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译注集注-井

 心理咨询诊所 2021-09-27

卦四十八坎上巽下

【原文】《井》: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凶。

【今注】井:卦名。指水井。古时掘地为井。井又是社会组织单位,古时八家为一井。四井为一邑。改,变动。往来井井:第一个“井”字作动词用,即从井中取水。汔qi,水干涸。繘,穿也,亦有解作水绳索的。以爻意观之,当以作“穿”为是。lei:帛《易》作“累”,毁缺,又作“累”。瓶,古代汲水的器具。

【今译】井:村邑搬迁,井不会变动。因而对于井来说无得无失。人们来来往往从井中取水,井干涸了,也不挖井,结果毁坏了取水的瓶,有凶。

《井卦》:象征无穷:改变迁移城邑不会使水井发生改变和迁徙,井水不会枯竭也不会溢满,来来往往的人都到井里来打水。提水提到井口眼看就要上来了,却把水瓶打翻了,这是凶险的兆头。

【周易正义】

48巽下坎上。井:改邑不改井,

[注]井,以不变为德者也。

[疏]正义曰:“井”者,物象之名也。古者穿地取水,以瓶引汲,谓之为井。此卦明君子脩德养民,有常不变,终始无改,养物不穷,莫过乎井,故以修德之卦取譬名之“井”焉。“改邑不改井”者,以下明“井”有常德,此明“井”体有常,邑虽迁移而“井体”无改,故云“改邑不改井”也。

无丧无得,

[注]德有常也。

[疏]正义曰:此明井用有常德,终日引汲,未尝言损;终日泉注,未尝言益,故曰“无丧无得”也。

往来井井。

[注]不渝变也。

[疏]正义曰:此明性常。“井井”,絜静之貌也。往者来者,皆使洁静,不与人有往来,改其洗濯之性,故曰“往来井井”也。

汔至亦未繘井,

[注]巳来至而未出井也。

羸其瓶,凶。

[注]井道以巳出为功也。几至而覆,与未汲同也。

[疏]正义曰:此下明井诫,言井功难成也。汔,几也。几,近也。繘,绠也。虽汲水以至井上,然绠出犹未离井口,而钩羸其瓶而覆之也。弃其方成之功,虽有出井之劳,而与未汲不异,喻今人行常德,须善始令终。若有初无终,则必致凶咎,故曰“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凶”。言“亦”者,不必之辞,言不必有如此不克终者。计获一瓶之水,何足言凶?以喻人之修德不成,又云但取喻人之德行不恒,不能慎终如始,故就人言凶也。

【集解】井:郑玄曰:坎,水也。巽,木,桔槔也。互体离兑,离外坚中,虚瓶也,兑为暗泽,泉口也。言桔槔引瓶,下入泉口,汲水而出,井之象也。井以汲人,水无空竭,犹人君以政教养天下,惠泽无穷也。

改邑不改井,虞翻曰:泰初之五也。坤为邑,乾初之五折坤。故“改邑”。初为旧井,四应甃之,故“不改井”。

无丧无得,往来井井。虞翻曰:无丧,泰初之五。坤象毁坏,故“无丧”。五来之初,失位无应,故“无得”。坎为通,故“往来井井”。往谓之五,来谓之初也。

汔至,亦未繘井,虞翻曰:巽绳,为繘,汔,几也。谓二也。几至初改,未繘井,未有功也。

羸其瓶,凶。虞翻曰:羸钩罗也。艮为手,巽为繘,离为瓶,手繘折其中,故“赢其瓶”。体兑毁缺,瓶缺漏,故“凶”矣。干宝曰:水,殷德也。木,周德也,夫井,德之地也。所以养民性命而清洁之主者也。自震化行,至于五世,改殷纣比屋之乱俗,而不易成汤昭假之法度也。故曰“改邑不改井”。二代之制,各因时宜,损益虽异,括囊则同,故曰“无丧无得,往来井井”也。当殷之末,井道之穷,故曰“汔至”。周德虽兴,未及革正,故曰“亦未繘井”。井泥为秽,百姓无聊,比者之间,交受涂炭,故曰“羸其瓶,凶”矣。

