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言碎语 020

 岳春光 2021-09-28

 *一些名师反对“语文是工具”,他们上的公开课却不是在教学生学习,而是在表演给台下的老师们看——他们虽然不认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质,但却把在课堂上真实存在的学生当成了宣扬他们“理念”的道具。 

  *语文研究也应该建立一种“准入机制”,才能避免任人鱼肉的尴尬局面。 

 *现在有一些人大谈语文教学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其实语文学习过程中并不缺少批判性思维的元素,只是没有以批判性思维这个名目展开而已。词语辨析,病句辨析,中心句查找,复句关系划分等等内容其实都跟批判性思维有关联。不从具体内容进行具体分析,总是想拿来一个外来东西往语文教学头上一就完事,这样的行为不是发展语文,而是依靠埋汰语文来入侵语文。

 *同课异构,凑花样,看热闹。科学的研究似乎总是趋向最佳,非科学的研究似乎总是依赖翻新。

 *语文设科的初衷是什么?现在尽是一些连语文教育史常识都不知道的人,大谈发展语文。

 *母语适用对象是个体的人,而不是国家,严格的研究不能使用“就是”“相对于”这类的模糊词语。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国家构成不一样,中国自古就不像欧洲很多国家一样是单一民族性国家。语文所教的是国家标准语、规范语、通用语,虽然用“母语”可能让人感觉更有归属感,但毕竟混淆了通用语教学和母语各自的范围。这样既不符合事实,也容易在研究过程中加入太多的人为感情因素,从而不利于在研究中得出准确的认识。

 *语文教学研究过程中有太多的“灯下黑”现象了。

 *三维目标虽然不好理解,但还是有实际内容的,只是不够具体。至于核心素养,是方向性的东西,实质并不新鲜,却被错误地解读、泛化、传播,以至于成为了一场画饼充饥的闹剧。

*最好别看目前流行的名师名人类的书。也不要总想在中外名著上打转儿。要看真正的教学原理、教法研究、教育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批判性思维……

 *现在语文研究界,不欠创新,而是欠学习。

想一想,有多少人止步于吕老的问题,有多少人满足于叶老的指路,就可以知道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了。至于那些急于用吕老问题唱反调的人,不清楚叶老指路意图者,则根本没有在道上。

有很多自诩“另辟蹊径”的人,其实不过是打一枪后围着弹着点画靶子的神射手而已。

 *我曾遇到过一个学生,一开始不会写,后来能写了,问题变成了收不住,等能收住了,他基本的作文能力也就具备了。其实,学习都有这两个阶段,一放一收,两个节点最为重要。学生是这样,教师以前也是学生,只是长大后很多人忘记了——当然也可能是一直不知道。

 *少看国内的教育教学研究吧,有用的东西少。民国时期的研究还都是重实践的,建国初期也还行,等到了新时期和新课改都变成了“理论”先行,结果只能是呵呵,呵呵了。如果看到有切实思考的作者的著述,如陈桂生,徐继存等人,也还罢了。就怕看太多顶着虚名的空头研究家的书,把自己弄得空空如也,只能收获一些情怀、愿景和偏激。更有甚者,以某个词语为依据,进而产生“词语依赖”的现象,不去进行全面研究,反而走向偏狭的路子,或强自立论,或著书立说,使得研究局面更加混乱。

*学情需要动态去掌握,一般备课时考虑的是大致的学情,其中包含着预设和想象的成为。要想完全摸清学情是不可能的。关键在于在授课过程中,接收来自学生的学情反馈然后根据反馈做出调整,使教学更适合“当下”的学情。而这这个调整的行为还是最能体现教师功力的东西,有人管这个叫教学机智,有人叫应变能力,还有人管这个叫教学艺术,其实无论叫什么都要注意抓住“现场”。做好基本的教学准备,那是教学行为的主心骨,对主心骨掌握得越牢,越容易知道如何主导“现场”。

