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疾病久治不愈,关键在于“神不使”…………

 日月76nligx4bu 2021-10-01

“神不使”语出《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言疾病久治不愈,关键在于“神不使”。对于“神不使”,众多医家各抒己见。笔者通过学习,认为“神不使”主要包括医者和患者两个方面。兹简述如下

一、患者“精神不进,志意不治”

1.病情危重而“神不能使”。《素问·汤液醪醴论篇》:“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告诉人们要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变。在疾病的早期,正气未大虚,能奋起抗邪,助药力驱邪外出,故病能速愈;若不能早期进行合理的治疗,一旦正气虚衰,“精气弛坏,营泣卫除”,则即使扁鹊在世,华佗再生,也不能力挽狂澜于顷刻。

2.不信任医生。《素问·五脏别论篇》:“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情况:



信巫不信医。有些人得病后首先想到的不是医生,而是请巫医做法。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人们的医疗保健常识已经有很大的程度地提高,但仍不时能见到因不相信医院而乞求神灵保佑造成严重后果的报道。

信假不信真。由于目前的医疗发展水平尚不能使所有的疾病得到很好的治疗,与人们的期望值有一定距离,尤其是一些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疾病如“艾滋病、肝炎、肾炎及恶性肿瘤等”,一些不法分子正是看准了这一点,冒充“医学专家”在媒体上大肆宣扬已攻克某疑难杂症,使得部分患者上当受骗,从而对医生产生对立情绪,“神不使”而病不愈。

讳疾忌医。战国时期的齐桓公、东汉时期的侍中王仲宣、三国时期的曹操就是典型的例子。他们不但忌讳别人说自己有病,甚至怀疑医生的真诚和医德,用官场中的惯有思维来揣度医生,如齐桓公说“医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为功”,曹操更是认为医生“居心不良”,真正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标本不得。《素问·汤液醪醴论篇》:“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数,亲戚兄弟远近,音声日闻于耳,五色日见于目,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乎?岐伯曰: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同一单位或一个家庭成员之间,近距离接触的时候,相互之间看到的往往是对方的缺点,而且是放大了的缺点。因此对一些合理的忠告和建议往往置之脑后,甚至认为是故意和自己过不去,当然对亲戚或邻居中医生的建议也就会置若罔闻。

二、医者“神不使”

1.医技低微。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自序》中说:“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说明医生的医疗水平高低,是能否治疗疾病的关键。如果没有高超的医术,不能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标本不得”,则“神不使”而愈病无望。“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2.见利忘义。医乃仁术,非有道德之人不能为也。纵观古今著名医家,莫不把拯救患者生命作为天职。孙思邈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由此可见,医德高尚与否也至关重要。若利欲熏心者,把行医当作发财之路,坑蒙拐骗,沽名钓誉,“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则“神不使”而病不愈。

3.明哲保身。《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第四》:“上工十全九;……中工十全七;……下工十全六”。说明即使是最高明的医生也不能治好所有的疾病,古代如此,医学水平相对发达的今天如此,未来也是如此。因此,医学发展水平与患者及家属的期望值总会存在差异,医患矛盾也就会持续存在。这些矛盾也从一定程度上使部分医生明哲保身,“神不使”而采取保护性医疗,一些本有希望治愈的疾病也就失去了一线希望。



总之,无论患者“神不使”还是医生“神不使”,都会导致病不愈。因此,医患双方应该共同提高,“精神进、志医治”,若能如此,则“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