【朱熹注】巽下,坎上。

井: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凶。井者,穴地出水之处。以巽木入乎坎水之下,而上出其水,故为井。改邑不改井,故无丧无得,而往者来者,皆井其井也。汔,几也。繘,绠也。羸,败也。汲井几至,未尽绠而败其瓶,则凶也。其占为事仍旧无得丧,而又当敬勉,不可几成而败也。

【原文】《彖》曰:巽乎水而上水,井。井养而不穷也。「改邑不改井,」乃以刚中也。「汔至,亦未繘井」,未有功也。「羸其瓶」,是以凶也。

【今注】此释《井》卦卦名及卦辞之义。巽乎水而上水:《井》卦下巽上坎,巽为木,为入,坎为水,故以木桔槔。引瓶下水吸水而上。巽,“巽木,桔槔gao井上汲水的工具。”井,指水井,又为古时社会组织单位,八家为一井。刚中:<井>二五以阳居中。未有功:指不修治井,不会发挥其功用。

【今译】《彖传》说:以木引水而上,有井之象。井水供养人而不穷尽。“搬迁村邑,井不会变动”,这是因二五以刚得中。“井干涸了也不去挖井”,未能尽到井的功用。“毁坏了水瓶”,所以为凶的预兆。

【周易正义】《彖》曰:巽乎水而上水,井。

[注]音举上之上。

[疏]“《彖》曰”至“水井”。正义曰:此就二体释“井”之名义。此卦坎为水在上,巽为木在下,又巽为入,以木入於水而又上水,井之象也。注“音举上之上”。正义曰:嫌读为去声,故音之也。

井养而不穷也,“改邑不改井”,乃以刚中也。

[注]以刚处中,故能定居其所而不变也。

[疏]正义曰:“井养而不穷”者,叹美井德,愈汲愈生,给养於人,无有穷巳也。“改邑不改井,乃以刚中也”者,此释井体有常,由於二五也。二五以刚居中,故能定居其所而不改变也。不释“往来”二德者,无丧无得,“往来井井”,皆由此刚居中,更无他义,故不具举《经》文也。

“汔至亦未繘井”,未有功也。

[注]井以巳成为功。

[疏]正义曰:水未及用,则井功未成,其犹人德事被物,亦是功德未就也。

“羸其瓶”,是以凶也。

[疏]正义曰:汲水未出而覆,喻脩德未成而止,所以致凶也。

【子夏注】水人之资也,徳人之保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故从于水,而下入得水,上汲而施物,井之道也。好于徳而巽志修徳,充其徳而位于民,上咸赖其泽徳之施也。故井曰徳,巽志修徳,曰徳之地不可改而非其道也。酌之不竭,不资于外,无丧无得也。君子之徳,其虚中无改,施之不竭,于何而丧其厚徳也。必备莫究其极,又何能得井冽可食之。往来者,皆井,其井之用焉,则君子徳博而施,故往来者徳其徳焉。非刚中之徳不能至也,井可食矣。人近至之而未繘,无功不能汲。下君子虽至于徳,无其位不受其器,未伸其功也。羸其缾,凶繘之失道,用之非器,弃先之功而及其凶也。君子于器而立度,行权而合物,然后道可终也。夫道者,及物而成徳也。修其徳而不利济,非其道也。有徳无其位,不建其功,其徳未行也。有其法当于权,然后能终之,故君子不可以不备徳,观其井而古今之道可知也。

