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点 | 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再审视

 孙行悟空 2021-09-26

文 / 渤海银行  于忠义 庞博 万娜娜 魏鸿怡 段文佳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分析,银行的资产负债配置结构,以及资产负债业务的量、价、流通速度等因素影响着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活力。疫情影响下经济不确定波动,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连带效应更加敏感,银行体系的稳定在微观层面的体现细节就是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稳定。本文在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框架下对关键内容进行再审视,旨在结合当前形势,在如何增强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判断力和快速应变能力方面提供一些分析思路。

银行早期的资产负债管理,重点关注贷存比、资产负债比等规模类指标,结合经营计划编制管理类报表,分析资产负债经营情况。伴随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深入,银行保持稳定快速扩张,资产规模、营业收入快速增长,但同时各类风险也相伴而生。所以,国内头部银行开始逐步引入一些先进的银行经营理念,建立了资产负债管理体系,搭建适合银行经营发展的资产负债组织架构,成立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设置独立资产负债管理部门,引入实施一系列资产负债管理工具。特别是在2012年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之后,国内先进银行开始制定适合自身的资本计量方法,并且把经济资本引入到内部管理中,增强资本约束对于业务发展模式的引导作用。建立了覆盖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体系,更加精确地调整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和利率结构。同时还建立了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和外部定价机制,更准确地考核经营绩效,促进业务单元更有效地实现全行经营战略。

2013年之后,中国经济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经济逐步步入到新常态,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转型,利率市场化节奏加快,直接融资快速发展,不断分流银行的传统低成本负债。银行业竞争激烈,负债端成本逐步提高,资产端收益趋于下行,利差收窄。另外,金融监管逐年趋于严格,各类监管政策频频发布。内外部诸多因素叠加,客观上对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据统计,2020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法人有4604家。这些机构的资产负债表状况差异很大,资产负债管理的水平千差万别。在金融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正在从单一的资产负债管理逐步向资产负债组合管理转变,不论是技术和工具层面还是战略和管理层面,都会迎来资产负债管理能力的全新提升。

为了便于理解,现对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主要行业监管制度做简单回顾。2008年国际巴塞尔委员会发布《巴塞尔协议Ⅲ》,进一步加强了对资本、流动性风险等领域的监管,完善了其三大支柱框架,为全球金融监管提供了可参照标准。2012年中国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这标志着巴塞尔Ⅲ国际标准的中国版在中国银行业启动实施。此后,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杠杆率管理办法(修订)》《商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信息披露办法》《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商业银行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指引(修订)》《衍生工具交易对手违约风险资产计量规则》《商业银行净稳定资金比例信息披露办法》《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关于建立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的通知》《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等一系列制度。在银行资本、逆周期资本缓冲、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净稳定资金比例、大额风险暴露、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监管标准,国内银行基于监管合规要求,开展相关规划和落地实施工作。

另外,人民银行从2016年起将对银行业的监管体系由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简称MPA),监管内容包括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跨境融资风险和信贷政策执行等7大类16项指标,根据单一指标得分评估银行在该方面的表现,对各银行整体的资产负债经营情况及其相关风险进行综合的评估。MPA监管范围更全面、系统,这在银保监会资本监管和流动性监管的基础上,对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行业持续强监管的背景下,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需要合规经营、开展市场化竞争,从产品、客群、行业、渠道等多视角披露资产负债管理信息,及时对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做出改变,需资产和负债统筹结合起来综合动态管理。资产负债管理的范围,已经从表内业务延展到表内+表外业务,分析维度从单一机构分析延展到分产品、分客群、分机构、分部门、分区域、分行业、分渠道等多维度分析。一些期限匹配管理工具从静态指标转向动态化指标和数理模型等。也就是说,银行需要把资产端和负债端作为一个全息整体,多元化对资产负债组合的规模和期限结构等进行主动管理。

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内容有逐渐泛化趋势,为了突出重点,本节选择以下几个关键点简述。

