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之知止不殆

 昵称18013950 2021-09-28


知止不殆指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遇到危险,不会产生灾难。
人们要学会看到事情的发展规律,物极则必反,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停止无止境的获得,要珍惜已经得到的,物质与德行相匹配,无休止的贪婪必将招之灾祸。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周易·系辞下》
知止不殆一词出自老子的道德经,老子道德经中有两处谈到。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这里表达过犹不及、急流勇退,知足常乐的思想。名誉、自身健康快乐、金钱哪个更重要?是得到更好还是失去更好?过分执爱,则付出愈多;过多得到必然失去得多。老子告诉我们需要知足,知止,才不会受辱,才能长治久安。

道家认为修行很重要,而修行靠人,所以人的本身的身心更重要,“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是不值得。道家是站在人为本体的角度考虑,做任何事,以不伤害自身为出发点,所以取“中道”,要“塞起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这更多是站在修行者的角度,延年益寿的角度来讲问题的,任何影响到身体或者修炼的做法都是需要控制和减少的。

但是如果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上,人应当锐意进取,保持不断精进的自律,社会要发展,经济和技术要不断的日新月异。这是不是矛盾的呢?是的,是有一定矛盾的!

老子提出的思想,其实和我们社会的,执著 ,竞争和不断精进,是不完全一样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毕竟我们的社会还没有达到“无为而治”的程度,而是“有为”的是需要仁义礼智信来治理的社会。

从儒家的角度来说,五常”指“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

《大学》说:为人君,止于仁; 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更多的是表达担当,是知止的责任与义务。


宇宙万有,皆有其所“止”,有各自实存的位置。这些是就具体的身份来定义的“止”的内涵。儒家是君子之学,是成圣之学,朱熹认为大学就是“大人之学”,王阳明进一步解释,在其代表作《大学问》中,着力说明圣人之学是“大人之学”,圣人之道是“大人之道”。
《大学》开篇也已说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的第一步是要明明德,把自己本有的德性明亮起来,恢复它的天然本性。那么最终的落脚点就是“至善”。
然而,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所以,仁义礼,是因为国家无法完全实现道与德的“无为”的一种精神层面的管理方式。
老子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因为无法用道或德来治理,只能退而求其次,而之所以要讲究礼仪,是因为人们之间忠诚与信任的缺失,社会需要礼仪来控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恶化。

现实中,人们欲望永无停息,永不满足,这是双刃剑,一方面激励人们不断的勇于进取,另一方面又容易让人迷失自我。
  • 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自己的理想,树立远大的目标,努力奋进,站在社会的角度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人的欲望和坚持不懈努力可以帮助整个社会的进步;
  • 站在道家思想角度上,要保护人的本身身心健康和修炼能量的角度来说,又是不能如此拼命的,需要适当停一停歇一歇,知止可以帮助人少生病少遭遇灾害,因此需要内外兼修,;
  • 站在佛学的角度是,越追求世俗的目标,越偏离内心的真实,佛学是让你回头看看自己是不是在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要戒定慧,不断的审时度势,从内出发,找到真正的自我,不要因为追求世俗而烦恼丛生。“破增益,补损减”。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这与“无始以来”“万物唯识”的说法是相似的。世界万物是从有了“命名”而始的,道从那个时候开始运作,任何一件事既然开始“有”了,就一定会“无”,因为有无相生,所以我们要知道适时的“止”,也就是从有到无这个大规律面前,我们要及时预见到任何事情有产生就必然会结束,会由强变弱的不断变化的“无常”,才不会被这种无常变化所牵绊、遇到风险或者难以面对,从而避免灾害。
天下所有的运作规律,都是这样的,也许你看到的各种不同事物的现象或者各种小规律,这就就像川谷里的小溪,但最终都是会归于大海,也就是说,各种的小规律小道也同样最终都契合于大道。
例如:所有的事物产生了,就必将“无”,无常才是恒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只要顺应了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大道),同样就能掌握和运用道产生在不同事物上的小规律了。

第二十八章“朴散则为器”,也是讲这个意思,大道散布在各种事物上成为一种工具,就像江海分散到各个川谷里,而终究其本质还是质朴的大道。也就是“大道至简”,虽然我们在不同事物上看到不同的规律,其实究其根本原理和规律其实是一样的,是朴素而简单明了的。

“大智知止,小知惟谋”,行是勇气,止是智慧。
有了智慧,行于当行,止于当止,看得更高远,想得更深邃,内心更强大,行事更笃定,信念更清晰。

古人云:“物无美恶,过则成灾”

人生不过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串联而成的,古人告诉我们如何选择:
  1. 名誉、金钱、健康与快乐,只能选择一个,你选择哪个?或是追求金钱名誉的路上保持健康快乐,还是在保持健康快乐的路上顺便获得名誉金钱。

  2. 任何一件事有开始必然有消亡。看清楚之后,是否还会盲目的开始,盲目的执着,是否要学会适可而止,以免后患?

  3. 大道至简,可以运用到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你可以选择“道法自然”,也可以选择“追求卓越”,有得必有失,看清楚之后,再做选择,此为智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