【集解】《彖》曰:巽乎水而上水,井。荀爽曰:巽乎水,谓阴下为巽也。而上水,谓阳上为坎也。木入水出,井之象也。

井养而不穷也。虞翻曰:兑口饮水,坎为通,往来井井,故“养不穷也”。

改邑不改井,乃以刚中也。荀爽曰:刚得中,故为“改邑”。柔不得中,故为“不改井”也。

无丧无得。荀爽曰:阴来居初,有实,为“无丧”。失中,为“无得”也。

往来井井,荀爽曰:此本泰卦。阳往居五,得坎为井;阴来在下,亦为井,故“往来井井”也。

汔至亦未繘,荀爽曰:汔至者,阴来居初下。至汔,竟也。繘者,所以出水通井道也。今乃在初,未得应五,故“未繘”也。繘得,绠汲之具也。

未有功也。虞翻曰:谓二未变应五,故“未有功也”。

羸其瓶,是以凶也。荀爽曰:井,谓二。瓶,谓初。初欲应五,今为二所拘羸,故“凶”也。孔颖达曰:计覆一瓶之水,何足言凶?但此喻人德行不恒,不能善始令终,故就人言之凶也。

【朱熹注】《彖》曰:巽乎水而上水,井,井养而不穷也。以卦象释卦名义。

「改邑不改井」,乃以刚中也。「汔至亦未井」,未有功也。「羸其瓶」,是以凶也。以卦体释卦辞。「无丧无得,往来井井」两句,意与“不改井”同,故不复出。刚中,以二五而言。未有功而败其瓶,所以凶也。

【原文】《象》曰: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劳民劝相。

【今注】此释《井》卦卦爻之象。木上有水:《井》卦下巽上坎,坎为水在上,巽为木在下,故“木上有水”。相,助。

【今译】《象传》说:木上有水,《进》卦之象。君子效此当使民劳作而又劝勉辅助。

《井卦》的卦象是,巽木下坎水上,即是说水分沿着树身向上运行,直达树冠,为井水源源不断地被汲引到地面之表象,因此象征无穷;井水无穷无尽,孜孜不倦地养育着人们,君子应当效法这种美德,不辞劳苦地为大众谋福利,倡导助人为乐的社会风尚。

【周易正义】《象》曰: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劳民劝相。

[注]“木上有水”,井之象也。上水以养,养而不穷者也。相犹助也。可以劳民劝助,莫若养而不穷也。

[疏]正义曰:“木上有水”,则是上水之象,所以为井。“君子以劳民劝相”者,劳谓劳赉,相犹助也。井之为义,汲养而不穷,君子以劳来之恩,勤恤民隐,劝助百姓,使有成功,则此养而不穷也。

【子夏注】木上有水,上木而出,以润于木,井徳之施也。劳也者,勉民之劳也。治之得冝,乐其劳而生财也。上让下,敬父慈子,孝人之性也。君子明之善,而劝也。非抑之制之,善为事者如之也。

【集解】《象》曰:木上有水,井。王弼曰:木上有水,上水之象也。水以养而不穷也。

君子以劳民劝相。虞翻曰:君子谓泰乾也。坤为民;初上成坎,为劝,故“劳民劝相”。相,相助也。谓以阳助坤矣。

【朱熹注】《象》曰: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劳民劝相。木上有水,津润上行,井之象也。劳民者,以君养民;劝相者,使民相养,皆取井养之义。

【原文】初六,井泥不食。旧井无禽。

《象》曰:「井泥不食」,下也。「旧井无禽」,时舍也。

【今注】⑥旧井无禽:古时井旁种树,树长木果,禽来食之,井废树死,飞鸟不至。另有说鸟类有用废井做巢的习惯,此爻乃指旧井没有鸟巢,故飞鸟不至。二说似后说为胜。下,初六之阴居《井》之下,井底有泥之象。初六与四无应,故水不能食用之象。时舍:指井当随时而舍弃。

【今译】初六;井中只有泥,已经不能取水食用,这旧井连飞鸟也不来。

井底淤满了污泥不能供人饮用,历尽沧桑,年久失修的老井连鸟雀都不来光顾。

《象传》说:“井有泥而不能食用”,初六居井最下。“旧井无禽鸟”,过时而舍弃。

“井底淤满了污泥不能供人饮用”,完全是因为位置处在最下面,相当于井底部位,水中泥沙不断沉淀最后都淤积在这里;“历尽沧桑、年久失修的老井连鸟雀都不来光顾”,反映出一种时过境迁,被世间万物所遗忘抛弃的凄凉遭遇。

