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开始,我又翻出老友记来看第三遍,不紧不慢地看,偶尔睡觉前就看一集,哈哈一笑安心睡去。看到现在也才看到第三季,著名的Rachel和Ross的分手事件(We were on a break!),Ross在误以为两人分手之后阴差阳错和打印店的年轻女孩睡了一晚,Rachel后悔一时冲动说出分手,想要复合时,却发现爱人这近乎“出轨”的行为而难以接受。 最新看的这集里,两个人聊了又哭,哭了又聊,最后Rachel哭着说“我认为你应该走了”,Ross难过到不行“不不不,这不可能,这是我们啊”。 然后我就搁置在这一集,没有再往下看了。好像我不看,他们就不会真的分手了。 好像老友记里的另外一集,Joey在看《小妇人》这本书,看到Beth病重,他红着眼圈问Rachel,“她真的病得非常非常严重,Joe陪在她的身边但她也什么都做不了。是不是只要我不再往下看,Beth就不会死了呢?” 从前年开始,我开始看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15部曲》,基地系列7本+机器人系列5本+帝国系列3本,时间线动不动一跨越就是几万年,我花了2年看完了14本,就在前两天,用kindle翻至下一页的时候,屏幕上出现了最后一本的书名《银河帝国15:苍穹一粟》,翻开最后一本书的第一页,出现的又是一个完全不认识的人名,不知道接下来故事又将怎样奇妙地展开,和14本书中已经描述中的那个宏大又瑰丽的世界联系在一起。 然后我就停在这一页,没有再往下看了。好像我不看,这个故事就不会结束了。 阿西莫夫最牛的事情之一,便是这时间顺序上发生的第15本,其实是他写作时间顺序上的第1本(1950年),这一系列巨作的最后一本是出版在1993年(他于1992年去世,最后一本书为他和友人合作整理出版)。 每次看完一本,我都忍不住感叹,人家的脑子才是脑子,我的脑子只是装饰品。 更牛的是,他的每一本(在我看来),都从不同的世界,不同的主人公,不同的情节,讲了同一个朴素的道理: 每一个社会,都在经历着一样的轮回:起源-->发展-->高潮-->平稳-->衰落-->绝境-->新世界起源。每个阶段之间转换的诱因各不相同,甚至有时纯属偶尔的一件导火索,但是这个轮回本身却充满了必然性。 好像在我的短短一辈子里,跟着他的视角一起过了很多很多辈子,合卷之时,觉得这个道理真是再对不过了。 文学影视的世界里,我们都好像拥有了上帝视角。不想面对的情节,我只要按下暂停键,我就可以不让它发生了;我知道这个系列的书就是15本,第15本就是有600页,我只要不往下翻,那这个世界就不会结束了。 前两天我看一篇文章,讲哪些事情有助于缓解压力,按得分排,得25分的是打游戏,40分的健身,还有听音乐,和朋友聊天什么的。得分最高的一件事,是阅读。 上周我又开了天窗,因为工作太忙,忙到没有时间去体验生活了。看看书又觉得好些了,我不再是某个公司某个特定职位的人,也不是谁的生活里某个特定的角色,而是又回归到我只是宇宙间一粒小小尘埃的本源。 文学影视的世界里拥有了上帝视角的我们,好像能够跳脱开自己的生活,远远地zoom out着回看着自己,在一些更宏大的什么里面,去体验到,相爱的人也会争吵也会分手啊,这是生命的轮回啊,这是世界的规则啊什么的。 然后回到按不了暂停键、也压根不知道有多少本的现实生活中。 反倒更有勇气脚踏实地地生活了呢~ 近几篇我觉得写得不错 > 情感博主上身:<一段亲密关系中的躬身入局> > 啊,三十岁:<你看你看我松弛的脸> > 如题:<当我的年龄不再是个整数> > 应时应景的:<春天总是更勇敢些的> 我是陈小起,一个醉心于码字的财务。 我喜欢观察人,琢磨人,记录人,“啊原来人会这样”,“啊为什么人会那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