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昨天的内容。。。 第三节痰饮(二) 考点四:苓桂术甘汤与甘遂半夏汤治疗饮停于胃的鉴别诊断 考点击破 痰饮(狭义)的病因是素体脾虚,运化不健,复加饮食不当,或外湿所伤,而致脾阳虚弱, 饮留胃肠。由于虚实主次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 1.脾阳虚弱 症见心下痞闷,胃中有振水音,脘腹喜温畏冷,背寒,呕吐清水痰涎,水入易吐,口渴不欲饮,心悸气短,头昏目眩,食少,大便或溏,形体逐渐消瘦,舌苔白滑,脉弦细而滑。治疗应温脾化饮。方用苓桂术甘汤,温脾阳,利水饮。药用桂枝、甘草,通阳化气;白术、茯苓,健脾渗湿。 2.饮留胃肠 症见心下坚满或痛,自利,利后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或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腹满、便秘、口舌干燥,舌苔腻、色白或黄,脉沉弦或伏。治疗应攻下逐饮,方用甘遂半夏汤,攻守兼施,因势利导,药取甘遂、半夏逐饮降逆;白芍、蜂蜜,酸甘缓中,以防伤正,借甘遂、甘草相反相激,祛逐留饮。 考点点拨 此考点需重点掌握两者不同的病因病机及选方思路。 考点五:痰的疾病转化 考点击破 痰、饮、水、湿同出一源,俱为津液不归正化,停积而成。从形质言,饮为稀涎,痰多厚浊,水属清液,湿性黏滞;从病证言,饮之为病,多停于体内局部,痰、湿为病,无处不到,变化多端,水之为病,可泛滥体表、全身;从病理属性而言,饮主要因寒积聚而成,痰多因热煎熬而成,水属阴类,由于导致发病之因不一,而有阳水、阴水之分,湿为阴邪,但无定体,可随五气从化相兼为病。合而言之,因四者源出一体,在一定条件下又可相互转化。 考点点拨 此考点熟悉痰、饮、水、湿四者不同表现特点即可。 考点六:痰饮的临证备要 考点击破 1. 扶正与祛邪相宜 因攻下伤正,因此在攻下之后又当扶脾益气以固其本。 2. 注意病证转化 痰饮的转归,主要表现为脾病及肺、脾病及肾、肺病及肾。若肾虚开阖不利,痰饮也可凌心、射肺、犯脾。另一方面,痰饮多为慢性病,病程日久,常有寒热虚实之间的相互转化。而且饮积可以生痰,痰瘀互结,证情更加缠绵。故应注意对本病的早期治疗。 3. 关于痰的形质 根据痰的形质不同,可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 。本节痰饮属有形之痰的范围。古人所谓百病多有兼痰者、怪病多从痰治等,多指无形之痰。 真枪实练 1 (单选)饮证与水肿,同为津液病变,其不同在于 A.邪在表与在里 B.正虚与邪盛 C.饮邪的多少 D.局部与全身 E.上部与下部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与解析:D。饮之为病,多停留于体内局部,水之为病,可泛溢体表全身。 2 (多选)下列何方治疗支饮 A.苓甘五味姜辛汤 B.小青龙汤 C.木防已汤 D.苓桂术甘汤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与解析:ABCD。支饮寒饮伏肺证治宜温肺化饮,方用小青龙汤;体虚表证不著者,可改用苓甘五味姜辛汤;若邪实正虚,饮郁化热,当行水散结,补虚清热,用木防已汤;若脾肾阳虚,宜温补脾肾,以化水饮,偏于脾阳虚者,方用苓桂术甘汤。 3 (单选)治疗饮证的总则是 A.发汗 B.利水 C.逐饮 D.温化 E.祛湿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与解析:D。饮为阴邪,遇寒则聚,得温则行,因而痰饮的治疗主以温化为原则。 4 (单选)水饮在胃,化热伤阴时应用何方治疗为佳 A.黄芩温胆汤 B.大半夏汤 C己椒苈黄汤 D.木防己汤 E.甘遂半夏汤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与解析:E。甘遂半夏汤攻守兼施,因势利导,用于水饮在胃。药取甘遂、半夏逐饮降逆;白芍、蜂蜜酸甘缓中,以防伤正,借甘遂、甘草相反相激,祛逐留饮。 5 (多选)患者胸胁支满,心悸气短,头昏目眩背寒肢冷,足胫浮肿,咯痰清稀,动则喘促,舌胖大苔白滑,脉沉细而滑,治疗宜选用 A.小青龙汤 B.苓桂术甘汤 C.真武汤 D.金匮肾气丸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与解析:BCD。为支饮脾肾阳虚型,治宜温补脾肾,以化水饮,可用金匮肾气丸,真武汤,苓桂术甘汤。 6 (单选)治疗邪犯胸肺之悬饮宜选用 A.柴枳半夏汤 B.椒目瓜蒌汤 C.香附旋覆花汤 D.己椒苈黄丸 E.柴胡疏肝散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与解析:A。悬饮犯胸肺治宜和解宣利,方用柴枳半夏汤加减。 7 (单选)治疗悬饮邪犯胸肺证,应首选 A.椒目瓜蒌汤 B.己椒苈黄丸 C.柴枳半夏汤 D.大青龙汤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与解析:C。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痰饮辨证论治的掌握情况。悬饮邪犯胸肺证多为时邪外 袭,邪侵胸胁,少阳枢机不和所致。治宜和解少阳,宣利枢机,方药首选柴枳半夏汤。椒目瓜萎汤主要治疗悬饮水留胁下证;已椒苈黄丸攻逐水饮,用于治疗痰饮饮留于肠;大青龙汤有发表清里之功,常用于治疗表寒外束,饮郁化热之溢饮。 8 (多选)运用攻下逐饮法治疗痰饮,可选用 A.甘遂半夏汤 B.椒目瓜蒌汤 C.葶苈大枣泻肺汤 D.己椒苈黄丸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与解析:AD。此题旨在考查攻下逐饮法治疗痰饮。A选项甘遂半夏汤具有攻逐水饮功用 (甘遂为峻下逐水药),本方攻守兼施,因势利导,用于水饮在胃。B选项椒目瓜蒌汤由椒目、瓜 蒌仁、葶苈子、桑白皮、苏子、半夏、茯苓、橘红、蒺藜、生姜组成,全方没有峻下药,也就无所谓攻下逐饮。C选项此方亦无攻下逐饮之功。D选项已椒苈黄丸为前后分消之品。其中防己、椒目、葶苈子能泻水,而大黄能攻下,共成攻下逐饮之功,可用于痰饮中饮留胃肠证,一般用治水饮在肠,饮郁化热之证。 考点点拨 此考点主要考查四饮的临证选方,其中重点为痰饮和支饮的用方。 编辑:小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