【周易正义】初六:井泥不食,旧井无禽。

[注]最在井底,上又无应,沈滞滓秽,故曰“井泥不食”也。井泥而不可食,则是久井不见渫治者也。久井不见渫治,禽所不向,而况人乎?一时所共弃舍也。井者不变之物,居德之地,恒德至贱,物无取也。

[疏]“初六并泥”至“无禽”。正义曰:初六“最处井底,上又无应,沈滞滓秽”,即是井之下泥污,不堪食也,故曰“井泥不食”也。井泥而不可食,即是“久井不见渫治,禽所不向,而况人乎?故曰“旧井无禽”也。注“井者不变之物”。正义曰:“井者不变之物,居德之地”者,《繇》辞称“改邑不改井”,故曰“井者,不变之物,居德”者,《系辞》又云:“井,德之地”,故曰“居德之地”也。《注》言此者,明井既有不变,即是有恒,既居德地,即是用德也。今居穷下,即是恒德至贱,故物无取也,禽之与人,皆共弃舍也。

《象》曰:“井泥不食”,下也。“旧井无禽”,时舍也。

[疏]正义曰:“下也”者,以其最在井下,故为井泥也。“时舍也”者,以既非食,禽又不向,即是一时共弃舍也。

【子夏注】居于井下,井泥者也。旧井而无水者也,禽何食哉。穷下而质弱者矣,时何用哉,故舎也。

【集解】初六:井泥不食,旧井无禽。干宝曰:在井之下体,本土爻,故曰“泥”也。井而为泥,则不可食,故曰“不食”。此托纣之秽政不可以养民也。旧井,谓殷之未丧师也。亦皆清洁,无水禽之秽,又是况泥土乎!故“旧井无禽”矣。

《象》曰:井泥不食,下也。旧井无禽,时舍也。虞翻曰:食,用也。初下称泥。巽为木果,无噬嗑食象。下而多泥,故“不食”也。乾为旧,位在阴下,故“旧井无禽,时舍也”。谓时舍于初,非其位也。与乾二同义。

崔觐曰:处井之下,无应于上。则是所用之井不汲,以其其多涂久废之井,不获以其时舍。故曰“井泥不食,旧井无禽”。禽,古擒字,禽,犹获也。

【朱熹注】初六:井泥不食,旧井无禽。井以阳刚为泉,上出为功。初六,以阴居下,故为此象。盖井不泉而泥,则人所不食,而禽鸟亦莫之顾也。

《象》曰:「井泥不食」,下也。「旧井无禽」,时舍也。言为时所弃。

【原文】九二,井谷射鲋,瓮敝漏。

《象》曰:「井谷射鲋」,无与也。

【今注】古有射鱼之俗。谷,底。“谷即壑he,井中容水处也。”鲋fu,小鱼。瓮weng,古代汲水的罐子。敝bi,帛《易》和“井渎射付唯敝句”。所谓“敝句”即“敝笱gou”,曲竹捕鱼之器,无与:九二阳刚与下初六相比,与九五无应。“无与”即无所应援。

【今译】九二:井底射鱼,致使取水瓮罐破漏。

井底容水的凹穴被当作捉鱼的场所,汲水的瓮也破损漏水不能再用。

《象传》说:“井底射小鱼”,无所应援。

“井底容水的凹穴被当作捉鱼的场所”,主要是由于上面没有接应,难以把水送到地面上去供人饮用。于是井的作用得不到发挥,只好退而求其次,盛水的地方成了抓鱼的所在。由于水井陷于瘫痪状态,因而汲水的器具也破损不堪用不成了。

【周易正义】九二:井谷射鲋,瓮敝漏。

[注]谿谷出水,从上注下,水常射焉。井之为道,以下给上者也。而无应於上,反下与初,故曰“井谷射鲋”。鲋,谓初也。失井之道,水不上出,而反下注,故曰“瓮敝漏”也。夫处上宜下,处下宜上,井巳下矣,而复下注,其道不交,则莫之与也。

