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炎在元朝生活了40年,为何说他是宋词史上最后一个响亮的音节?

 写乎 2021-09-27

作者:赵心放

公元1279年(南宋祥兴二年 元至元十六年)的崖山海战之后,历时320年的宋王朝覆灭。此时著名词人张炎才30多岁,他在元朝的统治下又生活了约40年。

后人评说张炎是最后一位著名的宋词人,是绮丽哀宛的宋词史上最后一个响亮的音节。

(一)国破家亡令人悲

张炎是凤翔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人氏,其曾祖父张镃是南宋中期的著名人物,是宋南渡名将张俊的曾孙、刘光世的外孙,是张氏家族崇武转向崇文的关键一辈人物,能诗擅词善画,与陆游、姜夔等文化名人时有交往。

父亲张枢精通音律,擅长作词曲,是“西湖吟社”的一名发起人和组织者,与词人周密、杨瓒等人诗酒唱和,成为当时的文坛佳话。

真是大树底下好乘凉哦,天资聪慧的张炎,自幼接受到家族前辈和他们文友专业的词作指导,对文学尤其是作词有了浓厚的兴趣,青年时期就具备了很高的文学素养,较强的诗词创作能力。

虽然南宋朝廷已风雨飘摇多年,但“狼”真正到来之前,不断式微的国运仿佛距离现实还很遥远。记得有次“西湖吟社”的文友们在西湖边唱和的时候,张炎当时在场作了首《南浦.春水》词来描绘西湖美景。追忆群贤毕至的难忘场景。因用语典雅优美,抒情从容欢畅,被大家捧为写春水景物的千古绝唱,张炎因此一举成名,得到了一个“张春水”的雅号。

蒙古亡南宋之心由来久之。随着1235年蒙古军大举南侵,张炎家族接连遭受灾难。祖父张濡镇守杭州西北关口独松关时,误杀了蒙古的使者,一年后蒙古军攻陷杭州,张濡被五马分尸,全部家产没收入官。父亲张枢从此下落不明,张炎家破人亡了。

多年后张炎重游西湖,再写西子,一首《高阳台.西湖春感》中字字皆是“物事人非”的感叹了。

此时的西湖没有了以前的秀丽和欢悦,只有凄凉荒芜和悲伤。如:“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无心在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 。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鹊”。

(二)幻想破灭心欲碎

元朝建立后,把境内的老百姓分成四等,等级非常森严,处于三四等的汉人(在原金统治区内的汉族人、契丹人和女真族人)和南人(原南宋统治区内的汉族和其他各族人),最多充任一些文官闲职。

在元朝建立后的开头十几年间,张炎和许多江南文人一样,对蒙古人充满了仇恨,但他们看到宋朝皇室后裔、书法绘画大家赵孟頫由最初的四品官擢升为一品官了,让他们想到历史迁延,王朝更替,入仕为官,造福百姓,在任何一个朝廷都可以。于是盼望有机会入仕,去实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追求目标。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有书才有故事。

1290年从大都北京传来了征召书函,要张炎和几位朋友去缮写《大藏经》。出发前张炎有一些矛盾,在他写的《声声慢》中表露无遗:似东山,还似东篱?待去隐,怕如今,不似晋时。“东山”说的是谢安先隐居东山后伺机复出的故事,“东篱”说的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故事。最后他认为现在毕竟不是晋时,复出不能靠一厢情愿哦。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次被征召仅仅是出一次文差。

第二年的春天,张炎和他朋友都灰溜溜地回到了江南。这次北上大都北京的经历,对张炎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此以后,张炎漫游吴越之间,生活十分落魄清贫,晚年归隐杭州,靠占卦为生,最后落拓而终。

张炎在晚年,常常以安史之乱后四处飘零的杜甫自喻,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词名句,共同对抗催人泪下的人生之悲。

(三)终成大家令人赞

宋词名家辈出,自成一家的词人就有几十位,都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成就。

在宋词创作上取得成就的诸多词人中,南宋末年的张炎是一个特别突出的人。可以这样说,张炎的词是宋词的最后一个音节或最后的一个音符。

进入元朝到大都北京应了一次文差后,他真正看清了现实,选择了粗茶淡饭的平民生活,除了偶尔与朋友小聚,大多时间都在杭州生活,将更多的时间和主要精力用在了词学的研究和创作上。

姜夔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音乐家。有关专家评论,姜夔词具有“清空”和“骚雅”的特点。苏轼和辛弃疾两位大家的“清空”“骚雅”都是通过诗歌化的途径实现的,姜夔却是将原来并无必然联系的“清空、骚雅”联成一体,形成一种新的词风。

张炎认真总结了宋代词的创作与发展,提出了“词要清空”的艺术主张,并把姜夔词作为清空词风的典范,后世把他和姜夔并称为“姜张”,把他与宋末著名词人蒋捷、王沂孙、周密并称为“宋末四大家”。

他一生创作近三百首词,这些词收入他的词集《山中白云词》,另外他还著成词论专著《词源》八卷。

【作者简介】赵心放,笔名赵式,重庆市杂文学会理事、重庆市南岸区作家协会理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