1.流动性风险管理。伴随社会直接融资比例的逐步加大,适应市场化的金融产品日益丰富,资产证券化等金融衍生品已经出现,各类不同的计结息方式、不同现金流特征,以及带有期权属性的金融产品大量涌入市场并快速流通。银行资产端和负债端的不稳定对象增多,流动性风险管理更需强调表内外资产端和负债端综合统一管理,所以流动性风险管理方法和工具需要适度升级。

管理方法方面,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需要兼顾短期流动性和长期流动性,提高核心负债的稳定性,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前提下,结合业务战略适时动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管理工具方面,不断优化数据的业务标准,提高数据质量,为流动性风险计量的准确性打下良好基础。不断提高管理系统的性能,扩大管理系统的覆盖面,争取囊括影响流动性的各类信息,提升流动性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水平,降低流动性风险爆发率,推广流动性压力测试,加强对极端压力情景的关注,更真实地模拟压力事件对流动性水平造成的冲击,有针对性地制定应急预案。

2.利率风险管理。疫情之下,市场化因素、宏观政策等因素叠加,分地区、分行业、分客群的利率水平表现出多变性和不确定性,这直接影响到银行利差波动,如果利率敏感性资产负债结构性配置不合理,很有可能造成利差边际缩小,出现银行资产收益减小或负债成本增加,甚至出现利差倒挂,对流动性风险和资本金充足率产生不利影响。

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中再叠加疫情因素,利率风险的变动不容忽视,随着负债端成本提高,资产端收益下行,银行本身面临净息差逐渐收窄的过程,这对银行利息的净收入构成了不小增长压力。

利率风险的缺口管理仍然是最有效的利率分析工具,但是需要引入外部大数据进行迭代优化,还需要增加缺口分析的时效性,让银行能够第一时间洞察缺口程度,分析预期净利息收入等。另外,采用新金融工具准则之后,市场利率因素变化造成资产价值的变动均需及时披露。

3.汇率风险。从长期来看,人民币国际化是发展趋势。疫情期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到重创,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汇率的变化也因外部环境变化产生了新的特征,这对银行的汇率风险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资产负债管理框架内经典的汇率风险管理工具是敞口分析,外汇风险敞口是外汇资产(或负债)由于汇率变动而可能出现的增值和减值,这种增值和减值可能自然抵消,也可能被某种措施人为冲销。其中无法自然抵消也没有被人为冲销的外汇资产(或负债)就暴露在汇率变动的风险中,形成了汇率风险敞口,因汇率因素导致的风险量化信息通过敞口清晰呈现。实际工作中的重点是捕捉到汇率变化的因素,以及汇率市场信息,这需要银行内部数据与外部金融市场数据进行关联打通,使用大数据构建汇率分析模型。

4.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是构建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基础设施,大多数银行已经引入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帮助银行分离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优化业务组合、对不同的价值中心进行考核、调整资源配置等。笔者认为FTP今后最重要的作用是促进市场化定价。

利率市场化会加剧机构间存款、贷款、客户资源等领域的激烈竞争,要求银行拥有自主的产品定价能力,这对银行提出了更高要求。银行根据自身情况主动报价,虽然客户也看重产品和服务,但价格在某种程度上会决定一些客户的选择。在交易博弈过程中,银行怎样定好价格,做到自身不赔钱而且能留住老客户、获取新客户,是银行面对利率市场化最迫切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关键问题。由于内部转移价格决定了金融产品的资金成本,因此,营销部门只要再加上各类风险成本和自身管理费用,就可以得到报价底线。一个精心设计的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可以为产品定价提供合理依据,在市场化环境中,锚定价格预期,理性引导产品差异化定价。

5.产品定价管理。资产负债管理中的产品定价管理与业务战略是一脉相承的,银行产品定价是一套复杂的机制,涉及定价模型开发及模型验证调优管理、地区差异化管理、总分支机构人力资源配置及逐级授权管理、定价流程管理,以及产品定价如何与绩效考核对接等内容。

