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春生了一场狂犬病,大人负责发放疫苗

 野田高梧 2018-12-11

《 狗 十 三 》

2018|中国大陆|曹保平

张雪迎|果靖霖|智一桐|代旭


文/吾嘶

电影自媒体@吾嘶电影,策展人、未知名编剧

2013年10月11日,北京朝阳规划艺术馆,第8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的开幕式,作为活动的一名工作人员,第一次看了《狗13》。那时候对片名10分不解,直到联想到“文艺青年、普通青年、2B青年”中最后一类青年的书写方式“213”才有所领悟。导演也曾说这个名字“在语意上或者在象形文字上和这个故事想表达的味道能够比较贴合”,象形的部分就不用多加解释了。后来,电影在柏林电影节获了奖,看到些许新闻。


没想到再次关注到这部电影,已是五年后的今天,而且改名为《狗十三》。片名象形的部分被替换了,我却在五年后读懂了电影的隐喻。

两条名叫“爱因斯坦”的狗


“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是电影的原名,因为立项时候领导说“科学家的名字不能叫什么狗的名字”,所以最后只保留为英文名。爱因斯坦确实是科学家,而且常常被冠以“天才”的称呼,尤其那张放荡不羁的发型照片,成为天才型科学家的代表。


张雪迎饰演的李玩非常喜欢物理,应该也崇拜爱因斯坦,出于喜爱给自己的第一条狗命名为“爱因斯坦”。不幸的是她的名字却不是出于父母的喜爱而来,电影中她的小名是“玩玩”,很明显是一个不被重视的名字。而爸爸再婚后的儿子名为“晧晧”,按照编剧焦华静的家乡话西安话来讲,“皓”的发音与“好”是相同的。当然,家人对待两个孩子的态度从过生日的场面和犯错后的表现都看得出来,此处不必多言。

因为爷爷在菜市场给李玩买她喜欢吃的螃蟹时,脱缰的爱因斯坦跟着其它狗走了,对李玩来说是“丢”了。而后家里想了各种办法,比如买旱冰鞋转移注意力,比如又买了一只一个品种和毛色的狗,也就是第二个“爱因斯坦”。


后妈出于讨好李玩的目的,也是费了心思,但还是被表姐和李玩识破,因为这一条狗和真正的爱因斯坦有些不一样的地方。后妈一口咬定这就是爱因斯坦,还以如果李玩不承认就是不承认这个后妈为威胁,而好事佬的奶奶也说这就是,直到奶奶给了“听话的”表姐一个眼神,表姐也说可能是流浪了几天而有所变化。此时的李玩完全懵掉了,“指狗为狗”的戏码就在眼前上演,而不容许她辩驳。


直到这条狗不忍皓皓的攻击开始反击,李玩看到爸爸拿着拖把打这条狗的时候,一种“同命相怜”的共情油然而生,蹲在卫生间门口抚摸着叫狗的名字“爱因斯坦”。再次命名,也是再次认同。


然而这条狗随即被冠以“疯狗”之名,后妈气愤不过,命令父亲把狗卖到狗肉店。

疯狗、蝙蝠和鸟人


李玩在英语课上魂不守舍,英语老师正在教大家读“乖孩子在家做家务”云云的课文,随后见李玩开小差而罚她站。教室突然出现了一只蝙蝠,全班同学趁乱“放浪形骸”。最后英语老师用课本把蝙蝠拍死,而后打开窗户,把蝙蝠扔出窗外。李玩联想到自己把第二只狗放到公园门柱上,想让它摔死作为反抗和拒绝后妈以及家长“指狗为狗”的行为。于是下课后赶紧到公园解救,不然她就像这个拍死蝙蝠的英语老师一模一样了。


蝙蝠破坏了课堂的秩序,所以被老师拍死然后抛尸。爱因斯坦咬了皓皓,所以被后妈要求爸爸卖到狗肉店。按照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的表述,上述的酷刑都是惩罚的极端形式


