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是如何一步步远离“大道”的——《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有感

 钢铁张 2023-07-27 发布于广东

《道德经》探玄 十二

我们是如何一步步远离“大道”的——《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有感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真正的德行,应该像良知一样自然而然的流露,它没有固定的标准,更不值得炫耀,这也是“无为”在养德方面的体现;常人在修养德行方面,往往会有一个刻意制定出的标准,只有这样或那样才算有德,反之,做的再好也不算有德,这是把自性规范化的“有为”之举,因此只能事与愿违。

我们是如何一步步远离“大道”的——《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有感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真正的德行,源于它的自性本来,故而无所图、无所求;常人想象出来的德行,源于外部环境刻意为之的概念,故而有所图、有所求。

仁慈,是人性最为根本的特征,有意将人性中善的一面展现出来,就是“人道”符合“大道”的过程,因此,真正的仁慈必然会像上德一样,无所图、无所求。

尚义,是我们美化自己的一种方式,是彰显自我的过程,因此,它只能用一些特别的手段让他人知道,故而容易流于形式。

礼,更是人为制造出来的概念,制定它的人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要求他人,或者为了利益交换,因此讲究“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这种虚伪的行为其实瞒不过世人的眼睛,所以在得不到世人认可时,他就会想办法强迫你就范。(道德绑架)

我们是如何一步步远离“大道”的——《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有感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社会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而世风日下的——忘记了大道,希望用德来改善;德守不住了,希望用仁来挽救;仁慈被放弃了,希望用义来维持;当义变了味之后,又想出礼这么个东西。

意图亡羊补牢,不想却将功夫用在了粉饰羊棚上……

我们是如何一步步远离“大道”的——《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有感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可以这么说,礼的出现,意味着人性开始泯灭,也是天下大乱的开端。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对未来的担忧,看似能够改变现在的囧境,实则是一种毫无意义地杞人忧天,当然,未雨绸缪并无不妥,这也符合道之规律,只是,失道之后又怎能预料道之变化呢?所以,过分的担忧只会让自己陷入焦虑不安之中。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因此,有智慧的人注‬重‬修养提升自己真正的德行,不会在意那些华而不实,虚伪繁琐的礼数;不念过往,不畏将来,活在当下,懂得如何取舍!

我们是如何一步步远离“大道”的——《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有感

自礼之后,我们又提出哪些新的规矩

这就要从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说起。

孔子借用老子的思想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是儒家提倡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的因素,为历代儒客推崇。

其后又有“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等四维、八德、十义各种繁琐礼数。

就我自己的感受而言,为了写这篇文章,光是翻找这些资料都已不胜其烦,何况常人?

这么复杂凌乱的概念,记都记不住,又怎能将其用于修正自身的德行呢?

我们是如何一步步远离“大道”的——《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有感

再后来,各种思想、理论、观念的出现,更加反证了人道没落、道德沦丧已经到了一个病入膏肓的境地。

虽然人类取得了物质文明的巨大进步,但是根本无法平衡我们“失道”带来的恶果。

时至今日,“”,似乎成了约束人性泯灭最终的手段……

然而,这一切老子在两千五百年前就早有预料,并对此提出警告: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以现实来看这句预言,上到国家,下到个人,无不准确的印证了老子的话——有的国家,以法之名事无巨细,却往而不来,虽国力提升,但民怨多有;有的国家,枪支泛滥以证自由,却四处施威,虽能号令诸国,也难掩日暮西山;普罗大众,为了金钱物欲不择手段,各种惊掉下巴的言行层出不穷;法律制定的越来越细化,违法乱纪的行为却越来越多……

呜呼哀哉!

物壮则老,是为不道,不道早已!

我们是如何一步步远离“大道”的——《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有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