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明心学:真正的人生哲学

 朝晖图书馆 2021-09-28
文章图片1

作者:倚天诗文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两个半圣人之一,半个是曾国藩,还有一个是孔子。他的一生,真正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其他两个,孔子仅仅达到“立言”不朽的标准,曾国藩只是“立功”不朽。

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多如鸿毛,但是在文武两方面都臻于极致的,古往今来,仅此一人。

欲成大事,必读王阳明。就算是平平淡淡的日子,读懂了王阳明,也能让你少走弯路,过好你的一生!

文章图片2

“心即理”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心即理也。”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文章图片3

人心万理咸备,无所不有,只是修省得到。生活中,遇到问题我们总是倾向于向他人寻求帮助,这是人的依赖天性。但阳明先生告诉我们,万事万物的规律道理本在人心中,你要向内求,而不是一味地向外索取。

这是个日益内卷的社会,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竞争者,你不可能总是依赖别人去做好你的工作。

如果你一味地寻求帮助,且不说有没有人愿意帮你,久而久之,个人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得不到发展,反而会无限退化。

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智力关系不大,更重要的是长期的琢磨习惯和思维经验的累积。人类大脑的潜力是巨大的,而释放它的金钥匙就是思考!

所谓“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遇到问题多向内求,多思考,多琢磨。打开思维通道,克服认知偏见,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致良知”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文章图片4

阳明先生“致良知”的理论是建立在“心即理”的基础之上的,这里的“良知”不是我们狭义的良心和道德,而是人内心深处的各种智慧、能力、天性等。在上一步“向内求”足够成熟之后,人就会变得空明通达,富有智慧,更进一步,就是要将内心之“良知”“致”于外,这里的“致”,可解释为“推广扩充”,谓之“致良知”。

良知来源于心中,来源于天赋,人人皆有。而圣人和愚人的差别就在一个“致”上。普通人若能切切实实地致自己的一分良知,便离圣人近了一分,致自己的十分良知,便是十足的圣人。

你有孝顺之心,可致于你的父母,你的长辈。你有爱心,同情心,可致于他人,或者各种小动物;你富有有进取心,可致于你的工作事业。人的各种能力和智慧,都是心中的“良知”,而你“致良知”的程度,决定了你的生活质量,社会地位以及人生意义。

“知行合一”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是未知。”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行本体,即是良知良能”

文章图片5

“知行合一”其实是“心即理” “致良知”,是阳明学的重要理论。它一经提出,便惊醒了大明朝的无数梦中人,几百年来,一直在历史的长河里熠熠生辉。

阳明先生强调的,是知行一体,而不是什么知先行后,行知先后,知行本是一个概念。之所以要将知行分开来讲,是因为在实际中多的是知而不行的空想者,以及行而不知的拉车者。

我们经常听见人说,知道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他们所谓的知道,也仅仅只是知道。如果一个人真的明白一件事,就自然会去做,如果嘴上说明白了,而不愿意立即行动,那只是假的明白。所谓“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是未知。”

阳明心学,博大精深,需要我们用一生去在实践中领悟。阳明先生也是从年少开始就孜孜以求,经历了宦海沉浮和生死之事,终于在中年之期豁然开朗,龙场悟道。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的历练之中感悟,最终返朴归真。山,虽然还是那个山,水,虽然还是那个水,但却只有经历过这些,人才会懂得。

人生是一场修行,拥有阳明心学的我们一定能无往而不利,过自己想过的人生,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