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富平知县刘兑宦迹暨家世知县刘兑宦迹暨家世

 富平人原创馆 2021-09-29

知县刘兑宦迹暨家世

文/彭辉

刘兑,字景泽,号钟所,北直隶保定府新安县(今安新县)三台镇人,明隆庆元年1567丁卯科中举,明万历八年1580任富平知县。在任五年,廉洁自励,勤政爱民,修缮署学、倡修县志、均田减赋、浚渠灌田,政绩卓著,是为一代名宦。时任右副都御史孙丕扬赞其:“劲猷真心美政,有祖西皋(刘恺)尚书风(明万历《富平县志》)

修缮署学,堪当首功。其时治城大多建筑倾塌毁坏于嘉靖间地震,历任县令皆尽力修缮,但对恢复富平治城规制建筑,刘兑贡献最大。是年六月二日,刘兑赴任抵达富平,“余入邑见百凡荒陋,大门虆蘽lei藤蔓)培塿(小土堆)出地,则故为钟楼,自地震圯矣。由门而入,见衙宇廨舍举皆颓垣颠壁。且时当秋夏交,雨淫淫蝉数日,屋宇尽坏,家人昼夜戒严皇皇然,计为木撑席覆。嗣是,而妻孥(子女)相继告病矣!(刘兑《重修县署记》)。县署如此破旧不堪, “不修理几不可一朝居”。而新县令刘兑“志在安集百姓,不敢轻举一役。”县吏及乡绅皆议更新县署,刘兑遂亲绘草图,召工匠计算用料,自掏腰包捐款七十二金,购置砖瓦木料。壮工则出自衙役,有事供职,无事上工地干活。“县署前修大门三楹,左右壁俱瓴石包砌;由亲民堂退修思政堂五楹,前有门垣,东有夹室;由思政堂退修寝室三楹,东西室各二楹;又后移前钟楼故土址,砌瓴楼三楹,其高与亲民堂等,左右转角各五楹。”该项工程历时四个月,“不废一官金,不役一民力”县署修缮好后,刘兑及家人仍住在亲民堂后面低洼处的简陋屋舍中,“得一夕安枕便苟安”
是年九月,刘兑主持重修文庙县学,缮圣殿,建学堂、斋舍、明伦堂、敬一亭、尊经阁、魁星楼、名宦祠、乡贤祠、戟门等建筑,所需资金全部由流曲西里堡人、鸿胪序班李尽心倾囊捐助。历时一年竣工,文庙县学焕然一新。次年八月,刘兑利用工程剩料在县学之北建“宪史台”,“以备诸大夫行部之视学者”。其后几年中,刘兑又创建治城“石盘门”、“八蜡庙”、明张冢宰祠,扩建“驿站总铺”、移建“演武场”于城北高阜,修缮唐李光弼祠、明杨御史祠、九龙峪“王剪祠神庙”等。

均田减税,革除税弊。万历九年,朝廷命各县“杖地亩,清浮粮”,县令刘兑亲率才官二十六人下乡杖地均田,足迹遍及山川乡野,勤事五更,日间经常独自单车郊野,与田农野叟辨尺寸论腴薄。畛以二十四丈为一亩,田以肥瘠分“金、银、铜、锡、铁”五等,视地酌粮,筹度尽善。历时三月,杖地得田一万二千四百顷,其中新增隐田三千顷,总共计税五万九千九百九十多石。又将五等铁田按场计税,三亩算作一场,田增而税赋减半。“版籍明而豪侠无所措手,赋役当而贫窭得以息肩。”又奏请裁减徭银一千一百零六两。因之弊税锢疾得以革除。其时富平为秦晋通衢要道,设有多处驿站,使节过往迎送耗费很大,为减轻老百姓负担,刘县令亲自养鸡送给驿站,“以济燃眉”。又创建县总社仓于新城中,计三十楹,储谷三千石dan,以备荒歉。