[疏]正义曰:“井谷射鲋”者,井之为德,以下汲上。九二上无其应,反下比初,施之於事,正似谷中之水,下注敝鲋,井而似谷,故曰“井谷射鲋”也。鲋谓初也。子夏《传》云:“井中虾<虫麻>,呼为鲋鱼也。”“瓮敝漏”者,井而下注,失井之道,有似瓮敝漏水,水漏下流,故曰“瓮敝漏”也。

《象》曰:“井谷射鲋”,无与也。

[疏]正义曰:“无与也”者,井既处下,宜应汲上。今反养下,则不与上交,物莫之与,故曰“无与也”。

【子夏注】井而与下谷之流也。初微阴也,而注志焉。中之才无施,及以应不能上行,而集其下事也。有质而不得,务德也。器自矣,谁不弃之。

【集解】九二:井谷射鲋,瓮敝漏。虞翻曰:巽为谷,为鲋。小鲜也。离为瓮。瓮瓶毁缺,羸其瓶凶,故“瓮敝漏”也。

《象》曰:井谷射鲋,无与也。崔觐曰:唯得于鲋,无与于人也。井之为道,上汲者也。今与五非应,与初比,则是若谷水不注,唯及于鱼,故曰“井谷射鲋”也。瓮敝漏者,取其水下注,不汲之义也。案:鱼,阴虫也。初处井下体,又阴爻,鱼之象也。

【朱熹注】九二,井谷射鲋,瓮敝漏。九二刚中,有泉之象。然上无正应,下比初六,功不上行,故其象如此。

《象》曰:「井谷射鲋」,无与也。

【原文】九三,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

《象》曰:「井渫不食」,行恻也。求「王明」,受福也。

【今注】xiè,治,治污秽称“渫”。行恻:“行,言也。”此指言恻。恻,忧伤。明,英明、贤明。

【今译】九三;井已修治好,却不被食用,使我心悲切。可用此井汲水,乃大王英明,使天下都受到福泽。

井水淘干净了却不饮用,使我心中不免失望;可以赶快汲来尽情享用,君王贤明是大家共同的福气。

《象传》说:“井修好而不食用”,心中忧伤。祈求“大王英明”,以受福禄。

“井水淘干净了却不饮用”,表明尽管血气方刚,一心想有所作为而使世人受益,却苦于一片好心无人领受,满怀热情的善行只落了个令人悲叹的结局;希望“君王贤明”,直接从井水说到人事,盼望圣明的君主出现,思贤若渴,像汲水一样选拔吸收重用人才,就能给国家带来吉祥,君臣万民都可以享受到由此带来的恩惠。

【周易正义】九三: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

[注]渫,不停污之谓也。处下卦之上,复得其位,而应於上,得井之义也。当井之义而不见食,脩巳全洁而不见用,故“为我心恻”也。为,犹使也。不下注而应上,故“可用汲”也。王明则见照明,既嘉其行,又钦其用,故曰“王明,并受其福”也。

[疏]“九三井渫不食”至“王明并受其福”。正义曰:“井渫不食”者,渫,治去秽污之名也。井被渫治,则清洁可食。九三处下卦之上,异初六“井泥”之时,得位而有应於上,非“射鲋”之象。但井以上出为用,犹在下体,未有成功。功既未成,井虽渫治,未食也。故曰“井渫不食”也。“为我心恻”者,为,犹使也。井渫而不见食,犹人脩巳全洁而不见用,使我心中恻怆,故曰“为我心恻”也。“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者,不同九二下注而不可汲也,有应於上,是可汲也。井之可汲,犹人可用。若不遇明王,则滞其才用。若遭遇贤主,则申其行能贤主既嘉其行,又钦其用,故曰“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也。

《象》曰:“井渫不食”,行恻也。

[注]行感於诚,故曰“恻也”。

求“王明”,受福也。

【子夏注】刚治其位,修已而谋治也。在下之上,有徳者也。井以上为井也。未至上出不见食也。忧其行而心恻矣。上应也,可用汲矣。阻于王之疑也。若主明道通矣。得其贤人,王亦赖其治也。并受其福。

