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白杜甫到处旅游,只是为了想当官?

 泰荣林黑皮 2021-09-27
“古人经常在旅途之中客死他乡。”

松尾芭蕉在《奥之细道》的序言中描述了他旅行出发时的心境,其中就有如上这句话。

根据注释可知,旅途中身故的古人是指芭蕉敬仰的西行法师、宗祇、李白及杜甫。

芭蕉将如浮云般任风吹拂、漂泊不定的自己悄悄比作李白和杜甫。

图片

松尾芭蕉


就如那句“品尝李杜精心酿造之美酒”所描写的,芭蕉对李白、杜甫情有独钟,非比寻常。

不过,对于芭蕉来说,俳谐是“只此一线相牵连”,没有什么功利色彩。

对于李白和杜甫来说,诗文则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士”人的修养。

为了报效国家,磨励文笔,练达诗文,力争科举及第是首要的。李白和杜甫也有志于此。

图片
南宋·梁楷《太白行吟图》

唐代与宋代之后的情况不同,不仅有科举取士的考试方式,通过选贤举能的举荐方式也可步入仕途。

当然,为获得推荐,诗文必须文采出众。

李白30岁时因作《上安州裴长史书》《与韩荆州书》等而获得认可,希望得到官职。

杜甫也是如此。虽然他科举失败,但仍然向高官赠诗,参与猎官活动。

图片

说起猎官活动,虽令人感到厌恶,但若因此能谋得一官半职,便可造福天下黎民百姓,的确是志向高远啊。

李白与杜甫20多岁便夜以继日地四处游历。广义地说,这也是猎官活动。

他们一定是暗暗期待自己的才能得到赏识,名声远扬,并传入权威人士耳中。

图片

▲北宋·赵佶《文会图》(唐十八学士图)


政治是依靠人际关系推动的,为此需要游历四方,结识地方上的权威人士,这样就可以为将来做官时获得更多的支持做准备。

而且他们也考虑到这些地方长官一旦有朝一日升至中央,担任朝廷重职,对他们会更有利。

因此,他们的旅行极具政治色彩,与芭蕉单纯地追求风雅不尽相同。

图片

杜甫像


他们虽然也是一边旅行一边写诗,但胸怀一种信念,那就是那些诗文能在某种程度上为他们求取仕途发挥一定作用。

图片

李杜所作羁旅诗中以描写人际关系的作品居多,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鲁郡东门送杜二甫》《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天末怀李白》《江南怀李龟年》等。其余的多数为咏史怀古的诗句。

咏史怀古作品中尤以李白的《越中览古》和杜甫的《蜀相》最为有名。

图片

元·夏永《黄鹤楼图》


前者的内容与越王勾践有关;后者则以诸葛亮为主题。从广义上讲,这两首诗也含有人际关系方面的内容。

李杜游历山川是为了谋求支持,结交同道志士,并神交历史人物。吟咏自然之诗,只不过是顺便为之。

据说,李白在四川彭明县度过了少年时代,20岁起去峨眉山游玩,甚至去过青海附近的岷山。

他与朋友吴指南出游楚地,足迹踏遍洞庭、武昌、金陵、扬州、襄阳等地。归蜀后,又前往越中。他们的确是四处游历、浪迹天涯。

图片

元·赵孟頫《蜀道难》(局部)


李白30岁左右时因为与许圉师的孙女结婚才暂时在安陆(湖北)安顿下来。

虽说稳定,但他也只是把家安在安陆,继而又踏上旅途,经襄阳、洛阳、太原、衮州,直至江南、会稽,最终年过40才被召至长安。

图片

比李白小11岁的杜甫也是20岁左右游历吴越之地,返回洛阳后参加科举并未及第,于是继续在齐赵等地游走。

图片

清·王时敏《杜甫诗意图册》


杜甫与李白在天宝三年(744)见面。那时,杜甫正处于游历将要结束之时,而李白则被朝廷流放,开始了人生后期的漂泊。

二人同游济州和衮州,在鲁郡县东石门告别。李白的辞别诗如下:

何时石门路,
重有金樽开。

杜甫与李白作别后,也写了一首《春日忆李白》。

其中有“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这样的诗句。

安禄山之乱后,杜甫官升至左拾遗。虽得高官,但因时值饥荒,最终弃官而去。从秦州到同谷,后又不得不越过险峻的蜀道前往成都。

图片

宋·佚名《明皇幸蜀图》


安禄山叛乱时,李白加入了挑起勤皇义军大旗的永王李璘的阵营。

可是,肃宗与弟弟李璘不和,义军被视为叛军,李白因参与叛军而入狱浔阳。后来被免去死罪,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之时获得赦免。

当时他已经年至花甲。

即便如此,李白仍然前去武昌、金陵、扬州等地游历,后于62岁客死在当涂李阳冰家中。

图片

清·华岩《天山积雪图》


李白和杜甫皆客死于旅途之中。但是,他们的旅行并不是像芭蕉认为的追求风雅,二人晚年的旅程是因饥荒、放逐、流放等不得已而为之,行程惨淡,漂泊不定。

图片

如今, 我们能够读到李白和杜甫留下的大量旅行诗文。

有些诗中洋溢着青春的希冀,期盼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基础,兴致勃勃地踏上旅途;有些诗为晚年漂泊时所作,其中充满艰辛苦涩。

我们必须将其两相对照,方可深入了解个中滋味。

图片

元·盛懋《三峡瞿塘》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洋溢着接受赦免后返回江陵的欣喜之情。

有人说,“千里江陵一日还”从距离看是不是小题大做了?在三峡激流之中,一叶轻舟转眼可过万重山,早上出发晚上不可能到不了。

不过与此相比,这首诗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它生动地表达了李白当时获得赦免后一身轻松的状态与欢喜雀跃的心情。

落日心犹状,
秋风病欲苏。

这是杜甫于去世前一年行至湖南时所作的一首诗——《江汉》。

他看着火红的夕阳,便又鼓起勇气,在秋风吹拂下病体似乎也康复了。

图片

元·盛懋《坐看云起图》


晚年的李白在旅途中一定也是同样胸怀壮志。

落日和秋风,对于李杜而言,不是触景生情,而是在鼓舞世人展现对抗现世的壮志之心。

杜甫的《江汉》以“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结束全诗。

古人养老马,不是指望它长途跋涉,而是用其智慧。

同样,人虽年老体弱,但因经验丰富,见多识广,仍可为国家效力。

就这样,垂暮之年的杜甫,在旅途中仍在开导自己:

即使老了,也有适合的积极的生活方式。

本文内容摘选自陈舜臣随笔集:《云外之峰》,原文标题为《诗人的旅行》,有删减

世间 · 好物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中国画报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