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度量衡——权衡(轻重)

 12345csdms 2021-10-02

原创 舞天玄姬 舞天玄姬 7月24日

图片

图 商周秦汉的部分度量衡文物——权衡

图片

“权”的意思是“重”,“衡”的作用是用“权”来平衡物体的轻重,衡权也就是指权和物形成平衡。

中国古衡器,中国古代秤重量的衡器。出现的时间可能稍晚于尺度和量器。甲骨文中尚未见有重量单位,西周铜器上有重量单位、爰、匀,至今还没有找出它们之间的进位关系。

衡器,是利用力的杠杆平衡原理测定物体质量的。衡器主要由承重系统(如秤盘)、传力转换系统(如杠杆传力系统)和示值系统(如刻度盘)3部分组成。

所谓度,是指用尺(如古时的骨尺、牙尺及以后渐次问世的竹尺、木尺、皮尺、钢尺等)测量物体的长短;

所谓量,是指用容器(如古时的合、升、斗、斛及以后使用的量桶、量杯等)测量物体的体积;

所谓衡,则是指测量物体重量。

衡器是怎样产生的?衡器的制作主要在权上,以权衡之。

《尚书·舜典》有“同律度量衡之语。”

《孔传》载:“律者,候气之管,度量衡三者法制皆起于律。”这就是说权衡之制也是起于黄钟之律。

中国的度量衡制始于“黄钟”律。据记载,“度本于黄钟之长,量本于黄钟之仑,权衡本于黄钟之重”。

夏代,中国始用权衡作为称重器具。权相当于砝码,衡指杠杆。杠杆正中有一小孔用作支点,在杆的两端各悬有挂钩,一边挂被称物,一边挂权。每一副权衡都有一组权。权的重量逐一递增,以称不同重量。汉代出现木质杆秤,此后一直沿用了2000多年。

权衡取其平,平者乃公道之谓也。权,俗称秤砣、秤锤、秤权,是悬挂秤杆之上可以移动的铜、铁、陶、瓷、石的秤砣和后世的砝码。

《汉书》说:“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也就是称重量的器物,名曰衡器,衡为杆,权为砣。“权衡”这个词就是这般引申出来的。苏轼说得明白不过了:“人之所以为信者,手足耳目也,目识多寡,手知轻重,然人未有以手量而目计者,必会之于度量与权衡。”管子论刑论言道:“事督乎法,法出乎权。”权,犹如掂掇天下大事的一杆秤。

春秋战国时期已掌握了杠杆原理,战国中期在楚中一带已广泛使用天平和砝码称量黄金,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计量标准不一,较为混乱,直到秦统一天下后,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实行商鞅变法(前221年),才统一了度量衡标准;宋朝时期出现了准确度达到1厘(40mg)的戥秤,标志着当时的衡器已具有相当可观技术水准。

衡器是在商品的交换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人类最早使用的衡器是原始天平。

据说约在西元前5000年,埃及就已使用等臂天平秤。它是在简易杠杆中点设一支点,在杠杆一端的盘(钩)上放置被测物,在另一端的盘上逐个放置形状、质量一样的物体,当这种装置平衡时,就意味着两边的质量相等,并可从左端物体的个数推定右端被测物的质量。

真的是“古埃及”先发明的吗?!我们先来看看怎么回事,以后讲到的时候,就会明白了!
--------------------------------------
权衡器

战国权器形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环形权,另一种呈半球形顶端有鼻钮,其中以秦国高奴禾石铜权、三晋司马禾石铜权、楚国木衡、铜环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经实测推算,每斤重均在250克左右。
 
秦权

秦统一中国后,衡制仍因前代。秦始皇在“书同文,车同轨”的改革中,也统一了度量衡。

近代曾发现过秦始皇统一权衡的实物: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山东潍坊收藏家黄介祺于琅琊台西南古城址拾得秦始皇百二十斤(一石)铁权一个,权上嵌铜诏版,权重清衡819两又5铢。这种嵌有诏版的铁权,必是秦统一度量衡以后的权度。

后来,秦权虽然多次出土,但嵌有为统一而发布诏令——诏版的却不多。

如1973年5月在文登县苘山公社新权村出土一件秦嵌铜诏版铁权,底径24.7、高20.5厘米,重32.5公斤,半球形,平底,顶部为半环形钮,权的侧面嵌铜诏版,诏版为长方形,上面阴刻有秦始皇诏书文字,竖行,九行,计40字,笔划方折,大小错落,大部分文字清晰。全文为“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者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嵌嶷者,皆明壹之。”这件重30多公斤的秦铁权是目前所知最重的权。

所见秦权有三、四十件,以铜质权占绝大多数,每一件上都铸刻有40字诏书,分别出土于辽宁、吉林、河北、山东、江苏等地,量值基本统一,每斤重约250克。
 
汉权

西汉以官累权为代表,权上多标明自身重量。西汉权单位量值统一,每斤约重250克。新莽铜权均为环形,出土的铜权多刻有始建国元年正月癸酉朔日制,有的还刻自身的重量,折合每斤在240~250克之间。