 *学会做减法很重要。规避一些粗疏的著述尤其重要。当然,也还有人奉粗疏为圭臬的。

 *很多人都提吕老的少慢费差那段话,只不过是从那篇文章抄到这篇文章罢了。吕老说的用意在什么上,具体是不是事实,这种提法是不客观,少有人问津。很多人连那篇文章都没读全过,更别说吕老后续的解释了。

 *追求喧嚣和过于沉沦都不是“专业发展”,“自觉”也不是自我感觉良好。专业,其实需要抓住专和业两方面来考虑:专,专门的知识,专注的态度,独到的方法;业,责任心,使命感,平常心。

 *有的人其实最多有点绍介的能力,他却自认为有著述的能力,所以要学会从他所写的书中挑着看。古语讲,著者曰圣,述者曰明。那些觉得自己可以当著者的人,很多时候他们连“明述”都还达不到,顶多是一个“开介绍信的码字者”。

教学受学生接受能力的制约,不能把教学内容单独推到最高级后,再和学生绑定。那样属于“拉郎配”。

 *前两年学到了一个说法,用的是数码相机的像素的概念,像素高可以往下兼容,而像素低是无法向上兼容的,这应该就是夏虫不可语冰的现代通俗版吧。

 *统观全程,还要深明其理。视而不见是不行的。

 *为了避免雪盲症,随便找点儿东西盯着看,那只是一时,当不了长远。

 *永远不倒的人,毫无瑕疵的理论,都是空概念。

 *教育史也有不同的写法,现在挤进教育史的优秀,过一段时间就可能是笑柄。

现在的语文史,已经需要重写了,还只是停留在新时期之前的那段?嘿,抗战都变十四年了。

 *很多人对语文史的认识止步于叶老了,当然还有人连叶老的东西都没认真读过就夸夸其谈了。

搞建设,不懂的找参天大树,总摆弄点针头线脑那怎么成!

关键是把针头吹成定海神针,还有人信。

 *创新是有理路的,不完全掌握已经取得的基础和共识,急于从字面上进行“创新”,很容易制造“新疮”,而把“新疮”当成创新来研究、来展示,只能加深自蔽的程度。

 *语文暗箱的部分,以手机为例吧,使用手机的人群,修理手机的人群,生产手机的人群,设计手机的人群,这几个不同的人群对手机原理的认识是不一样的。

 *一,语文学科是一个国家设置的学科。它所教的是通用语规范语标准语共同语。

二,因为是规范语的传授,所以重要的是统一,因此它不是一个地域性修饰语可以限定的。之所以有那么地域语文派别是一些地方想瓜分语文这块蛋糕带来的甜头,要么占得地域先机,要么好搞特色成绩,有人得名,有人获利,有人获绩。

三,个人的语文其实也是这个问题,我在k12论坛里有一篇语文杂谈:不应该被修饰的语文谈的就是这个问题。

四,想象一下,个人的语文,成就的是谁?结论只能是成就提出者,而学生呢?难道每个阶段各学一种语文后学生就能学好语文吗?一个学生,小学学诗意语文,初中学绿色语文,高中学青春语文,最后对学生来说他们要考的只有一门语文而已。那些修饰语并无益于学生的语文能力,反而是窄化了语文的范畴。

*各地语文中最无厘头的是徽派语文,安徽的简称是皖,却取名徽,明明想徽商徽班的路子,一个是奔钱去的,一个走的是民间的路子,跟全国规范的语文在发展方向上产生冲突。难道要把“国有资产”地方化,私有化?当然它与各色语文是半斤八两的,只不过它错得更离谱。

 *随意性,是不规范的行为的表现之一。其实更大的问题,是混淆了个人行为和公共行为的界限。课堂教学是一个国家规范下的公共行为,但一些人,错误地理解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有意无意中用“个人的发展”代替了“公共的教学”,在这个问题上,一些名师其实偏得更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