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泄泻之肾阳虚衰证,若泻下滑脱不紧,或虚作努责者,可用何方(单选) A、真人养脏汤 B、四神丸 C、乌梅丸 D、附子理中丸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A。 解析:泄泻肾阳虚衰证,多表现为黎明之前,腹泻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治疗当温肾健脾,固涩止泻,若出现滑脱不禁,选用真人养脏汤以固涩止泻。 点击空白答题丨淡出动画 02 治疗湿热泄泻的主方是(单选) A、藿香正气散 B、玉枢丹 C、葛根芩连汤 D、香连丸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C。 解析:湿热泄泻多表现为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苔微黄厚腻,脉濡数,治疗应选用葛根芩连汤以清热利湿,分利止泻。 点击空白答题丨淡出动画 03 某女,45岁,常出现大便溏薄,今日加重,症见大便稀薄,每日5~6次,腹部隐隐喜按,进食减少,食则胀闷,自述进油腻食易致发作。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舌质淡,苔白,脉细弱,其辩证为(单选) A、寒湿内盛 B、食滞肠胃 C、脾胃虚弱 D、脾胃虚寒 E、肾阳虚衰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泄泻的治疗原则,患者出现大便溏薄,进食减少,食则胀闷,进食油腻易发作,为脾胃虚弱,无力消化的表现,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均为脾胃虚弱的临床表现,因此当辩证为久泻的脾胃虚弱证。 点击空白答题丨淡出动画 04 某女,45岁,常出现大便溏薄,今日加重,症见大便稀薄,每日5~6次,腹部隐隐喜按,进食减少,食则胀闷,自述进油腻食易致发作。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舌质淡,苔白,脉细弱,首选何方治疗(单选) A、藿香正气散加减 B、四神丸加减 C、痛泻要方加减 D、参苓白术散加减 E、真人养脏汤加减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D。 解析:脾胃虚弱的久泻当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因此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可治疗。 点击空白答题丨淡出动画 05 某女,45岁,常出现大便溏薄,今日加重,症见大便稀薄,每日5~6次,腹部隐隐喜按,进食减少,食则胀闷,自述进油腻食易致发作。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舌质淡,苔白,脉细弱,若病人进一步的发展,出现四肢不温,畏寒喜暖,腰膝冷痛,宜用何方治疗(单选) A、四神丸加减 B、痛泻要方加减 C、桃花汤加减 D、补中益气汤加减 E、附子理中汤加减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E。 解析:脾胃虚弱的患者出现进一步的发展,出现四肢不温的症状,为脾阳虚弱,阴寒内盛,出现腹中冷痛,手足不温,宜选用附子理中丸加吴茱萸、肉桂以温中散寒。 点击空白答题丨淡出动画 (4)明·李中梓《医宗必读·泄泻》提出著名的治泻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在治法上有了较大的发展。 1.病因 考点三:泄泻的辨证论治 临床表现:泄泻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并有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治法:芳香化湿,疏表散寒。 代表方:藿香正气散加减。如湿邪偏重,症见胸闷,腹胀,尿少,肢体倦怠,苔白腻者,可用胃苓汤以健脾燥湿,淡渗分利。 临床表现:泄泻腹病,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苔微黄厚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分利止泻。 代表方:葛根芩连汤加味。若湿邪偏重,症见胸腹满闷,口不渴,或渴不欲饮,舌苔微黄厚腻,脉濡缓,可合平胃散。 临床表现: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伴有不消化之物,脘腹痞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和中止泻。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若食滞较重化热,脘腹胀满,泻而不爽者,可因势利导,采用“通因通用”之法,用积实导滞丸。 临床表现:大便时塘时泻,水谷不化,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饮食减少,脘腹胀闷不舒,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代表方:参苓白术散加减。若脾阳虚衰,阴寒内盛,腹中冷痛,手足不温,宜用附子理中丸加吴茱萸、肉桂以温中散寒。若久泻不止,中气下陷,而致脱肛者,可用补中益气汤,益气升清,健脾止泻。 临床表现:泄泻多在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泄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代表方:四神丸加味。若滑脱不禁者,可合桃花汤或真人养脏汤以固涩止泻;若虽为五更泻,但脾肾阳虚不显,反见心烦嘈杂,而有寒热错杂之症者。宜用乌梅丸加减。 (3)肝气乘脾证 临床表现:平时多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泄泻,舌淡红,脉弦。 治法:抑肝扶脾。 代表方:痛泻要方加减。 1.起居有常,调畅情志,谨防风寒湿邪侵袭。 2.在治疗的同时,应注意饮食,避免生冷,禁食荤食油腻等物 1.注意“风药”的临床运用 2.虚实夹杂者,寒热并用 3.掌握通法在慢性泄泻中的运用时机 青医说 用心做中医在线教育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