东汉绝大多数为铁质权,每斤在200~270克之间,单位量值很不统一,已大大超出一般允许误差的范围。单位量值的混乱(即权的重量已不再都是斤的整倍数),当是东汉多数权已从砝码变化为秤砣的标志。

北朝权

仍以铁权为主,器形分两类,一类似秦汉权为半球形,上有鼻钮,另一类更接近现代的秤砣,形态有瓜式、葫芦式等,体积小,重量无规律可循。

宋明清权

宋代出土了两枚大型铜砝码,一枚自铭铜则重一百斤,合今64000克,另一枚自铭铜砣重一百斤,合今62500克。

明朝万历戥子是杆秤之精品,每秤有3个提钮,度值为分、钱、两。称量准确,使用方便。明朝已有全套砝码积装在一长方形盒内,铜盒本身也是一枚有标定重量的砝码,制作精巧。砝码每斤重约合今580克。

清朝铜砝码亦多用积装式,以库平两为标准,每斤约合596克。
--------------------------------------

权、衡与天平、杆秤

权为我国古代衡器之一,用以秤重。铜权,铜权,相当于现在的秤砣。权,即秤锤,又叫秤铊,与衡(秤杆)相佐,也就是称重量之用,名曰衡器。

据考:早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人类私有制和商品交易的产生与发展,就开始有权衡理念和雏形实物,成为最原始的物物交换的工具。进入封建社会时期,为了征收赋税,称量财物,支付黄金白银及铸造钱币等,更是需要各种权衡器。

从现有出土和传世的各种权来看,我国现存最早的权是战国时期流传较广的秦权和楚权。

春秋中晚期,楚国已制造了小型衡器——木衡铜环权。目前所见的一套完整的环权系楚国遗物,全套共十枚,大体以倍数递增,分别为一铢、二铢、三铢、六铢、十二铢,一两、二两、四两、八两、一斤。一铢重0.69克,一两15.5克,一斤251.3克,十枚相加约500克,为楚制二斤。

这种精小的衡器是用来称量楚国“市”上流通的黄金货币“郢爱”的工具。1978年河北易县燕下都战国墓出土了一批金饰件,正面有精美的奔鹿和武士头像,背面都有记重刻铭,如:四两、十六朱(铢)、四分一(铢)等。现代经精密天平作过校量,证明当时称量已相当精确,以所测八件平均值折算,每铢合0.66克,每两合15.5克,每斤248克。

说明战国时各国都有相应的小型权衡器来称量金、银之类的贵重物品。当时不仅广泛使用衡器,而且有了相当完备的杠杆理论。

战国时代的著作《墨子·经说下》:“衡,加重于其一旁,必捶。权、重相若也,相衡,则本短标长。两加焉,重相若,则标必下,标得权也……。长、重者下,短、轻者上。”

图 先秦的楚国的天平,及另一种杆秤

图片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一支战国时期的铜衡杆,正中有拱肩提纽和穿线孔,一面显出贯通上、下的十等分刻线,全长相当于战国时的一尺,每等分为一寸。形式既不同于天平衡杆,也有异于秤杆,很可能是界乎天平与杆秤之间的一种衡器,暂定名为“不等臂天平”。

用这种衡杆称物,可以把被称物与权放在提纽两边不同位置的刻线上,即把衡杆的某一臂加长,这样,用同一个砝码就可以称出大于它一倍或几倍的重量。经过逐步发展,缩短重臂,加长力臂,就形成了秦汉以后的杆秤。

春秋中晚期,楚国就开始使用木衡铜环权,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后,权衡器的权威地位更加明显,铸造和使用更加普遍。

《秦律·效律》对衡器的误差范围曾作了详细的规定。经实测秦代的铜质权一般不超出秦律所规定的误差范围,而铁石权(120斤)却大大超过允差范围。东汉以后大量值的权已很少见,且权和权之间值量已没有明显的递增关系,据分析,这时期权已多作杆秤的秤砣了。

出土的战国环权以及大量秦权,多用作等臂天平的砝码。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楚国王铜衡杆,与东周铜尺同长,铜衡上有十等分的刻度,可能是称重时作为在不同部位悬挂权和重物的标志,一般认为王铜衡杆是从等臂天平过渡到杆秤时出现的一种衡器。

北宋景德年间刘承曾重新校定国库内的标准砝码,并创造了使用方便、精度较高的戥秤,在中国衡器制造上也是一个创举。

元朝疆土辽阔,商业发达,目前所见元代铜权达 200余枚,权上大多铸年号和地名,有的还铸或刻汉、蒙、八思巴及波斯等文字。流传至今的明代衡器多为称银两用的盒式砝码,平均每斤合593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