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63) 成年不易

 陈小起Yvonne 2021-09-29

13岁的少女李玩,由于父母离异,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正处于青春期的她渴望了解、陪伴和爱。在“要听话”的中国式教育里,李玩也完成了属于她的“成人礼”。电影中,父亲希望通过一条宠物小狗完成与女儿的和解与沟通,李玩为狗取名“爱因斯坦”,暗潮涌动的青春因“爱因斯坦”意外走失,开启了它汹涌又无奈的成长之路。

——豆瓣电影《狗十三》

看完电影的第一感受,是感慨成年不易,感慨我多幸运。13岁的李玩经历的那些挣扎和蜕变,我大概是到23岁才半懵懂半明白的面对。

电影落幕的时候,听到后排传来轻轻的啜泣声,我没有回头,默默有些心疼。

<失去>

李玩是一个因为害怕失去,所以更害怕拥有的小孩。故事的开始,她见到爱因斯坦第一眼的欣喜,在得知是在她生活中几乎消失了的爸爸送来之后,迅速地变成抵触。在小狗持之以恒吭吭唧唧求抱抱的攻势下,一人一狗才终于和解,头靠头亲密无间地睡着了。

故事的主线是从爱因斯坦走丢而逐渐展开。

导演用了很长的时间来描述李玩疯狂寻找的过程。瘦骨伶仃的少女,像疯了一样在楼道之间大声地喊着爱因斯坦,带着哭腔地学着狗叫“汪汪”,不管不顾地去敲陌生人的门“我听见我们家狗在里面叫,叔叔你就让我进去看一眼吧”,冲动地把前来喊她回家的爷爷推倒,在堂姐的劝阻下撕心裂肺地大哭起来。

哭声刺耳,让观众都忍不住升起一丝焦躁的情绪来,啊这个熊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呢。

就在这个点上,后妈出了个主意,买了一条一模一样的狗,然后骗她说“爱因斯坦找回来啦!”

李玩怔了:“你看错了吧,这怎么会是爱因斯坦呢?我还会不认得爱因斯坦吗?”

后妈说:“李玩,全家人帮你找狗找得这么辛苦,阿姨费了这么大劲才找回来。都这么好几天了,爱因斯坦它又脏又灰,你不认得了也很正常。”

所有人都说,这就是爱因斯坦啊,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呢。

李玩茫茫然看向镜头的眼神,倒似与我打了个照面。我心里一软,好像也能在她的眼神里面,看见皱着眉头一脸不忍的自己。

人很奇怪的,往往是“失去”在先,“意识到失去”在后。突然意识到的那一刻,心上一下子破了一个洞,呼呼地漏风。

边上的人手忙脚乱地拿东西来糊,地上抓起把土往上糊,用胶水也往上糊,糊不上,那些泥料唰唰地往下掉。他们就说,“哦哟哦哟,小姑娘作孽哦”,嘴里啧啧有声。

对于我,与其说是痛苦,倒不如说是茫然失措来得更多些。我想坐在地上发会儿愣,吹会儿风,或许感觉到疼了,或许很快就结痂了,或许一直结不了痂,我就成为了一个心上带着洞生存的人。

“啊那怎么可以,人怎么可以心上带着洞生存,你再换种东西糊一下。”

”也不是完全糊不上嘛,我看就比之前的洞小很多了,你再努力下看看啊!”

七嘴八舌,吵吵嚷嚷。

我们的文化里(尤其是家庭文化里),太喜欢粉饰太平。我们不仅不喜欢自己看上去不开心,也不喜欢别人看起来不开心。

重点不是你真的开不开心,而是你看起来要开开心心的,不然岂不是辜负了我们那么多操心。

后来我就学会了,承你的情。我抓了块布,把那个洞挡住了,故作轻松地对你笑笑说,“你看,这不是糊上了吗?”

这样的面子工程,让我联想到《你好,之华》里面,母亲抑郁症自杀却被说成是病死的,小男孩理解不了生死这么大的问题,离家出走。

最终他的阿姨(之华)拍着小男孩的背说,“诚诚,你知道吗,男孩子也是可以哭的。”

男孩子是可以哭的,女孩子是可以哭的。男人是可以哭的,女人是可以哭的。想怎么哭就怎么哭,想哭多久就哭多久。

这么直白的事情,为什么变成了复杂的事情呢。

<成长>

电影里面有三个场景,谈到记忆这件事。

第一幕,在很久之后的某一天,李玩和堂姐在路上走着,却偶遇了最开始走失的,真正的爱因斯坦。

堂姐大呼小叫着上前理论,狗主人当然不认,李玩礼貌地笑着说,“对不起,她认错啦。”

走到小巷里,她笑着对堂姐说,“我好害怕那条狗认出了我,欢快地向我扑来。”

镜头再一转,李玩一个人站着,失声痛哭。

第二幕,爸爸接到前妻的电话,李玩静静地听着,突然问说,“爸爸,你是怎么认识妈妈的呀?”

爸爸一时语塞,空气里只有长长的沉默。懂事的李玩默默把电台的声音开大了些,传来的正巧是一首老歌,“再回首恍然如梦,再回首我心依旧。”

人五人六的大男人,也不知被触动了些什么,一下子就哭出声来。

拿手挡着女儿的眼睛,不让她看。

第三幕,是关于李玩最后最后才知道的,后妈生了一个弟弟。在和李玩同框的画面里,这个孩子一直占尽了便宜,全家人的掌上明珠,极尽宠爱。

同样是这个孩子,被大人压着喝牛奶,不爱喝的他,噗一下全吐了。

同样是这个孩子,学滑冰的时候,他无助地拉着教练的手,哭着嘟囔“你带我一下呀”。被一次又一次地甩开,摔倒,甩开,摔倒。

镜头拉远,你猜这个孩子以后记住的,是最终学会了溜冰,还是一次又一次的摔倒?

记忆是什么呢?

记忆是我们对真相进行修饰之后的故事。有时候真相太叫人难受了,于是我选择相信了另外一个柔光版本的故事。

而做出这个选择的同时,我就没有办法再回头面对真相了。

爱因斯坦是真的走丢了,离婚是真的很难过,我是真的不喜欢学滑冰。

一点点蛛丝马迹的真相,都会让我流泪。

真相是什么呢?

真相是,那些勉强来的成长,我一点都不喜欢。那些硬打上去的柔光,我一点都不想要。

整部电影让我觉得最伤感的镜头,是小姑娘握着拳头往外走,边走边对自己轻轻说,“这样的事情,以后还会有很多”。

强迫自己忘记了养过的狗,甚至强迫自己吃下狗肉,强迫自己学会了滑冰,强迫自己八面玲珑,强迫自己听话,强迫自己迎合。

从爸爸,到女儿,到看似受尽宠爱的儿子,无一不在勉强。

我摔了很多个跟头之后,才学会了滑冰,但是难道因为这样,我就要感谢摔过那么多次的痛吗?

因为结果,所以感谢过程吗?

难道不应该是享受过程,让结果自然而然的发生吗?

“没人注意到我们在什么时候忽然就长大了,一切好像自然地发生了,但那一天的到来其实是很残酷的。我想让大家回头看看这一天。”

——电影导演曹保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