市场化驱动银行产品定价正在从同质化定价模式转向差异化定价模式,特别是在大数据应用的加持下,在零售业务领域,基于多成本因素考量客户关系的差异化定价效果较为显著。差异化定价可以实现优质客户与劣质客户之间、老客户与新客户之间明显的价格倾斜,能够扶持优质客户、淘汰劣质客户、挽留老客户、培养客户忠诚度。但是,大多数中小银行的资金成本、管理成本、风险成本和经济资本成本的量化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银行如果对于产品没有完善的量化定价机制,在今后逐渐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将处于被动,流失高净值客户的概率非常大。银行亟需将产品定价的基础设施短板补齐,体系化布局产品定价,协助管理层进行内部经营调控,传导管理层对资源使用的业务导向,通过价格来校准和推行资产负债管理策略。

6.资本管理。受疫情影响,餐饮、交通、文旅、娱乐等行业信贷偿还能力下降,信用风险增加,致使银行的风险加权资产增加,造成资本充足率被动下行,为了保持资本充足率监管达标,相关补充资本管理压力较大。特别是区域性中小银行,与区域GDP的关联度显著性非常高,中小银行本身的资本补充能力相对较弱,通过何种方式尽快补充资本以维持更长远的发展,未来需更多关注。在此情形下,银行需着力调整资本结构、提升透明度、完善风险管理框架、提高数据和报告标准,与实际资产负债结构匹配,便于精准定位高资本消耗业务所在的行业、地区、机构、产品、客群。

从经营优化的视角来审视,银行需推进轻资本运营,使银行的资本利用迈向“轻型”,在经营中更为审慎地考虑资本约束,合理安排各类资产增量及结构配置,确保资产扩张与资本积累相匹配。从资本补充的角度审视,由于受疫情影响,不良贷款的上升进一步侵蚀了银行盈利水平,降低了银行通过内部补充资本的能力。因此对大多数银行来说,需要拓宽外部融资渠道,采取优先股、二级资本债、可转债等工具补充资本,确保资本可持续运营,实现银行可持续发展。

7.综合压力测试。通常而言,只有经历完整的经济周期检验,才能评判一家金融机构真正的风险管理水平,新冠疫情恰好提供了观察银行经营能力的窗口。疫情为银行风险管控和资产质量提供了一次实战性、真实情景下的压力测试,从多家银行已披露的业绩来看,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双升、净息差收窄,疫情对于银行业绩的压力不言而喻。不过,疫情也迫使银行从危机中育新机,很多家银行的存贷款增速创历史同期新高,疫情期间的非接触式线上化服务,也给银行带来新的机会。此外,抛开因大幅计提拨备造成的净利润下降这一点,很多家银行的营业收入和拨备前利润均为正增长,说明银行财务的基本面仍较稳健。

这给资产负债管理带来启示,银行需要采集疫情中的各类宏观、行业、资本市场等外部大数据,用于今后的综合压力测试。在资产负债经营视角下,把外部大数据与行内经营数据相结合开展分析和沙盘推演,可以将受市场影响的极端场景复盘,把压力场景下的资产负债表现、净利润表现、不良率和不良资产表现推演到极致。实际操作中,技术是完全可以保障的,但是综合压力测试效果受制于各类外部大数据的可获取性、各类数据质量,以及数据与业务融合应用场景设计等。

结 语

银行业的使命是服务实体经济,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监管机构积极从监管侧引领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最近几年银行业优化调整信贷投向,持续加大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服务实体经济成效显著。

今后,银行需要持续快速响应落实监管政策,主动深入分析和理解监管用意,以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一方面需要全面落实资产负债相关的监管要求,另一方面需要主动调整资产负债结构,通过配置资产负债将微观主体行为与宏观经济变量建立起联系,分析经济变量传递链路,精准施策。比如MPA监管考核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其他负债渠道受限,同业存单放量。当货币市场利率提高,同业负债成本(包括存单)被动上升。成本抬升倒逼银行风险偏好转移,信贷久期拉长、资金脱虚向实,流向中小企业,融资难现象得到缓解。通过这个示例,不难看出,在一套有效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加持之下,尚有许多细节工作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

参考资料

[1]于忠义:《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价值创造》,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6

[2]于忠义:《保险公司风险与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与实践》,东北师范大学 出版社,202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