正、代谢性疾病史、骨折椎体内存在明显骨折线、未进行抗骨质疏松症治疗、长期使用腰围等外部支撑器具、骨折椎体的楔形程度、更高的楔形角度矫正、首次骨折椎体的临近椎体、未骨折椎骨的CT值较低、出院后更低的活动水平、随访时间较长和既往多发性骨折史。

2

椎体成形术后新发骨折危险因素META分析

图片

该文献作者为确定PVP术后新发VCFs的危险因素将116篇文献纳入研究,对其结果进行META分析,最终得出结果:低骨密度水平、低BMI和椎间盘内骨水泥渗漏的患者在椎体成形术后出现新的VCFs的风险很高,对于此类患者,应考虑行规范化抗骨质疏松等降低骨折风险的治疗。

3

再手术的病理机制及预防措施

图片

该文献作者为探索PVP或PKP术后新发VCFs的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了410名接受PVP治疗的患者及240名接受PKP治疗的患者,平均随访24个月,最终得出结论:高龄和低骨密度水平被确定为PVP/PKP术后新发VCFs的危险因素,且每天超过半小时的户外活动可减少PVP/PKP术后VCFs的发生。

笔者注:虽然某些文献得出的危险因素证据质量不高,但同样提醒我们在面对具有多项危险因素的此类患者时可提醒患者注意避免一些可以人为改变的问题,如PVP治疗后应规范化抗骨质疏松治疗、建议患者每天超过半小时的户外活动、减少使用腰围等外部支撑器具等。

审稿:王庆德

供稿:邵   哲

编辑:张振辉

参考文献

1、Ma X, Xing D, Ma J, et al. Risk factors for new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after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qualitative evidence synthesized from a systematic review. Spine (Phila Pa 1976). 2013;38(12):E713-E722. doi:10.1097/BRS.0b013e31828cf15b.PMID:23429687.https://www.ncbi.nlm./pubmed/23429687.

2、Zhang Z, Fan J, Ding Q, Wu M, Yin G. Risk factors for new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after vertebroplast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Spinal Disord Tech. 2013;26(4):E150-E157. doi:10.1097/BSD.0b013e31827412a5.PMID:23027362.https://www.ncbi.nlm./pubmed/23027362.

3、Chen Z, Chen Z, Wu Y, et al. Risk Factors of Secondary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After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or Kyphoplasty: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650 Patients. Med Sci Monit. 2019;25:9255-9261. Published 2019 Nov 19. doi:10.12659/MSM.915312.PMID:31740653.https://www.ncbi.nlm./pubmed/3174065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