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章导读】空间生产视角下旧城文化空间更新过程与机制

 冬可燃冰 2021-09-30

1

城市更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再生

我国城市发展进入以内生发展、品质提升为需求和动力的多元城市更新阶段,近来发布的一系列城市更新政策标志着城市更新时代的来临,其中以文化空间为代表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更新因其具有公共利益属性、公共空间特性和城市标志个性,成为城市更新过程中的令人瞩目的事件。无论是对于政府的城市发展目标,还是公众的社会福利需求,以及相关专业群体的价值实现,文化空间的更新无疑会成为各方主体参与城市更新盛宴的适宜舞台。

2

基于利益主体视角的

“利益-资本-权力”分析框架

城市更新的过程是空间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中的“空间-时间-社会”三重辩证法概念的核心是空间,而大卫·哈维的资本循环理论中的空间(建成环境)也是资本增殖的重要载体,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权力、资本和空间成为中外学者研究中国城市化进程的3个重要向度,其中“权力”和“资本”作为利益主体的代理主导了“空间”这个客体的生产。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所有的参与主体的意图和行为都会影响更新的的每一个环节,空间作为构建的客体成为所有主体的需求实现、价值实现、利益实现对象。因此参与更新的各群体始终是城市更新过程的核心要素,是权力和资本的拥有者和使用者,通过空间生产获取利益,包括权力的空间表达和资本的增殖。本文跳出一般的分析思路,试图建构单纯基于各方利益主体视角的“利益-资本-权力”的分析框架,并利用这个框架对南京大行宫地区的文化空间再生过程进行解析。

图片

 图2 | 城市空间生产要素关系

资料来源:本文所有图片均为笔者自制。

3

文化空间“策划-生产-消费-运营

-再生产”全过程的解析

城市更新作为一个城市发展的手段和路径,具有全周期性。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建构了“空间的实践” “空间的表征” “表征的空间”为要素理论框架,在这套分析空间生产过程的话语体系中,隐含着“城市空间的开发” “城市空间的谋划” “城市空间的体验”,而这些要素也正是城市更新不同阶段关注的核心议题,即城市更新中空间生产是一个“策划-生产-消费-运营-再生产”的循环过程。在旧城文化空间更新中,空间生产的过程通常是通过若干更新项目的形式来实现,基本涵盖项目的选址、开发、运营等几个阶段。南京大行宫地区以其历史资源集中、区位优势明显、文化设施众多,成为南京首屈一指的文化空间集聚地。

图片 图3 | 南京大行宫地区文化空间布局方案总平面

(1)更新项目的选址

与城市公共政策、城市空间功能优化、城市经营等因素密切相关,特别是文化设施这种重要的公共服务项目,选址关系到城市公共空间结构的整体安排,而公共利益成为重要的考量方面,文化资本也是像南京这种文化古都所具有的巨大优势,同时成为空间生产的动力。这也是空间生产过程的第一次空间分配,即政府主导的政策性空间分配。

(2)更新项目的开发

城市文化空间的公益属性,使得建设主体常常采取“政府+”模式,参与主体包括开发商、专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和文化学者等,参与主体的利益目标存在差异,而差异的程度决定了空间生产过程中的合作方式:是一家独大、还是多方合作。这是空间生产过程的第二次空间分配,即多元主体的资本性空间分配。

(3)更新项目的运营

空间消费是空间产权或使用权的转移、通过空间运营实现空间使用目的的过程,是空间生产价值实现的重要一环,也是参与主体的利益分配过程。城市文化空间的消费面向广大市民,各方通过利益整合达成公共利益的实现,同时通过空间的再生产满足各方的利益诉求。这是空间生产过程的第三次空间分配,即需求导向的消费性空间分配。

南京大行宫地区的5个文化更新项目类型不同,更新不同阶段的特征与参与主体的作用各异,空间分配的特征也呈现不同的导向。

图片

 表1 | 南京大行宫文化空间生产参与主体的作用分析

注:●强作用;○弱作用。

4

文化空间再生的“需求驱动-分配博弈-增殖实现”机制

文化空间更新与再生的推动因素多元复杂。不同性质的空间更新的需求是多变的,文化空间再生的需求主体是公众和政府。除了需求驱动的动力外,利益分配机制和资本增殖机制是空间再生内在的推动力量。

文化空间再生过程中的第一次分配是政策性分配,是基础性的,通过土地的公共服务职能赋予保证了分配的公平性。资本性分配利益实现的重要环节和手段,而消费性分配是对空间生产过程中价值实现的动态调节过程,也是新的空间生产过程的开始。

图片 图4 | 旧城文化空间再生的需求机制

图片 图5 | 旧城空间生产中的空间分配机制

5

一点讨论

在旧城更新过程中,各方主体参与的路径和效果值得充分关注,以下两点是对文章的补充。

(1)公共利益的需求者主要是公众,而重要的代言人是专业群体,需求实现的主导者是政府及其代理者,在这一过程中,各方参与的平台的搭建和运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2)价值评估不仅是客体(物质空间)的评估,还有对主体的评估,即对各方参与群体在更新过程中的利益诉求评估和资本力量评估,这是城市社会健康且有活力地发展的重要前提。

本文撰稿:孙世界

原文介绍

《空间生产视角下旧城文化空间更新过程与机制──以南京大行宫地区为例》刊于《城市规划》2021年第 8 期第87-95页。

孙世界,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委员,本文通信作者。
熊恩锐,杭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67813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