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教学的切入口

 岳春光 2021-09-28

1、阅读教学的切入口


教师的切入口不同于学生的切入口,有时即便教师切进去了,学生却留在外面了,教师只能往里拽学生。不要以学者和作家的眼光切入,要根据学生的感受切入。

解读课文时教师要“有我”,而在授课时要“无我”。

学生对文本的切入,有读前开始的,读后开始的,前者多是基于教师的引导,后者多是基于学生的感知。有时教师的引导得好,学生也是能很好地走进文本的,但这样终归不是靠自己的历练而获得,所以最终能否从文本中走出来其实是未知数。而基于学生感知的切入,因为学生自己下了一番功夫了,所以自然会有其切身的感受(此处,还应考虑学生对文本敏感程度和表达方面的内容,暂且不说了),而这种感受正式我们教学中应该注意的文本切入口。所以,在授课之前,应该注重预习的工作,如果没有预习的工作,也要在课堂上留出让学生感受的时间,必能够及时反馈到教师那里,而教师再根据反馈的信息决定引导的方向——当然,这里又涉及到教师的各种能力方面了。

至于实际操作原则,我所能说的也是自己所思考的泛泛而谈,因为原则本身就是静态的,所以能否应用还要具体的活动来证明。姑且说说我以前的认识,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动态行为,一入一出,“一入”是阅读活动,“一出”是鉴赏活动,两方面各有不同的原则,“一入”的原则是“识体知类,解文以法”,这实际上是做的形式方面的工作;“一出”的原则是“源感析文,律感以则”,这就涉及到内容深入方面了。我觉得想找准文本的切入口,还是从“源学生之感而去展开分析”的角度去操作,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2、面对文本的客观态度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3、教学的排序:文本的语文知识、学生的接受过程、教师的感觉

教学设计一定要基于文本所呈现的语文知识,然后才是学生的接受过程,教师个人的感觉一定要减少到最小值,因为教师的教学的任务是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搭设语文知识的桥梁。这个语文知识是客观稳定的内容(虽然目前的教材还很难做到),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教学时一定要从文本出发,向学生客观地呈现文本中所呈现的语文知识。不能以个人的主观解读感受代替客观的语文知识。因为个人的感受往往是独特的,也是片面的,如果在教学设计时过多地考虑个人感受,那么学生所能获得的大多只是教师的感受,而不是从文本中获得属于自己的感受。

4、关于误读

人有破坏的欲望,而且有破坏能力。有些人能从破坏中获得快感,正如褒姒听撕绢,晴雯玩撕扇,如果后者还涉及人际关系的作用,而前者恐怕只能从个人的愉悦出发——成为破坏的快感。

即便“误读”在所难免,也还有无意和有意的区别。无意的误读发现文本中的意外产生,在无准备的情况下,生出一种意外的情趣和理性的思考,当然是读者的一种生命建构,然而,这并不是单凭“我想”“我关注”就能获得的。有意的误读者不论文本说什么,心中早存在一个“破坏之”的愿望,而且在读之前已经存在着预期的快感收获。对有意的误读者来说,他不管对现成的价值是否存在,他只收获他的快感,并对这种方式痴迷不已。

5、口占一绝

百语千言集成章,作者真意费思量。
如若不通书者意,千创万见多是疮。


注:原来是两次发的内容,这次整理发现意思比较接近,就合并到一起发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