【集解】九三:井渫不食,为我心恻。荀爽曰:渫去秽浊,清洁之意也,三者得正,故曰“井渫”。不得据阴,喻不得用,故曰“不食”。道既不行,故“我心恻”。

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荀爽曰:谓五可用汲三,则王道明而天下并受其福。

《象》曰:井渫不食,行恻也。求王明,受福也。干宝曰:此托殷之公侯。时有贤者,独守成汤之法度,而不见任,谓微箕之伦也。故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恻,伤掉也。民乃外附,故曰“可用汲”。周德来被,故曰“王明”。王得其民,民得其王,故曰“求王明,受福也”。

【朱熹注】九三,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渫,不停污也。井渫不食,而使人心恻,可用汲矣。王明,则汲井以及物,而施者、受者,并受其福也。九三,以阳居阳,在下之上,而未为时用,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井渫不食」,行恻也。求王明,受福也。行恻者,行道之人,皆以为恻也。

【原文】六四,井甃,无咎。

《象》曰:「井甃无咎」,修井也。

【今注】zhou,其意为修治。又说为以砖瓦垒井壁。修井:六四阴柔得正,故有修井之象,此是释“井甃”。

【今译】六四:修治其井,无咎害。

用砖石垒砌加固井壁,不会遇到灾祸。

《象传》说:“井修治好无灾害”,因修治井的缘故。

“用砖石垒砌加固井壁,不会遇到灾祸”,表明六四爻以阴柔之象处在《井卦》居中部位,正好相当于井壁的关键部位,不可有丝毫闪失。因此应当及时修缮使其坚固,才能免除灾祸。

【周易正义】六四:井甃,无咎。

[注]得位而无应,白守而不能给上,可以修井之坏,补过而巳。

[疏]正义曰:“六四,井甃无咎”者,案:子夏《传》曰:“甃亦治也,以砖垒井,脩井之坏,谓之为甃。”六四得位而无应,自守而巳,不能给上,可以脩井崩坏。施之於人,可以脩德补过,故曰“井甃无咎”也。

《象》曰:“井甃无咎”,脩井也。

[疏]正义曰:“脩井”者,但可脩井之坏,未可上给养人也。

【子夏注】体上而下柔,以自处无外以他其徳,不弘学而已矣。修井之道,质弱止于无咎,不足以大济也。

【集解】六四:井甃,无咎。荀爽曰:坎性下降,嫌于从三。能自修正,以甃辅五。故“无咎”也。

《象》曰:井甃无咎,修井也。虞翻曰:修,治也。以瓦甓垒井称甃。坤为上。初之五成篱,离火烧土,为瓦治象。故曰“井甃无咎,修井也”。

【朱熹注】六四,井甃,无咎。以六居四,虽得其正,然阴柔不泉,则但能修治而无及物之功,故其象为井甃,而占则无咎。占者能自修治,则虽无及物之功,而亦可以无咎矣。

《象》曰:「井甃,无咎」,修井也。

【原文】九五,井洌,寒泉食。

《象》曰:「寒泉之食」,中正也。

【今注】lie,清沏,冰冷。寒泉,冰冷的井水。古人以为井乃泉自下出。中正:九五居中而得正。

【今译】九五;井水清洌,冰冷的井水可以食用。

井水清澈明净,就像甘甜凉爽的泉水一样可供天下人饮用。

《象传》说:“甘冽井水”被“食用”,乃有中正之德。

“像甘甜凉爽的泉水一样可供天下人饮用”,这是因为九五爻处在最尊贵的地位,位置适中而且十分妥当。象征行为不偏不倚,内心纯正无私。因而能够集中体现水井滋润万物,造福大众的美德。

【周易正义】九五:井洌寒泉,食。

[注]洌,絜也。居中得正,体刚不挠,不食不义,中正高絜,故“井洌寒泉”,然后乃“食”也。

[疏]正义曰:馀爻不当贵位,但脩德以待用。九五为卦之主,择人而用之。洌,絜也。九五居中得正,而体刚直。既体刚直,则不食污秽,必须井絜而寒泉,然后乃食。以言刚正之主,不纳非贤,必须行絜才高,而后乃用,故曰“井洌寒泉,食”也。

