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拿到这本书之前,对这本书还是很期待的。然而,翻开这本书之后,却有些失望。在书的第一编第一节“蝴蝶效应”之中,作者讲述了关于铁木真崛起的故事,仿佛让我一下回到了《射雕英雄传》的情节之中,虽然作者一直强调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理论和混沌学的效应,但总觉得不是很搭调。
再往下翻看,恍惚之间,仿佛时光倒流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在平淡生活中的三五顽童,游戏玩耍之余,总是看一些记载稀奇古怪内容的小报,其中充满了神农架的野人、鬼怪狐仙、都市奇谈等等让人既想入非非又无从稽考的虫鱼鸟迹。在那个少不更事的年代,这样的阅读虽不免无益,但也算是填补了当时的精神空虚。然而,人毕竟是要成长的。
本书之中,充满了大量的想象和猜测,其中未加缜密的论证的地方颇多,而且时光交错,牵连甚广,要理顺弄清实在是一件不容的事情,但如果想让读者信服,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质疑华夏文明的起源,认为华夏文明是阿尔泰语游牧民族所创造的。那我们就先来说“质疑”。“质疑”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它能促进人的认识,但只知道质疑而缺乏证据,质疑也就只能在萌芽阶段止步不前了。过去,顾颉刚引领的疑古思潮,就是质疑的产物,虽然有矫枉过正的嫌疑,但毕竟让民间文学进入到了人们的研究视野之中。然而,其草率之处已经被傅斯年所看透,所以傅斯年提倡“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试图找到更多的实物,来改写文化史。也就是说,对于文明的研究,因为时代阻隔,所以证据是最为重要的内容。
1925年,王国维提出了二重证据的研究方法(一是从书面材料,一是从考古发现)已经是研究界公认的研究途径。而这本书中似乎二者都有,但书面材料部分包含了大多的“笔者推测”“作者认为”“这个就是”“应该就是”类的表述形式,无疑并不能让人信服。而考古发现方面,作者虽然列举了大量的出土文物,但这些文物和作者的主要论述方面,并无直接联系,只是通过作者“文字”相连,而作者的文字又有很多“文艺”的成分,这样一来,考古举证也就缺乏客观举证的功能了。
再有,在汉字起源方面,作者虽然征引了大量文献来作为自己观点的佐证。然而一句“语言是相当稳定的”之后,又大谈“古代汉语与汉语口语”之间的“巨大差异”无疑让人大为挠头。且不说,过去传统的小学(音韵、文字、训诂)研究需要进行皓首穷经式的翻检,单说作为考证和治学必须了解的《古书疑义举例》《校勘学释例》中的规则和方法,作者似乎也都以“可能很大”而忽而略之了。
治史不容易,治音韵文字训诂之学也很难,作者有心于此当然值得钦敬。就此书内容来说,虽然猜测过多,脉络不清,但也还有些“真积力久”的工夫,再不济尚可有消闲之用——尤其是在我们这个“什么事也别太当真”的时代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