福柯还讨论过其他诸如惩罚、规训、监狱等其他形式。当李玩拎着酒瓶回家被爸爸发现,然后直接连手和酒瓶拍到门上,随后在家拳打脚踢、啪啪打脸时,就是“普通的惩罚”了。惩罚之后,爸爸让李玩坐在自己腿上,说自己如何心疼,解释自己如何不易,希望李玩能听话,有时间了一定带她去看天文展,到此已经出现了“激励性规训”了。

李玩喜欢天文展,渴望有一个平行世界的存在,并且绘声绘色地跟高放解释,但高放完全不懂李玩在说什么。她始终没能看到“宇宙的奥秘”,关于平行世界的英文演讲也在爸爸和表姐闯入会场后没能进行下去。


还有一种形式就是监狱或者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介绍的精神病院。李玩总听到楼上有鸟叫,她很好奇,但又有些向往,无奈每次一个人戴着耳机吃泡面的时候面前都是窗户栅栏。直到她一次回家,看到那个“鸟人”被捆绑着送到了精神病院的救护车上。


这种处理方式还是“古典时期的疯癫”,这时候疯癫被认为是一种社会危害,在最初的禁闭所中,疯人是与游手好闲者、流浪汉、败家子之类的人一同被监禁和管理,“18 世纪末,霍华德进行了调查。他遍访英国、荷兰、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各主要监禁中心——‘医院、拘留所、监狱’……他看到,违反习惯法者、家庭浪子、无业游民和精神病人都被囚禁在同一大墙之中……在 150 年间,禁闭已成为各种滥用权力因素的大杂烩。”


想想21世纪的中国临沂还有一个杨永信,你就会恍惚时代的疯癫。

牛奶、酒和狗肉


现代社会里的精神病院有所变化,因为对“疯癫”的看法也不再是一种“抗争形式”,只是表示“一种幼稚,一种未成年状态,疯人被视作是没有自治能力的未成年”。精神病院实际上成为了“象征着资产阶级社会及其价值观的庞大结构的一个缩影,即以家长权威为中心的家庭与子女的关系,以直接司法为中心的越轨与惩罚的关系。”


《狗十三》中爷爷的呵斥、爸爸的暴力都是权威的体现,而所有人的“不听话”“不懂事”都是对李玩“疯癫”的指认。当然爸爸也在这样的体系之中,在饭局之上“有事说没事”,还要一遍遍迎合和附和领导的“孤独”与“诗意”。同时,要求女儿喝酒以显示自己的权威,不然就成了儿子背诵《三字经》中的“养不教,父之过”了。


现代社会里,疯人的行为必须受到外在于他们的理性的支配和约束,他们的思维方式被宣布为非正常的、病态的,因为整个社会只承认一种合法的思维方式,这就是理性的思维方式。所谓的治愈,不过就是要疯人能在行为举止上符合正常的道德规范,而不在乎疯人脑袋里的疯癫意识。

《狗十三》中的“治愈”就是“懂事了”“长大了”,治愈后的残忍结果就是饭局上李玩吃下一块本店特色的红烧狗肉。


回家路上,李玩和爸爸接到妈妈电话,而后尴尬地对视一笑。李玩问爸爸他和妈妈是怎么开始的,并打开车载音响,一首《再回首》响起,爸爸泪流满面。爸爸用手捂着李玩的眼睛,“再回首/云遮断归途,再回首/荆棘密布”,原来爸爸也是这样“懂事”“长大成人”的。


不过,《狗十三》并没有落到温情和同情处,而是让长大后的李玩看着旱冰场的弟弟皓皓,皓皓也喝不了牛奶,而喝牛奶是“正常的、健康的”,就像必须吃蔬菜、吃鸡蛋。皓皓在教练的指导下,不断地摔倒,不断站起来,最后央求教练不想再练了,但教练让他继续。


故事还在继续,就像张以庆导演的纪录片《幼儿园》中的题记:也许是我们的孩子,也许正是我们……

李玩曾经问高放,“你见过真正的大人吗?”

青春生了一场狂犬病,大人负责发放疫苗。

- FIN -


点击图片链接查看往期精选


香特尔·阿克曼,她不想偷走你的时间


斯蒂芬·金又双叒叕有作品改编了


70年了,瓦尔达仍是女性主义路上的急先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