《象》曰:“寒泉”之食,中正也。

[疏]正义曰:以“中正”者,若非居中得正,则任用非贤,不能要待寒泉,然后乃食也。必言“寒泉”者,清而冷者,水之本性,遇物然后浊而温,故言寒泉以表絜也。

【子夏注】井之治者,寒泉也。冽其寒又甚焉。居于中正,为井之主,保井之徳,养而不穷者也。道之上行,人受其施,皆得食其井也。

【集解】九五:井冽,寒泉食。虞翻曰:泉自下出称井。周七月,夏之五月,阴气在下。二已变坎,十一月为寒泉。初二已变,体噬嗑食。故“冽寒泉食”矣。

《象》曰:寒泉之食,中正也。崔觐曰:冽,清洁也。居中得正,而比于上。则是井渫水清,既寒且洁,汲上可食于人者也。

【朱熹注】九五,井洌,寒泉食。洌,洁也。阳刚中正,功及于物,故为此象。占者有其德,则契其象也。

《象》曰:寒泉之食,中正也。

【原文】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

《象》曰:「元吉」在「上」,大成也。

【今注】收:谓以轳lu提取井水。幕,盖。“孚”即恢复。帛《易》作“复”。元吉在上:“元吉”之辞在上爻。元吉,大吉。大成:上六井养之大功已告成。

【今译】上六:井水收取上来,不必在井口加盖。井修复了,始而得吉。

水井养人润物的功德业已完成,不要盖上井口;内心怀着一片诚意,定能带来大吉大利。

《象传》说:“大吉”在“上”位,大功已告成。

“大吉大利”的情况出现在《井卦》最上面的位置,是因为上下照应,同心协力可将水提出井口。而且在这以后并不把井口盖严,继续怀着诚心为人们不断提供饮水的方便,功德无量,必然会有大吉大利到来。从而标志着滋养世人的宏伟事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周易正义】上九:井收。勿幕有孚,元吉。

[注]处井上极,水巳出井,井功大成,在此爻矣,故曰“井收”也。群下仰之以济,渊泉由之以通者也。幕犹覆也。不擅其有,不私其利,则物归之,往无穷矣,故曰“勿幕有孚,元吉”也。

[疏]正义曰:收,式胄反。凡物可收成者,则谓之收,如五穀之有收也。上六,处井之极,“水巳出井,井功大成”者也,故曰“井收”也。“勿幕有孚,元吉”者,幕,覆也。井功巳成,若能不擅其美,不专其利,不自掩覆,与众共之,则为物所归,信能致其大功,而获元吉,故曰“勿幕有孚,元吉”也。

《象》曰:“元吉”在上,大成也。

[疏]正义曰:上六所以能获“元吉”者,只为居“井”之上,并功大成者也。

【子夏注】井至上,收井之功也。应于下,引于五,博济而不施,无幕覆之。为众之信,大成而元吉。

【集解】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虞翻曰:幕,盖也。收,谓以辘轳收繘也。坎为车,应巽绳,为繘。故“井收勿幕”。有孚谓五坎。坎为孚,故“元吉”也。

《象》曰:元吉在上,大成也。虞翻曰:谓初二已变,成既济定,故“大成也”。干宝曰:处井上位,在瓶之水也,故曰“井收幕覆”也。井以养生。政以养德。无覆水泉而不惠民。无蕴典礼而不兴教。故曰“井收网幕”。网幕,则教信于民。民服教,则大化成也。

【朱熹注】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收,汲取也。晁氏云:「收,辘轳收繘者也。」亦通。幕,蔽覆也。有孚,谓其出有源而不穷也。井以上出为功,而坎口不掩,故上六虽非阳刚,而其象如此。然占者应之,必有孚乃元吉也。

《象》曰:元吉在上,大成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