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一碗东坡肉所想到的 | 你好,苏东坡

 星河岁月 2021-09-30

自古民以食为天,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不少名家对吃颇有研究,拿今天的话来讲吃货着实不少,但像苏轼那般因爱吃、精吃而成为美食达人,并专门为美食写诗词作赋画,且成为千古绝句的,恐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初识苏东坡,缘于一碗天下闻名的东坡肉。说起来,我的家乡距离东坡肉的最早起源地黄州(现为黄冈)很近,那年我刚好路过黄冈,正遇上新建的苏东坡纪念馆开馆。纪念馆位于黄冈当地知名的遗爱湖畔,由著名学者余秋雨题名。

图片

作为“苏粉”,那天我特地从下榻酒店打的去了一趟纪念馆,几乎一件不漏地观览了里面陈列相关苏东坡的图片、实物、艺术品、书籍等大量展品,当时读到那首《炖肉歌》时,才知道自己独爱的东坡肉竟然就出自离家乡不远的黄冈。从公元1080年起,苏东坡谪居黄冈4年,这期间恰恰造就了苏东坡一生当中诗、词、书、画的创作巅峰和辉煌岁月,共写下了753篇脍炙人口的好作品,包括人尽皆知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一词两赋,其书法作品《黄州寒食贴》更被奉为天下第三行书。

苏东坡一到黄州,便作有《初到黄州》,其中“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通过写“鱼”和“笋”,以近乎自嘲无奈的语气道出了晚年凄凉的光景。只是,他在黄州呆了一段时间后,又吟一首《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文字通俗如猪肉,但寥寥数语将食物详细做法和当时社会情况得以描述,诗句中尽显出苏东坡的豁达大度和随性洒脱。

图片

很凑巧的是,我因工作关系经常出差各地,几乎到过了所有苏东坡曾经去过的地方,每有当地文友宴请时总不忘点一盘东坡肉,自然而然还会引出一段有关苏东坡发明美食的典故来。如今,光东坡肉就有以杭州、黄州、永修、扬州、苏州、大理以及苏东坡故乡四川眉州(现为眉山)等全国各地冠名的菜肴,真是“一盘东坡肉,重现东坡路”。“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从东坡肉到《食荔枝》,苏东坡的人生坎坷跃然纸上,这让我不由得想起自己何曾相似的漂迫轨迹,所不同的是,至今我仍需要从中获得精神营养和思想启迪。人生苦短,世事难料,何不学学苏东坡随处“食”故乡的悠然情怀,而将豁达的为人处世成为尽情感受生活的一部份呢?!

后来,我还专门跑到图书馆里查找资料印证,发现苏东坡的“吃相”惊人,至少有35首诗词无不与“食”有关,不仅标题中带“食”,而且文中写“食”,光《寒食日答李公择三绝次韵》就出现四次之多,可见他的生活虽谈不上奢侈,但也没有难到穷困潦倒的地步。相反,这更能反映出他的人缘品行极好,且体现出当地人民对他的热爱和欢迎程度。这样我不由得思量,为人如此,夫复何求!

图片

苏东坡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一个诗人、大文豪、大书法家?一个政治家、工程师、画家?一个乐天派、酒仙?还是一个平易近人的朋友……或许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而心灵纯真始终如孩童——正如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所说的:“……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是否对他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爱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爱他。”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