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和知行合一

 西贝明生 2019-09-19

怎样获得幸福?西方伟大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一生从事了各种普通的职业,生命不息,折腾不止,临死前满足的说自己度过了幸福的一生。他的一生就是践行知行合一的一生。

怎样获得成功?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在日俄战争中,率领日本海军歼灭俄国海军,在庆功宴上他给众人展示自己的腰牌,上面写着:一生伏首拜阳明。东乡平八郎的一生也是践行知行合一的一生。

什么是知行合一的哲学?阳明心学体系是建立在“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个概念上的。

知行合一的哲学首先要立志。王阳明从小立下的志向是成为儒家的圣人,扩展来说就是每个人要立志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接着是要独立思考,从王阳明个人的经历来看,他的思想突破点是在长期思索后出现的“龙场悟道”,所以知行合一的哲学鼓励“顿悟”。“龙场悟道”的成果是“圣人之道,吾性俱足,不假外求”,意思是说,通过自身的修炼,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这就是阳明心学中“心即理”的概念。所谓“心”就是人的主观意识和认识能力,“理”就是世间一切的道理。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哲学,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每个人要想成为理想中的自己的方法就是“知行合一”。“知”和“行”是捆绑在一起的,就好比看到了美女就同时喜欢美女一样,而不是“先知后行”。在王阳明之前的古人之所以把知和行分开说,是因为世上有太多的人喜欢动嘴皮子,夸夸其谈而不行动,所以要强调一个“行”字,也有太多的人,盲目的做事,不去想做事的缘由,所以要强调一个“知”字。但本质上“知”和“行”是一致的。

但现实中,“知”“行”分开的例子又比比皆是,这就是我们说的“虚伪”、“道貌岸然”、“人格分裂”,比如嘴里说孝顺父母的人,实际上并不孝顺;台上讲清正廉洁的人,台下贪污腐化。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就是人的良知被私欲所蒙蔽了。

阳明心学最重要的概念就是“致良知”。王阳明的四句教中说“知善知恶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人人都一样,是一个绝对公平公正的事物,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到方方面面。“致”是一个动词,可以是推广的意思,可以是达到的意思。它所蕴含的理念就是要“事上磨练”,所以阳明心学是一个实践的哲学。纵观王阳明的一生,从贬谪贵州龙场驿,到不停的剿匪平叛,就是一个不断“事上磨练”的一生。要达成自己设定的志向,就必须不断的在“事上磨练”。

“致良知”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概念,可以说是每个岗位必修的学问,尤其是涉及到公平正义的岗位。比如法官在判案的时候,遇到一些不是特别明确的案件时,判还是不判,判长还是判短?个人的良知就非常重要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