兴修水利,溉田利民。富平之田多属旱塬,历朝历代凿渠引水灌田,皆有益斯民。历数先贤兴复漆沮、赵氏、温泉诸水利,惟县令刘兑疏渠最多,贡献最大。刘兑在任总共疏通渠道22条,新开挖灌渠7条,计灌田数千亩。诸如重疏文昌渠抵方井,灌田十五里;重疏永润渠至漏泽园,灌田三十多里;重疏通镇渠接递铺东,灌田十五里;重疏广惠渠,引金定水止小牛村,灌田二十里;重疏金定河渠至东渠村,灌田千亩。万历八年,鸿胪序班李尽心捐千金,于县城北门外温泉河上建通济桥,即“李公桥”。刘兑绕城开挖玉带渠,引怀德渠之水经李公桥上入玉带渠,东灌农田数百亩。
倡修县志,永载史册。明代以前富平没有成刊县志,嘉隆间存留志稿大多抄袭《耀州志》之说。刘兑阅后不称心,遂决意倡修县志。适逢右副都御史、前保定巡抚孙丕扬拒为冯保建祠乞休在家,刘兑三顾孙府恭请孙都御史修志,“公辞愈固,而余请愈力”。是年秋,“公慨然率门人辈,治藳于锦川精舍,不三月而告成。统纲于目,为卷有十,裁其肮脏,出其磨砺,委心素定,总术不迷。地图志见疆域之指顾;地形志见山河之错综;建制志见俊国之兴盛;祠祀志见邪正之崇黜;志官守系去思也;志乡彦崇往献也;志选举尚人材也;志田赋重民命也;志习俗端风教也;志沟渠开利源也。是志也,无一不当……足以益于民传于后” (《刘兑叙》)。其时参与志稿素材搜集编纂者有:知县刘兑、县丞高希古、主簿卢遂、教谕杜本益、训导程希洛、通判(州府副职)孟国诏、听选后学孟国信、经衛(县府财经官)任书,举人张正化、张执;庠彦(德才兼备者):孙丕振(丕扬弟)、孙光范(丕扬子)、韩汶、韩希贤,李焘、李玉、李旟、李旐、田潜、由大任、李可学、孟师曾、宋一韩、纪识等。万历十二年1584)正月完成志稿,当年刻版印刷成刊,岁在甲申,故史称明万历甲申《富平县志》或《孙志》,是为明代陕西八大名志之一。县令刘兑为成就首部县志,不遗余力,功在千秋。正如《志后叙》所云:“邑侯不刘先生不志,呜呼,侯固人杰也!”
约在明万历十三年前后,朝廷擢升刘兑为户部主事,管京城太仓库。太仓库“外供九边兵马刍饷之需,内备京师官军俸粮之用”,是朝廷非常重要的仓库。据《明万历皇帝实录》载:“万历十五年三月,太仓管库主事刘兑揭报:除老库窖房外止余银九万两,前项岁增买办银二十万两,先该本部及科臣请停取,奉旨俟数年之后,积贮稍充即行停止,仍复旧额。……正值民穷财匮,今岁买办银两,春季已先进五万两,尚该银十五万两。夫此十五万两,自宫闱节之甚易,自灾民敛之甚难。乞轸念时艰,将前银暂赐免取,候来岁照例按季参进。”圣谕同意施行之,“一洗宿弊,即大僚俸薪令自行阁取,无纤毫浮者”(清乾隆《新安县志》) 。但事涉俸禄节俭,朝臣众议沸腾。万历十六年正月,给事中梅国楼、田畴上疏弹劾刘兑,诏令法司核查。其时文渊阁大学士王赐爵主持国事,很看重刘兑,委屈得以释解。不久改派刘兑去山西管理“代州仓”,在任精打细算奉公节俭,捐积余三千多金用做购粮基金,以充实边塞仓储。
约在万历二十年前后,朝廷擢升刘兑为甘肃布政司参议,官阶从四品,主管粮储、屯田、清军、驿传、水利、抚民等事宜。他到任后整饬屯营,清理粮饷,颇有建树。后因议剿与上司意见不合,遂告病还乡。“于林下建家庙、辟义学,备极仁孝,兴起斯文,此真古豪杰之士”(清乾隆《新安县志》)。期间著《淑世谭菽新安考》,因言:名宦之选,乃身没三十余年,不得窥俎豆之末,光得勿令后人有遗之之叹耶!有好事者将此话传给了毕如松,并从中挑拨相激。毕如松曾任新安知县,后官拜西安知府,闻言误认为是说自己,因而非常恼恨刘兑。实际上他俩以前是好朋友,而刘兑作《新安考》是在毕如松去职很久以后,其所言也并非指毕如松。但因误会生隙而玷污了刘兑的好名声。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十二月,户部右侍郎兼仓场总督赵世卿,上疏奏言刘兑管太仓库守法之功。而此时刘兑辞官居家已经很久了。万历帝闻奏问:“(刘兑)今为何官?守法可嘉,着吏部查叙,以示风劝”(《明万历皇帝实录》)。据清乾隆《新安县志》载:“刘兑管太仓库,以清直洞明,神宗皇帝之知,许立石永远遵守。”是年,旨升刘兑为肃州兵备副使,官阶正四品。“靖虏议凿凿中穴,当日虽格不行,后田大司马乐遵其说以成功,犹上疏归功于公”(清乾隆《新安县志》)。不久,刘兑因父丧回籍丁艰守孝,数年后卒于故里。所著有《百政集》、《廉惠仓议》、《清芦二十二政》、《清芦议》、《淑世谭菽新安考》等书。
前肃州兵备刘兑建家庙四十余年后,其子刘嚼然因贫且病,暗中私卖家庙中堂。刘兑的从弟乡饮官刘魁闻知,遂与胞弟刘克捐银三十两,赎回了家庙中堂。后来刘嚼然病逝无钱葬埋,刘魁与妹夫李正芳贷款五十两赠予。而李正芳无钱还贷,刘魁代为偿还。刘兑当县令、任户部主事管太仓库,继而任西边参议、又历肃州兵备,成年累月与钱粮打交道,其子却如此清贫疾苦,可见刘兑笃志忠君爱民,是个正直的清官。
据考:刘兑出身于世宦之家,天祖刘沧,官巡检司。据清乾隆《新安县志》载:“刘沧,三台人,生有异质,无书不读。”为人清高洒脱,淡泊名利,宣德末以“贤良方正”荐授山西平阳府蒲州巡检司官,后改任江西抚州府临川县巡检司官,即专司治安捕盗的官吏。致仕归来,恰逢其胞弟因欠债被逮羁押涿州监狱,刘公倾囊还债救弟出狱。后以子刘昭官职诰赠刑部员外郎,以孙刘恺官职加赠礼部尚书。

高祖刘昭,字大彰,明成化十四年1478戊戌科进士,授官南京刑部主事。成化十七年1481,刑部举荐刘昭代理南京刑部事,深得南直隶巡抚、右副都御史王恕信任。成化二十年1484,擢升为南京刑部员外郎。是年新晋职官员三十三人觐见圣上,刘昭突发急症病故于北京寓所。后以子刘恺官职诰赠资政大夫、吏部尚书。
曾祖刘恺,字承华,别号西皋,弘治二年1489乙酉科举人,弘治三年庚戌科进士,授官刑部陕西司主事,以“清平恕自励能停疑狱”为同官所敬服。弘治八年1495擢升鸿胪寺左寺丞,弘治十五年1502擢升鸿胪寺右少卿。正德七年1512,山东盗起,朝廷担心徐兖漕运受阻,诏命“升鸿胪寺卿刘恺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理河道”(《明正德皇帝实录》)。刘恺得诏上疏漕运便宜事十数条,圣上皆批准同意。到任后立即征调兵马屯据要害,亲率精骑往来巡查。“甬道削堤为墙,巍然如城,延绵六百余里,五里为铺,铺筑墩,墩置守哨,兵势丕振,贼不敢近”(清乾隆《新安县志》)。次年黄陵冈河道决口,水势汹涌。诏令修治,其时黄陵冈风雨交加,刘恺亲率壮工冒险筑堤,终将洪水导入黄河故道,保住了数千顷农田。圣上闻奏宠赏有加。正德十年1515“升总理河道右副都御史刘恺为兵部右侍郎,掌通政司事”(《明正德皇帝实录》)。正德十一年擢升礼部尚书,掌太常寺事。正德十四年1519因疾致仕归。归后三载卒,遗着有《西皋咨奏稿》、《治河通考》、《孙立山(孙丕扬)三戌堂吟序》等。
伯祖父刘靖臣,字效忠,刘恺长子,正德五年1510)中举,正德九年1514)甲戌科进士,历升大理寺寺正,清明仁恕,屡决久冤。后因“议大礼”与上司意见相左,贬为河南汝州通判,在任勤政恤民,处事公允妥当。履职不到两月,巡按官即以其才名举荐朝廷重用。后因刘靖臣身患疾病,乞休归故里。子名讳无考。长孙刘魁,乡饮官;次孙刘克,生平不详。

祖父端臣,字劲忠,刘恺次子,恩贡生,正德十四年1519乙卯科举人。此后发愤苦读,连续九次参加殿试科考不第。大学士李序蓭劝其以举人身份当官。刘端臣说:“某年已四十有七,非不屑乎举行之官,奈世态人情冷于吴水,虽江空岁晚,亦惟乐天安命而已。”李大学士说:“高志何敢强求。”刘端臣清高执拗,以举人终其身,世称“新安隐士”。
父亲刘待征,邑庠生,系刘端臣之子,刘昭之曾孙。清乾隆《新安县志》第五卷载:“刘待臣,以子兑贵,封知县。”其子刘兑,中举十二年后知富平县事,励精图治,殚精竭虑,遗爱于民,多有善举,美政可嘉,名载《富平县志·名宦》,邑人建“刘公祠”于县北演武场左,碑刻孙丕扬撰《刘侯均田记》。其人其事,富平人当铭记。2021.09写于北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